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分析

2010-08-15樊玲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运动员比赛

樊玲

许多经过多年系统训练的短跑运动员,其训练水平不断提高,训练成绩很好,但在比赛特别是大型比赛中始终表现不出这种训练水平。显然单靠天赋和运动素质以及专项技术和千方百计挖掘其生理、生化潜能,已难以如愿以偿地完成训练指标了。问题主要出在心理能力较差,不能自控使思想压力过大,造成精神紧张和动作紧张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的突然变化,以及从无序到有序的非连续性运动成绩的忽涨忽落的突变现象,严重影响了训练成绩。训练中怎样解决短跑运动员心理障碍,保证比赛任务的完成,针对上述现象提出对策。

1 短跑心理训练的作用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卓越高超的技术和战术的发挥,是各种肌肉群在中枢神经可靠地控制下得以进行的,而中枢神经不断地对肌肉群进行精细地调节,运动员才能掌握技术和发挥出优异的技能水平。心理训练就是对运动员的大脑进行的专门化训练,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提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作用,并直接影响人体生理机能,使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发生良性循环,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出理想的水平[1]。所以,大凡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身体和技战术方面的优势,而且还应具备心理方面的优势。即通过心理训练发展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提高心理活动水平,提高运动员的适应和抗干扰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在训练和比赛中促使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短跑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训练比赛的目的、兴趣、情绪,有效地调节心理活动,培养意志品质和加速恢复过程等。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为使运动员精力旺盛,充满信心地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和优异成绩而进行的适宜的心理准备和调节[2]。短跑运动比赛,不仅消耗运动员很大的体力,而且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因此,短跑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还必须进行心理训练。通过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机能和个人心理特征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够有目的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适合练习或者比赛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名短跑运动员都不可能在精神不振、信心不足和意志薄弱的情况下,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成功。

2 短跑心理训练手段

2.1 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构成运动竞技状态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技术动作是基本成份,身体素质是基础,而心理活动是调节两者的主导因素。在运动训练、比赛中,如果心理活动水平太低,不足以调动生理能量和发挥技术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再好的技术动作,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也因缺乏内部心理动力,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提高心理活动水平来增加兴奋性。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快速短跑时,人体的生理负荷很大,其供能方式为无氧代谢,运动员不仅要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活动水平,就不能顺利完成短跑运动训练的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重点应放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方面,有效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2.2 控制心理活动水平

研究指出,运动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强度不宜太高,太高了会失去控制,在心理能力超强度的冲击下,技术动作会变形,身体力量过早的消耗,不利于运动训练和比赛,任何时候身心力量失去平衡,技术动作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运动训练或比赛中,有人无限制地提高短跑运动者的心理活动强度,认为运动成绩会随着心理活动强度的提高而提高,其实有时恰恰相反。一个只想跑到别人前面的短跑运动员,因为心理冲动太强会造成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协调性差,影响成绩,例如起跑时抢跑违例摔倒,这种事例是不少的。为此,必须采取以控制心理强度、提高技术动作的精确性为手段的心理训练,以便使运动员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短跑运动员需要有高度的斗志和兴奋性,而青少年发散大于抑制,往往易兴奋过度,因此训练中更应注重控制心理活动能力训练。

2.3 消除心理障碍

在体育运动中对短跑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作用,不仅限于提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强度,而且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改变心理活动的强度是从量的方面进行调节,而克服心理障碍,则是从质的方面改变心理活动的性质,使起消极作用的心理阻力变为积极性的助力。

情绪过分紧张是在许多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在一次比赛或训练失误后,留下运动情绪过敏反应,下一次只要出现类似运动情景,超强度的紧张情绪就会再次重现,在心理训练中把这种情景性的情绪重现称为情绪过敏[3]。短跑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由于心理过分紧张,会产生临场情绪过敏及心理疲劳,降低比赛动机或出现运动感觉迟钝的现象,这些心理障碍一但产生,可能不会立即消失,而被保留下来就会成为运动心理障碍,在下次同样性质的体育活动中再次出现,阻碍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例如:一个优秀的跳远运动员,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失利,因受运动挫折的消极情绪影响,只要以后重现类似跳远环境,就会产生过敏性的心理紧张,而且还会像病态一样,同期性发作。对此,可采用提高或降低心理训练强度的手段,只能运用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临床治疗”来改变这一心理障碍的消极性质。例如对运动员进行情绪过敏训练,就属于此类。

目前对短跑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作用存在许多片面性的理解,有的单纯从控制心理活动强度上进行心理训练,对有些本来心理活动水平不高的人也进行心理控制,也有的又无限制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强度,而不知道从性质上改变心理障碍,这些都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也有的根本忽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试图以技术训练或身体素质训练代替心理训练,片面加重运动量,其结果只能加重心理障碍。

3 短跑训练实践中所采用的心理训练措施

3.1 身心恢复训练

心理训练的效果,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行动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机能是否正常,都是依靠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系统调整得是否适当及与各器官系统是否持续接通有关。通过心理训练,能够对这些复杂的机能系统发生影响,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器官之间的控制路线固定下来,并且经过系统的训练,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得到改善。在短跑运动比赛中,由于心理过度紧张,造成的心理能量的消耗大于身体能量消耗的几倍,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如果能采取以恢复心理能量为主的恢复性心理训练,则能较自然地恢复,使身心能量得到成倍的增长。身心恢复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呼吸调节、自我暗示、心理调节等[4]。

