APP下载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培育寒门学子的主观幸福感

2010-08-15周红霞左苗苗

文教资料 2010年26期
关键词:寒门学子幸福感

周红霞 左苗苗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在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SWB)主要指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郑雪,2004:235)。随着高校实行扩招和助学政策,贫寒学子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寒门学子也成了高校中值得关注的群体。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寒门学子助学教育。《高等教育法》提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也高度重视寒门学子的励志教育,力求在实际的助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但既有的研究表明,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社会关系狭窄及价值取向错位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敏感、焦虑等,甚至产生敌意报复等严重心理问题。目前很多研究主要集中探讨通过净化社会大环境、优化资助体系及培养健康人格等外在因素的努力来提升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但对学生作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探讨得还不够。因此,本文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如何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一、需求层次论与主观幸福感的联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排序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并且由低向高排列呈金字塔结构。当人们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出现,直到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虽然五种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在同一期需求有多种,但是总有一个需求是占主导地位。不同人达到了他们的需求层次就会有幸福感。根据王俊秀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全体人们各尽所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社会。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幸福具有层次性。幸福与人的需求关系紧密,人的需求呈现层次性结构,一般来说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相应地幸福也会构成一个逐级递进的层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内在驱动力,突出了人的能动性,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因素对人的需要和动机实现的影响。需求的意识包括欲望属于心理范畴,但需求的实现过程属于行为范畴。因此幸福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幸福的实践性质,认为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就要求对于他们的幸福感培育工作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寒门学子幸福感缺失之原因

首先,经济给付不足及主观上物质需求攀比化造成生理需求的无法满足或感觉不满足。贫困有两个维度,客观上贫困是一种物质缺乏的状态,而主观上贫困是个体针对这种物质缺乏状态的感受(谢守成,2005:83)。根据贫困的维度,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生理需求的程度也有两个维度,客观上是一种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状况而造成的物质缺乏。主观上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一种由于当今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同学们更多追求物质的丰盈与多样性的对比所造成的贫寒学子的心理上巨大的落差感。在春秋时期,孔子曾赞其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通过颜回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上的满足并不是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幸福感唯一的直接原因。收入只在满足人们先天需要的范围内对幸福感起作用。 (Veenhoven,1995)。

其次,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大多时间“缺席”造成寒门学子心理安全感缺失比较严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关爱、品德及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孩子的幸福感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庇护与引导会给予孩子重要的心理安全感。然而大多数贫寒学子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而常年在外务工,并且由于经济和受教育程度等限制与孩子交流不多等都造成了在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缺席”现象。并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多数寒门学子因为想通过自己学习上不断的进步回报父母,对父母只是报喜不报忧,往往承担了超出自己年龄的压力。父母的期望是他们在学业上一个强有力的外在动机,同时在他们低谷时候也是他们最不堪背负的包袱。并且,由于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也进而造成了他们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影响到社交需求的满足,以致他们容易自闭、孤僻和离群独处。

再次,在学业中,他们往往因为基础较弱和自卑心理的影响,常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过分敏感,显示出较强的防御意识甚至有抵触和厌学情绪。但越是自卑的学生,越反映了一种对尊重的强烈需要。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希望得到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同情和违心的奉承之上的肯定和赞誉。学业上优异的成绩也是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然而,从马斯洛层次理论上看,由于前面的层次不能很好地满足,后面层次的需求满足就更加困难。

三、需求层次理论下寒门学子幸福感的培育途径

1.分层资助及寒门学子始业教育引领生理需求的满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成本个人承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数目庞大的需求经济资助的群体需要科学有效的经济资助体系。在美国,大学的考试委员会就提出过“经济资助包”的概念,即“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个包,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高校可以通过细化认定贫困生贫困等次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分层资助使最困难最有需要的学生得到最多的资助机会,同时可以缓解资助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困难生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寒门学子的始业教育之励志教育引导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如何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经济问题并重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以励志教育引导为主线,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为自己定位,不盲目攀比,从而学会从容面对,达到发展性的辅导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寒门学子了解国家政策,使得他们放下心理负担,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正确解决经济问题意识,避免学生把贫困当做获得所有补助和照顾的资本。

2.与家长互动提升寒门学子心理安全感

安全需要的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又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父母是孩子最容易信任和获得安全感的对象。促进家校互动就是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搭建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桥梁,引领父母更多地去关注孩子,并引导父母学会怎样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怎样与孩子沟通,并尽力弥补孩子童年或者少年时期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寒门学子正确看待自己父母的局限性,肯定父母的关爱,并把家、把父母当做自己永远的心灵的港湾。

3.“知心工程”和“师友工程”共同建立归属和爱的港湾

西安交通大学在开展学生与服务基础工作提出了“知心工程:学生辅导员的基础工作”,即处在当今科技发达,短信、信件、博客、QQ、BBS等新的沟通方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提出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谈话的传统方式,从而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加强了生活和谈话的真实感。寒门学子在高校中由于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需要更多关注的群体。在寒门学子中开展知心工程更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异常而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疏导和处理。

通过“师友工程”搭建任课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平台,发动教师“全员育人”,培养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使得学生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定势,这样学生对教师有着极强的信任感,就容易敞开心扉,并把教师的期望转化成自己进步的动力。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是爱的效应,学生在感受教师潜移默化的爱之后会努力成为并最终真的成为教师期望的样子。通过“知心工程”和“师友工程”培养寒门学子的归属感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以及多参加集体活动等,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升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

4.社会支持与负性情感疏导同步满足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对于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会导致他们自尊心受挫,所以要积极疏导他们的负性情感。另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并能增强自己的信心。贫寒学子对自己的学业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非常关注的,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欲望更加强烈,在追求这种认可的过程中,种种困难又会造成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在引导过程中,积极树立寒门学子远大理想和短期内可行性目标,并鼓励他们参与校内各项活动,从而获得他人尊重,享受民主、自由与人权需要的满足。

5.激励机制培育寒门学子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尤其要注意激励的价值。不同的家庭经济困难层次的学生需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特点是他们更需要心理关系和一定的个人尝试与发展锻炼的空间以达到自我实现需要。所以要给予他们合适的锻炼机会,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尤其是贫困学生自己的社团,集自强自立和感恩回报于一体的社团,将给他们一个锻炼实践和成长的平台,从而得到自信和满足感。同时,还要从精神层面进行激励,如情感激励和期望激励等。

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一个承受巨大压力、敏感但又充满理想的群体。他们与普通生同样有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我们既要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引导他们心理脱贫,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让他们克服消极认知、压抑倾向这些对主观幸福的直接影响。

[1]Veenhoven R.The cross-national pattern of happiness:Test of predictions implied in three theories of happiness.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995,(34):33-68.

[2]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价值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9-113.

[3]余欣欣,郑雪.大学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1059-1061.

[4]王俊秀.什么是幸福指数[J].今日新观察,2006,(11):55-58.

[5]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寒门学子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杏林组曲·学子赋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