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0-08-15刘姣华
刘姣华
(广州市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14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刘姣华
(广州市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14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增长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挖掘学习主体的潜在能量,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遍地开花。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增长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所追求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重组。
一般而言,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重组,要经过如下几个重要环节:(1)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和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显现,得到检验,从而产生重组知识结构的内在要求。(2)恰当运用理解的差异 (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以及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理解的差异)造成知识解释中的冲突,使学生在冲突的情景下为了说服对方或说服自己而积极寻找证据,认真检验自己和他人原有的知识结构。(3)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的实际运用,学生最终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为重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职业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大多基础差,学习不自觉,缺乏自信心,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愉悦,思想活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讲究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是绝对权威,严重禁锢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带着非常紧张的情绪学习,或带着被迫的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要大胆转变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以情施教,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挖掘学习主体的潜在能量
只有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师生之间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钻研精神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合适的氛围,提供必须的条件。
语文课,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很乏味的课。中职学生感觉更是如此。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变到探索问题本身上来;应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指导他们通过实践、观察、思考、讨论,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把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应用文——〈计划〉的时候,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先讲理论知识 (计划的概念、种类、特点、写作格式、写作要领等)再让学生写一份计划,许多学生会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听课昏昏欲睡,作文效果也不一定好。时间久了,恐怕也会忘记。如果我们换过一种教学方法,以本班想要开展的一次活动为例,布置作业,要学生制定一份计划,要求切实可行,对写得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并让同学实行他的计划。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主体潜能就会充分挖掘。学生会自己去了解计划的有关知识,然后写一份质量较高的计划来,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会不错,教学目的也达到了。长期坚持,学生的主体潜能就会不断挖掘,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三、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为:“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单一的再现性思维轨道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很不适合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找准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明确“学本位”思想。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要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接受知识为探索知识。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对知识进行探究、注重实践的主动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特别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培养上多下功夫。教师要搭建好学生参与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和学的过程变成研究和再发现的过程,要不断设计具有争论性、实践性、挑战性的主题研究项目,让学生自学有关的知识和内容,或者互相学习,或者小组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随着过程的推进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兴趣盎然,整个思维过程处于激发状态,各种意识和能力相互诱导,相互激活。长期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均能显著提高。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我国传统教育的通病,就是过分地讲求整齐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事实上,营造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个性特长的培养,既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也要得益于课堂之外的各类活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些恰当的学习、交流、展示及提高的机会,开展讨论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切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搞“一刀切”。例如,在教〈项链〉一课的时候,关于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有的学生会认为她是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女人,值得批判,她的悲剧是她自己造成的,她是自作自受。有的学生会认为她诚实守信,不甘沉沦,自尊自强,值得赞扬。这些看法都有道理,老师应对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予以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传统课堂上,也有不少教师重视讨论,但这种讨论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只注意正确答案的回答,而对不合乎要求的回答一概不理。当一出现冷场或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出正确答案而鸣金收兵。教师的这种提问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师本人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教师在语文讨论课的教学中,精心设问,引发思考,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大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师生间相互释难答疑,相互启发补充,所思所想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切忌不可过早评价或强行向学生推出正确答案,更不能越俎代庖。
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培养他们的能力。
2010-08-26
刘姣华 (1966-),女,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