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2010-08-15吴玲王倩

文教资料 2010年26期
关键词:工科竞争职业

吴玲王倩

(巢湖学院 计算机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生数的剧增直接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时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工科专业显示出相对的优势,据教育部近四五年以来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就业率总体上超出其他专业。究其原因,这跟工科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它就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切合目前实际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相对乐观。

因此从就业的外部环境出发,工科大学生理应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但不可否认他们也感受到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他们的职业期望、心理成熟程度、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正视他们的就业心理,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心理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工科大学生在择业走向及选择职业岗位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以及客观上的一些制约因素,容易在择业时产生一些不良的心态。

1.对工作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日趋实际。工科大学生择业时更多的焦虑不是来自于工作的有无,而是报酬的高低、区域的概念。大部分工科大学生对工资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单位趋之若鹜,不愿在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很少会去考虑企业是否为其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如前所述,工科是指如研究机械、建筑、水利等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那么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可能更多偏重于应用性,课程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工科大学生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上投入相当的精力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也难有余力再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重智商,轻情商,导致许多工科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下面几种就比较典型。

动机受挫。工科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原本情有可原,但不少同学在失败后就苦闷抑郁、冷漠消沉,对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程序产生逃避心理,临阵怯场;有些同学在众多的竞争者和高学历者面前自惭形秽,白白浪费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

盲目攀比心理。大学的扩招使得毕业生就业必然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但部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学生往往在择业过程中对自我缺乏客观全面的评价,总想找份他人不及的好工作,一味追求就业单位的知名度或经济效益,只为互相攀比,卖弄虚荣。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自己往往没有什么确定的标准尺度,眼睛紧盯着别人的就业取向,显得患得患失,甚至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自卑心理。这主要表现为在择业中一些工科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自己心仪的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经常不战而退。

二、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针对上述工科大学生在求职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心理保卫战,不让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他们就业的障碍,就成为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重点工作之一。

就业就是从职业理想到社会现实的转变,工科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入学到毕业,他们的生理、心理处于连续的不断变化当中,就业心理指导也应遵循其规律,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1.学生入校以后,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首先帮助他们分析毕业时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促使其对就业前景长期保持乐观的展望态度;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和分析,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并且尽量帮助他们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在大二、大三时对学生侧重于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品质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首先,任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能一蹴而就,工科大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现实机遇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渐进式地向最高目标迈近。这就必须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下,自己的生涯规划才具有可行性,否则心理再健全,心态再乐观,理想也只能是飘渺的空中楼阁。大二、大三正是夯实基础的良好时机,这一时期学生要立足于本专业、本学科,脚踏实地地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择业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要培养工科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高校要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学习期间,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而一旦踏入社会,很多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就是应聘者需具备可塑性、学习新事物迅速、能够灵活应变等,尤其是必须具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心态。因此,从被动到主动这一心态的转变在择业过程中十分关键。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遇到挫折后冷静下来,从主观、目标、环境等方面分析受挫的原因;要让学生秉持辩证的挫折观,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他们走向成熟;还可以寻找一个合理的发泄途径,释放内心的抑郁;或采用补偿的方式,预期目标受挫,可以另辟蹊径,或者变换目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素质。在大学阶段,虽然各式各样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很多大学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竞争挑战显得软弱、犹豫或手足无措。究其原因,大部分来自自身缺乏实力从而缺乏信心、勇气,或在生活中缺乏历练从而显得十分稚嫩。勇于竞争的根基来自于独特的才华和自信。具有雄厚的实力,就能在就业竞争中不断突破自己,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承认。具有自信,就能在竞聘中充满激情和吸引力。善于竞争,则是指遵循社会公平竞争的规范和法则,掌握竞争的技巧和方法,在就业中最大限度地优化自身,超越他人。

最后,教师要培养工科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技巧。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技巧的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方法与技巧。这些包括:注意求职形象,穿着大方、举止得体;选择恰当的自荐方式;面试时要随时察言观色,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等,这些可以让学生在求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大学四年级需进行职前心理培训

学校在工科学生毕业之前,必须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求职意向等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或实训,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对所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促使他们确定正确的就业期望。在择业过程中,期望过高会使他们压力过大,易受打击;期望过低则很难激发他们的竞争潜力,使其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枉自嗟叹,不敢追求。这也就是要求工科大学生在择业时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顾全大局。大学生择业应具备基本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社会需求出发,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的需求,重视职业的理想价值;第二,正视现实。在择业前本着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评价,积极调试职业意向和职业抱负,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第三,主次分明。由于工科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容易受眼前利益驱使,对职业的深层次价值认识不足,应该努力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意识,对诸如工作地点、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等条件要分清轻重缓急,切不可一味求全,贻误良机。

学校还可以进行职前专门的心理培训,这包括求职相关资料的准备、求职的外在能力,以及就业求职情景模拟测评与演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应变能力。也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

总之,随着近年来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剧,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指导工作的必要性也慢慢凸显。就业心理指导就是促使工科大学生在内心和外在因素冲突的情况下,达到一种心理的动态平衡,以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王剑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4]韩翼样,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韩丹.职业生涯辅导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4.

[6]王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工科竞争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