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平台
2010-08-15李婷
李 婷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语文教育却面临严峻的形式,大学语文课程日益边缘化,课时削减情况十分严重。面对现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问题,高职大学语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多角度进行平台设置和构建,大力拓宽大学语文的外在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意义。
一、发挥科技平台优势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无疑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网络语境下进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与教学对象的互动,以及文本的多元诠释、对经典定论的重新发掘和开放式的吸收融贯。由此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言说,积极展示又努力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收获。许多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相互利用,还积极创建和利用网络平台来拓展教学空间和充实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体系大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考核方式等。利用网络等科技手段将教学体系作为一个平台进行延伸和拓展,是实现课程立体性内容构造的途径之一。现代化的前提下大学语文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与手段上,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将大学语文教学平台延伸至生活实践中,需要利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结合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辩论、朗诵活动,继而展开高层次的人文素质、国学讲座,将人文素质与课堂知识进行贯通,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主感受学有所用,学能致用,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拓展,通过电子邮件和Q Q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的集散式教学方式;针对学习的主题,进行复合式教学,从多元角度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的兴趣点、切入点和需求点等,这些都是课程的平台构建内容。
此外,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一是工学结合。既然是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应该相对一致呈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的科研大致属于教学科研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但多数教师将科研和教学分开,不能用新的成果及时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积极拓展科研领域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先导和服务作用,不断改进和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和创新,进而实现双赢。
二、推进思维平台外延
当前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常态的呈现,大学语文要求学生在这种现代化的常态中养成一些思维习惯,主要是古今思维与中外思维的贯通,以及如何精取精用。此间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搭建是大学语文重要的任务。古代文学作品中渗透和表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中积极的因素,诸如高雅的情趣追求、执着的信念、克己仁爱的处事作风等,应该实现与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完美对接,以达到古今精神品质的沟通和共识。而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其人文精神的丰富与厚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极好的补充。西方文化中对人的精神和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歌颂,经典作品中表达的对正义、平等、仁爱的追求,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注,无不显示了对生命尊严的高度追求与维护。这些充满人性美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健全的理想人格。
从课程本身来看,大学语文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涵,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力都比较成熟。湖南文理学院的魏饴教授提出语文应该自成体系自成学科的观点,将语文分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教育三个层次。作为其中的教育层面,大学语文的目标是工程。这提出了大学语文的一种思维构建可能:语文工程思维。高职大学语文应该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或职业,从基础知识、专业语文能力、职业素质等各层面综合考虑,对学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服务专业,既体现知识学习又关注社会应用的特色明显的工程结构。
三、展示实践平台内涵
高职大学语文是打造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语文素质也是衡量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内涵意义在现代化前提下要着力拓展和挖掘其实践方面的意义,尤其是职业与就业指导及社会功用方面的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需要人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进行新的构建。高职的人才培养更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达到与社会的协调进步。由此,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必须考虑受教育者多次择业、转岗或提职的可能,并根据其需要拓宽和增厚人才的基础能力与职业素养。大学语文能夯实从业能力,它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转换职业或发展方向的必要条件。因此高职大学语文也要关注市场动态,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培养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语文能力。按照职业群和岗位群的特定要求选择大学语文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把社会要求直接引进高职大学语文的课堂。
现代学习化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大学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知识的社会效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应用型人才,应用的要求使知识转化为社会效用的方式和时间都大大缩短。信息化社会便捷的教学条件,对语文所铸就的综合素质也要求快捷呈现。在这方面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前特别欠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大量利用和依据产业或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其中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实,作为一个成熟的单位,无论从产品特色、营销运作、整体形象、标志外观方面,还是从精神、制度、职业道德以及人才规划,都会紧紧围绕企业文化这个中心。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力,作为将来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些是必要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涉及这些实用性的内容,以期给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人生一定的奠基。
目前高职教育中已经出现了高技能与低素质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所起的补充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物质的多种诱惑,也使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更为重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多种学生参与教学的平台,为学生接受教学提供多元角度,使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将知识转变为实用能力的过程,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瓶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