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0-08-15宋晓燕张晓坚
宋晓燕 张晓坚
(1东南大学 数学系;2东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我国高校现行的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开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率先提出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如今,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积累壮大,成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然而,相对于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却较为滞后。高校的学生工作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专业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过去的单纯的政治辅导员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态势,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渐渐成为一种必然。
一、辅导员职业化内涵
职业(Profession),《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职业定义为:职业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而所谓“职业化”,是指在职场中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的行为[1]。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和职业化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健全的工作机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包括严格的选拔准入机制、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有效的培训机制、健全的晋升机制等,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上构建长效机制,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专门的知识技能
一项职业往往都有相应专业作为支撑,为其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支持。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一门科学,需要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支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支撑专业。陈至立同志在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需要辅导员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需要辅导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较为深厚的人生阅历;需要辅导员及时总结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规律。
3.崇高的职业道德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信念、情感、行为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辅导员必须做到政治强、作风正,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
4.稳定的工作队伍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是以大学生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以学生综合事务管理为载体,承担思政教育、心理健康咨询、职业发展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任务。由此,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根据其专业技能和工作内容分工,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支稳定的、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家型的队伍。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1.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的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原有的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务的局面已落后于现实的需要。过多的事务性学生管理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很大的精力,弱化了德育这一中心工作,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职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队伍,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稳定工作队伍,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律,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应发生了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等增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等增大,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迫切需要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指导与服务,以适应大学生日益强烈的成才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的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更多的是一个岗位,而不是一项职业,这种岗位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被赋予很高的道德标准,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但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辅导员工作队伍不稳定、辅导员地位与待遇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等。一般而言,做了几年辅导员以后,较大一部分人会考虑换岗,或从事行政管理,或从事教学研究,或寻求职务升迁,很少有人将辅导员看成是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有的辅导员甚至对自己工作的前景和未来很迷惑。一些辅导员虽充满工作热情,但缺乏相关的职业素养、基本训练和专业知识,难以对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联系。只有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为辅导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的平台,才能满足广大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可行性分析
1.党和国家出台的系列措施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明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就认真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培养培训工作、政策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明确提出了专职辅导员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定位、岗位要求、培养与考核等,指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繁荣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专业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重要的支撑专业。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2009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重要条件,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专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为辅导员队伍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承担着辅导员培训的任务,促使着辅导员队伍向知识化、专业化发展。教育部在2008年、2009年实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实施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选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在岗专职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
3.辅导员队伍的良好工作现状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基础保障
从我国辅导员队伍的历史和现状来看,辅导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力量。辅导员直接面向广大学生,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们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最贴近学生,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广大辅导员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已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一些辅导员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职业信息分析师等资质的培训考试,已取得了相应方向的资格证书。这些都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3.
[2]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