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10-08-15王郑冰

文教资料 2010年26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王郑冰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 思政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教育的原因

课程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要求能够符合教学目标,我们就称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很强;反之,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或者不能完全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则称之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据中宣部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教改方案),于2006年秋季开始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公共课。根据05教改方案,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目的在于使青年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同时,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使“三个选择”的思想在青年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因此,从教学要求上来看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不能也不应该将其当作一门专业历史课来对待,而要以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教育为平台,通过史料的介绍,完成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才能说教学要求符合教学目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才是强的。从我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来看,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影响纲要课教学实效性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从课程设置、认知主体、教学主体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课程设置上障碍:内容重迭。

纲要课所涵盖的内容,与初高中历史课及其它几门公共思想课,有着绕不过去的重复、交叉部分。具体来讲,既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有重迭的部分,又和初高中历史教材有重复的内容。统计发现,纲要课教材相对于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重复的有70%。如此多的重复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熟知,而对已经熟知的内容进行重复学习,会降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新鲜感,对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直接的挑战。

(二)认知主体障碍:学生知识结构特殊、思想认识特殊。

1.学生知识结构特殊。纲要课的教授对象为青年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知识。但在完整把握历史发展的脉胳;准确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深入了解“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有关的历史情况和思想认识上还存在问题。课程内容的重复,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处于特殊状态,不仅激不起学习兴趣,反而带来了深化困难。在这样不容忽视的现实景况下,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对熟悉的因子就会缺少主动吸纳的积极性,在没有新元素对其知识结构进行刺激、整合的条件下,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减弱就不可避免了。

2.学生思想认识特殊。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成熟的重要时期。在校大学生主体基本属于“90后”,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对问题的看法见解独立。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又易认同与践行主流价值,也易偏离或逆转人生航向。而纲要课中的很多相关内容,在学术界、人们的思想领域中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混乱现象。例如,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进程”;“没有西方殖民征服”,中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鸦片战争打晚了,如果提前到明朝,“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这些观点与理论完全粉饰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隐藏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事实。再者,现代互联网络发达,青年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娱乐也相当普遍。一些不适宜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及歪曲了的历史,会未加辨别地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致使学生质疑课程内容的真实性,思想认识陷入不得其解的困顿。总之,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特殊现实,侵蚀了本来就有待提高的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主体障碍:授课难、管理难、创新难。

1.教师授课难度加大。课程内容的重复,全新的课程设置,学生知识、认识结构的特殊,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虽然纲要课教材篇幅是高中教材的1/2,但课程的理论性大大增加,对历史史料的记载的详细度大大减少,教师讲授难度加大。加上授课时数是高中授课时数的1/3稍多一点,又给教师传授知识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与适应,影响着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2.课堂管理难度增加。相对于专业课程,公共政治理论课由于授课班级规模大,人数多,大多数都是大班教学,造成互动难,课堂教学管理难,对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也制造了不少障碍。

3.教学创新难度更大。教学创新一直是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和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纲要课教学就是用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较熟悉的课程内容、需要知识结构转换更新的学生,教师教学创新难度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传统单一、枯燥以灌输为主的公共政治课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以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高实效性

在现实教学环节中纲要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境遇,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的教学工作。如果不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显然无法完成05教改方案的任务。为了切实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我们进行多次探讨,并结合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这里我结合教学工作,谈谈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即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坚持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现代广义信息论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特定价值的信息,才能满足接受主体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进入接受领域中,成为接受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信息,必须具有价值性,即能满足接受主体(大学生)需要,才能主动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和载体,充分考虑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被接受的关键。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一门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有帮助、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其价值性。

具体到纲要课教学上,要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坚持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学信念。一方面,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三个选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确实感受到纲要课程对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扩展他们的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成才成长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在讲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这一专题时,我们一方面介绍了“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联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即大学毕业后究竟是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回到农村。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要求实践,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找准定位,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革命道路。这同样也给广大青年学生很大的启示,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还是回到乡村,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关键在于哪个空间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这样就将我们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与广大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回答这些问题,学生感受到纲要课不仅在讲历史,在讲政治,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纲要课是一门对其成长、成才非常有帮助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求精不求全。

纲要课时间跨度自1840年到现在,长达170年,内容纵横交错,复杂繁多,而且目前各高校该门课程课时量都只有28-32课时,甚至有些高校更少,只有20课时,各任课老师普便反映学时不够用。如果面面俱到,只能什么内容都讲了,等于什么内容都没有讲,教学实效性仍然不强,学生也不爱听,因此还不如择其部分讲深讲透,这样不仅学生听,而且教学实效性容易提高。选择哪些内容来讲,这就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

1.引进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进课堂。乡土历史文化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感兴趣的知识点。我所在的福建省是红色革命资源大省,近现代史上诸多历史事件皆发生在福建,诸多历史人物与福建也有着不解的渊源。如禁烟英雄林则徐,洋务运动中马尾造船厂、马江海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近代思想家严复、古田会议等。因此可以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根据接受理论,学生一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因此,我们在史料选择上可适当引进本省或本市的近现代史资料,以本省、本市,学生家乡的近现代史史料为线索,串起整个近现代史,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教本宣科,以及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内容重复。如在讲述“对中国救亡道路探索”时,我们通过介绍、参观马尾造船厂的兴衰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福州带来了什么,以及为了救忘图存,地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这样就使得课程更具有现实感与亲和力,也提升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2.结合社会错误思潮讲述,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培养。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接触到许多错误的思潮,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不帮助大学生澄清错误认识,而是一味回避,势必弱化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相反,我们可以根据社会上流行的错误思潮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选择一些与错误思想相关的内容进行批驳,讲深讲透。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课程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批判错误思潮,实现该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切实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如讲到第三章时,我结合近年流行的错误思潮即“告别革命论”(认为辛亥革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孙中山提供的暴力革命,走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道路,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先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当时不走革命道路行得通吗?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究竟能不能帮助中国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的厄运?在充分讨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基础上,再总结点评,这样对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三)教学模式上实践教学是提升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据我了解,目前各高校纲要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还是灌输法。灌输法在纲要课教学方法中的应用,有其必要性,但脱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理论脱离实际,使学生怀疑理论的真实性、实用性,最后使青年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实践教学模式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由于实践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反思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实践中了解现实,可以达到课堂教学所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许多高校都积极倡导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材培养,在由此带动的教学改革中,大学生的实践备受重视。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应从社会发展要求出发,主动适应这轮教学改革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创造条件地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也是符合应用型人材培养目标的需要。

总之,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一门系统工程,相信经过全国各大高校任课老师的不断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为贯彻05方案精神,出色完成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宋建设.“两课”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为个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王俊,郝先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初探.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许国彬,郑志发.用实践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学术论丛,2009年第52期.

[4]张雅凌,韩银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践.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