放松训练是通过做些简单的练习,同时给与相应的自我暗示套语,使肌肉放松。心理放松需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进行,采用仰卧姿势,两腿舒展,两臂自然放于体侧,从头到脚逐渐完成放松,每次放松约 10分钟,坚持每天一次。呼吸调节多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以减缓呼吸次数为主,但有时也需要加快呼吸次数和强度的训练,前者用于恢复过程,后者用于运动过程。自我暗示可以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意志,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或更快的进入放松状态,抑制心理活动水平,以便逐步恢复心理和生理能量。心理调节能加快运动后的恢复速度。主要是安排好生活环境和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保证运动员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及保持运动员的友好气氛,经常进行思想交流等。在多年训练的过渡时期中,可利用一般性休息,适当降低训练强度,或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完成不同的练习。

3.2 意志品质训练

良好的意志是保证远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条件。随着短跑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数量增多,比赛的竞争性越来越激烈,参加决赛的运动员水平相当,比赛的胜利往往属于意志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5]。短跑训练的本身就是克服疲劳的过程,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付出汗水。树立吃苦耐劳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采用的方法有:

首先从思想着手,满足短跑运动员的合理要求,端正训练作风;教育、培养短跑运动员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抱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起学习榜样,包括本队本组中思想好、努力认真训练的队员以及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为榜样,学习他们为国争光,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激励运动员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在逆境中去拼搏。其次,关心运动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并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良好行为,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错误行为。第三,训练中以学为本尊重他们的体验。多采取集体起跑的形式来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且严格执行训练和比赛计划。

3.3 心理稳定性训练

初期参加短跑训练的运动员好奇心强,对短跑的兴趣和爱好不稳定,情绪忽高忽低,进行训练目的性引导和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觉训练的态度与动机,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坚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稳定性[5]。采用方法有:建立运动员可达到的目标。训练初期开始阶段主要采用模仿练习,专门练习,使其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加大强度,增强信心,培养勇敢精神;增加训练难度,安排运动员在各种困难条件或环境中训练。建立运动员比赛可达到的目标,经常使运动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训练中创造比赛的环境,达到比赛的效果。通过语言暗示、提示、呼吸调整、自我训练以及训练后的静坐,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培养克服紧张情绪的能力。赛前适度紧张是运动员必然反应,但过度紧张却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消除多余的心理紧张状态。如,通过指导使运动员增强再次练习或比赛的信心,在练习或比赛间隔休息时,采取走步或其它轻微活动的积极性休息,摆脱静坐、紧张地观看比赛;通过谈话诱导或改变其注意的指向,或引导其去考虑与比赛无关的问题,或看有趣的小说,听轻松、优美的音乐等节省心理能量消耗,使运动员身心得以放松,更好地消除疲劳,迅速恢复体力,保持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3.4 提高适应能力的训练

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会遇到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困难[6]。外部的困难表现在克服对手的压力;克服不良的气候条件和各种变化着的环境;不习惯的外界刺激和场地、器材。内部的困难与有机体的心理、生理活动特点有关。要克服内部困难,要求运动员有坚强的意志,以便使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用力,而同时能够做到精确地分配收缩时间,以及更好地与疲劳作斗争。克服外部困难要重视在不习惯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练习,参加测验和比赛,从而使一些不良的刺激物成为习惯。

短跑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训练首先应注重培养自我调节和自控能力,平时训练有意识加强外界干扰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其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训练条件(不同质地的场地、设施、天气和环境等),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应付不同情况,保持心理稳定,以免比赛环境和训练环境不同,而造成比赛的失误。再者赛前安排好适应性模拟比赛训练。每周安排一次专项比赛,进行技术观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信心。其三进行运动表象训练。通过观看和分析短跑运动员技术录相带及每个队员的短跑技术录相进行技术分析和对比、讲解,或通过静坐用语言诱导或者自我暗示,把正确技术在脑子里从头至尾过一遍,强化对正确技术的感性认识,纠正错误动作。其四教练员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关心和爱护运动员,与他们多接触、多交流,掌握其心理状态,及时解决思想负担,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模拟比赛训练和正式比赛后要及时总结,鼓励优点,找出努力方向。树立优秀运动员榜样,并向优秀运动员榜样学习等。

3.5 提高运动员赛前兴奋性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前发生淡漠状态如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反应迟钝,四肢无力,肌肉发紧,动作怠慢,意志消沉,对比赛缺乏信心,甚至不想参加比赛等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赛前兴奋性。

端正比赛动机,讲明比赛的重要意义,唤起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欲望。增强信心,帮助运动员分析比赛形势中对其有利的因素,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及取胜的希望,坚定其信念,提高其斗志。音乐动员,语言暗示,快节奏的身体活动等。表象模拟训练:让运动员在头脑中多回忆自己过去比赛成功时的体验和感觉,多想想平时最愉快、最振奋的事情,可使其情绪得到鼓舞。适当采用物理和医学方法如进行凉水浴,洗冷水脸,按摩,穴位刺激等,也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兴奋水平。

4 结语

短跑运动员的成才,除了天赋之外,后天训练与生活效应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必须自始至终加强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意志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运动员要养成自我培养意志的习惯。心理训练要与训练手段紧密结合进行。由于心理训练效果不能直接以量化的形势表现出来,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通过运用和实践证明,心理训练作为科学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心理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求教练员能够根据队员的具体情况,具体制定,因人而异,有所区别。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状态,参加训练和比赛。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66.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0.

[3] 石岩.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4.

[4] 宗华敬.疲劳与恢复[M].中国田径协会田径指南编辑部出版,1994:13-14.

[5] 车保仁,李鸿江,邰崇禧.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3.

[6] 刘建国.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7.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运动员比赛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