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我校历史课教学中的德育

2010-08-15孔祥爱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2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德育历史

孔祥爱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临夏 731100)

谈我校历史课教学中的德育

孔祥爱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临夏 731100)

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管理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1]。任何时候学校都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变化,并给予其相应的指导,从而促使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有人说,人的内心有2根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教师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任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上,其实在许多科目中都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教学渗透。因此,学校的教案编写上也就有了“德育目标”这一要求。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新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任务,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让学生学会处世做人。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和达到这一目标呢?笔者现就将在历史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做一归纳,与同行商榷。

1 传统思想道德教育

1.1 仁,即道德的教育方面

什么是“仁”?简单地说,“仁”就是爱人,有爱心。“仁者爱人”,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是一种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2]。在中国,“仁”这个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在过去叫仁人,好的政治叫仁政等。从尧、舜、禹到孔、孟,再到关羽、岳飞等,他们能够成为圣人或者“候补圣人”,首先都是因为他们有道德。比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关羽的义薄云天、岳飞的精忠报国等。

先哲们为什么把“仁”放在首位,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道德,那么有了智慧可能就更可怕。因为有智慧的坏人比平庸的坏人,对社会有更大的破坏性,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高智商犯罪严重性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年人们对道德的重视似乎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对金钱、权势的崇拜远远大于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笔者忧心地发现,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劳动观念薄弱;缺乏责任心;言行不一,缺乏忠诚老实的态度;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追求物质享受;学习懒惰,纪律散漫;同学之间缺乏爱心,一言不合,拳脚相向。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在楼道里被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就无法忍耐,纠结其他人,引发群殴事件。其实这些方方面面的外部表现最终都可以归结到道德方面。

“一德立而百善从”,德为人之根本。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并将德育放在“五育”之首,可见“德”的重要性。而我们不遗余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原因,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只有在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处事才会有所顾忌、有所敬畏,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字。如果一个学生连起码的道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全面发展呢?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

1.2 职业道德教育方面

卫生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会在毕业后从事医护工作,工作性质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著名医学家的实例,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孙思邈医术高超,但一生不为名利所动,曾多次谢绝隋唐两代皇帝的盛情邀请,志愿游走乡野,普济苍生。他在行医过程中对医家临床提出了“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的要求。他的医书之所以取名为《千金要方》,就是因为在他眼中“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华佗为了解除病人的苦痛,努力研制“麻沸散”,结果牺牲了儿子的生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反过来看现实当中的有些案例,如媒体上报道的有的医生为了多挣奖金,给病人开大处方,从而出现严重违反常理的所谓“天价药方”;有的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粗心大意到能把病人的患肢给搞错了,以至于出现在手术台上做出错误的处置,使患者的健肢残了,而患肢却没有得到救治的令人错愕的事件;或者有的医生为了能在网上多偷几个“菜”,而延误了对病人的及时治疗,以至于出现医患双方对簿公堂的后果等。

通过这些正反实例的对比,让这些优秀的人物成为他们学习的有力参照物,使学生懂得孰是孰非,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树立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观至关重要,也让他们懂得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去追求。

1.3 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爱国主义是什么?按列宁的说法,就是人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感情。同所有的历史范畴一样,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是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社会大变革中通过艰辛的探索和英勇的斗争进行正确选择的结果。章太炎曾说过爱国主义好似庄稼,需要施肥、浇水才能成长,而历史教育就是最基础、最有效的爱国教育。爱国主义像贵如油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经意中将民族的根,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心中。他们将来不论走到哪里,都怀有一颗“中国心”,永远根系祖国,生生不息。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并没有人对他们做什么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方面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志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各种阻力,归国效力。通过历史教育培育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就为其他多样化、现实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承接面。同时,通过不容违背和涂改的史实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能用锐利的眼光来明辨是非曲直,从而避免学生受到歪理邪说、不良思想的蛊惑而误入歧途。也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知”和“行”的统一,要把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勇拼搏的实际行动。

1.4 感恩教育方面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有良知者的必备品德,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3]。感恩是一种对生命馈赠的欣喜。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人的心田,使其免于干涸。“大海感恩于细流,方能成其博大;泰山感恩于抔土,方能成其巍峨;天空感恩于流云,方显其广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是自我的完善,灵魂的完美。”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不应失去对这一环节的教育。

2 多层面、多角度利用资源

2.1 充分利用教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传统的思想教育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进行挖掘,处处都是素材。在《中国历史》这本教科书中能够利用并能与现实相结合的资料其实是非常充分的,这些就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最切实有效的工具。

2.2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现在学校设有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图书;在校园里也有报刊栏,及时地向学生提供信息;在每个楼层、教室里都张贴了一些著名人物的图像和格言警句;学校还拥有许多多媒体影像资料。在这些信息上面处处体现了真、善、美的丰富内涵。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发展新信息,将这些资源与教材充分结合起来,以鲜活的事例强化德育效果,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润。

2.3 充分利用地区资源

本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博物馆里翔实的实物和文字说明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因此,在讲述原始社会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后,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说道教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附近的博物馆。在那里穿越时空隧道,去领略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身边的古老文明,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能丰富文化知识,又能升华精神境界;一方面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增进了文化素养,学生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2.4 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

有时候,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端午节时可以让学生翻阅一下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和对祖国人民的深切感情;通过重阳节可以让学生知道尊老、敬老的重要性;其他还包括“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的由来以及与青年学生的关系、意义,藉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

道德的培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不是靠讲一些大道理就能达到目的的,我们的教育应当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让他们从自身树立起是非观,培养辨别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情感,争取每堂课都能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进而使学生养成各个方面都认真、严谨和求实的良好习惯,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

[1]刘亚玲.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09,6:176.

[2]肖先成.历史学科与德育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4X:129~130.

[3]陈惠芬.渗透“感恩教育”内化学生品质[J].教学与管理,2005,11:41~43.

G630

A

1671-1246(2010)22-0150-0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德育历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