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理性思考
2010-08-15潘晶芳潘晶财
潘晶芳 潘晶财
(1.淮海工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北京 100025)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在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现实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预防或克服青年学生的政治盲动和政治偏激,加强对国家和社会重要公共利益的决策和活动作出准确的观察、辨别、判断的本领和技能,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成为迫切的需要,从而把青年学生中蕴藏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接力奋斗。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大学生无疑是祖国的未来,正如列宁所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要由青年来担负[1]。”(《列宁选集》第4卷,第344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斗争,包括敌我矛盾性质的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斗争,以及与国际斗争相联系的反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斗争。在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态下,这种斗争还很严重。其性质和范围,超出政治社会化范畴,主要表现出为对立政治势力争夺整个意识形态阵地,争夺青少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青年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或阶层,各种阶级势力都把青年作为争夺的主要对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虽然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残余和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残余尚未消除;西方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意识还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国内外敌对势力还在运用各种手段对青年学生进行渗透。邓小平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2]。
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处于获得政治社会化本质内容的年龄段,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迅速发展、逐步社会化、日趋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仍具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就社会而言,他们是教化、塑造的重点对象。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之争,对经济的发展起倍增和决定作用的是科技,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就青年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是有可以塑造的内在条件和需要。不成熟和不定型正是社会塑造和教化的有利条件,伴随着青年大学生知识层次的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形式逻辑思维扩大到辩证逻辑思维,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自身思维的批判性与熟悉事物的狭隘性的影响,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方面欠缺,在政治思维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政治鉴别力较弱,对社会现象不能作出较深刻的理性分析,时常陷入“想当然”的境地。我们的任务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言论、行为划清是与非、对与错的界限,而不被错误的、有害的东西所迷惑。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他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更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的道德义务。
一、青年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明确的价值取向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当代大学生政治判断缺乏理论的支撑,政治理论的匮乏往往使大学生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抓不住本质,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理解,遇到问题和分析问题时,能否对事物性质和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离不开正确的判断方法和科学的判断标准。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提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马列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正确的判断标准。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扎实了,才能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敏锐地识别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坚定地在各种复杂的局势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改造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素质的科学世界观,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改造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因此,掌握科学的理论,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大学生首先要吃透理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进而在创新些东西。
政治的本质在于谋取一定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应当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要善于准确地发现和把握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正如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3]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就不会有清晰准确的政治鉴别力,难以通过种种表象来判断和辨别其政治实质。
二、渐进深入,求解难点
遵照人的认识规律,注重从生动的现象和较浅显的心理层面入手,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的科学性,就是渐进深入的原则。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不可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地产生。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的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教育,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以理服人,启发自觉,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新时期“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4]。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回答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即“热点”问题。人们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对此,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准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认识上的疑点和理解上的难点,注意把“矛盾”带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听课中产生疑惑,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讲解过程中有意识的揭露矛盾,诱出错误使学生深入思考、比较和判断。从而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提供富有时代信息的最佳切入点。热点和难点的求解,将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之能更科学地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
三、强化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学科活动
社会实践是加强青年学生政治鉴别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去,才能接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5]。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核心内容。使人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逐步把它转化为自己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6]”为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使其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就要强化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等。通过有效地组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所遇到的多种矛盾,了解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在学生获取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通过优化信息,思维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社会实践既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以事实来纠偏,增强认同感,发展学生智力;既扩大了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知识的广度,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化,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既要用理论指导活动,又要在活动中应用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
四、教师应有较高的政治水平
政治水平主要指政治上分辨是非的能力、政治敏感性以及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它是政治觉悟、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只有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满腔热情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用自己的政治热情去传播、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学生感到诚实可信,心悦诚服,通过理论教学和自身行为教育、影响学生,效果更为显著。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辨是非,善于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对思想理论界的动向和问题,应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这样才能抓住联系实际的要点和重点,才能体现时代精神和研究的前沿性。
五、驱动主导政治文化内化
政治文化是一定阶级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特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向、方式和方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人们政治取向模式,对社会历史进程尤其对社会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活动性质、政治过程方向、政治结构模式、政治社会的稳定和政治变革的进程。我国主导政治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我国政治社会化的灵魂和关键,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目标,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整体价值观念为依归,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最高政治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主导政治文化的基本问题,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政治观上的矛盾性和功利性,完善他们政治观上的可塑性和不成熟性,预防他们在政治观上出现盲目冲动性,以使他们在人格逐步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度和转化时,有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正确的成长方向,“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8]以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在中国茁壮成长,坚韧不拔。
[1]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第34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4页.
[8]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