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0-08-15蒋晋红
蒋晋红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6)
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蒋晋红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6)
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模式及教育主体,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必然会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整体的提升,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模式及教育主体,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必然会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整体的提升,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实际,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应放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而构建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德育模式则是基本前提。
一、创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顿悟中找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有关政策方面应处处体现对人性和谐完美的渴求。学校德育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鼓励学生们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培养和造就学生们有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的理想品格。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巨大潜力。
1.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部德育的基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将理论落实到行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成果不断向社会实践延伸;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实施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讲演与答辩、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探究和合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能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唤醒职业院校学生努力成才,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用德育拓展和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2.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为德育教育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德育教育要深入挖掘两课及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通过人文关怀的情感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情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倡导“尊重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倡导“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倡导“成才的理念”,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有创造潜能的人,相信每个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可能成才;倡导“服务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尚的理想,信念动力和良好的道德底蕴,不断开发学生的德性潜能。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3.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以班级和社团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党团组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应利用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培养和教育,用先进分子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利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将广大学生紧密地团结在党团的周围,增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班级和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干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骨干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德育新机制。通过对学生基层党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院团委应结合学院实际,以“团组织进公寓,进网络”为载体,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实现各级团组织在学生生活中的有效覆盖,形成团组织、专职团干、团学活动阵地“三进公寓”,自上而下建制的“院团委—公寓团总支—楼层团支部—宿舍团小组”四级格局,延伸团组织的主体机制,实现团工作的“重心下移”。党建带团建,深入第一线,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公寓建团成为学院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使团的组织末稍神经——宿舍团小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彰显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大熔炉,校风、教风、学风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学院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完善条件,坚持以健康的校园文化导向教育学生、启发学生,以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感染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及举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名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文化名人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另一方面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形成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为内容的校园文化。一批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关爱与互助,体会到了成功的幸福与快乐。让先进文化占领校园、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技能大赛活跃校园、读书活动遍及校园。让学生置身其中,自由地、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判断。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留下影响终身的道德启迪。起到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校园文化成功地引领每一位学子健康成长。
二、拓展德育渠道,在道德实践中锻炼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当代社会多元价值并存,如果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就会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膨胀,难以抵御各种诱惑,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致使其在道德行为上出现偏差。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
1.创设环境,注重养成,营造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关注学校外显文化对学生的渗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演讲”、“宣传画廊”、“今日榜样”、“校园之星”等校园宣传阵地及时通过榜样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们在感知、感动、感想、感悟的同时,形成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而对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行为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及时纠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意识和能力。
2.师生平等、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高职学生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既渴望交流,期待找到倾诉情感的对象,又崇尚独立,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心理。在德育实践中,通过建立一种教学相长、亲密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协商和交流,共同参与道德活动,践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自己进行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使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提高学生对道德的信服力和德育的参与性,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批判、选择能力。
3.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道德困惑。从理论到理论的德育教育,难以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德育内容生活化才容易被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真实的个人生活,关注当代生活及社会问题,分析人际困境、道德冲突,用具有现代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感染和激励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
4.知行统一、强化实践,巩固学生的道德选择与判断能力
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学校德育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其自主性。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劳动锻炼、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纪念日活动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各种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不同的社会道德情景,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道德需要,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三、夯实德育基础,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内部力量整合、时代前行发展的必需要素,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灵魂。
1.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主体精神
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德育教育,使身处优越生活环境的当代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引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及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进行深度的思考,使学生们在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激发他们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的光荣,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盛衰紧密结合在一起。
2.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优秀品格的形成是通过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得以强化、巩固和发扬光大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激励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我磨练、砥砺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潮中,使这种优秀的品格成为充实生命本真的力量,在大学生优秀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3.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凝练而成的优秀品质,如:自强不息、重德崇义、勤劳勇敢、务实致用,及在践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作为生动的教材,通过教育、启发、引导和比较,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通过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其今后更好地走向岗位,走向社会起到奠基作用。
4.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高校德育创新的价值目标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高昂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使中华民族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提升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为了面对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现状,人们必须学会在人生的发展中不断地学习,以使个人能适应剧烈变革的社会。
1.学会终身学习是高职学生立足社会的需要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会学习,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学会做人,才能迅速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上立足;学会做事,才能为社会所“乐用”,从而攀登人生事业的高峰。
2.学会终身学习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创业能力的需要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本质内容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着重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人人都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将会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三引”(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车间)、“三进”(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顶岗实习和双证书制度,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促学、促用、促新,让学生参与各项赛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3.学会终身学习是支撑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对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可以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的观念,终身学习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单靠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使人力资源能够“保值”、“升值”,必须把正规的学习和非正规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把学习、劳动与创新结合在一起,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高职学生及其所服务的企业的持续发展。
4.学会终身学习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职院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关注学生成长,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应做好在校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通过报刊、校园网、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唤起学生们心理健康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团体咨询,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通过创设心理阵地,建立新生健康档案,做到随时预约、随时辅导,便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及时疏导;通过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强化他们在日常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及“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使心理咨询工作逐步深入学生,被更多学生所接受。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最终形成基本知识课堂化,咨询工作常规化,辅导工作日常化,专题讲座经常化的良好局面,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2.建立扶贫助困保障体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
一是扶贫助学信息化。构建院系两级勤工助学体系,做好贫困学生的认定建档工作;二是资助渠道多元化。整合各类资助资源,积极拓展校外资助渠道,努力形成个人和单位捐资助学的助学体系;三是管理服务全程化。扶贫助学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通过经济资助、精神援助、心理扶助、学习帮助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讲求诚信。通过构建“奖、贷、助、补、勤、减”的贫困生救助体系,通过多渠道的物质帮助,多层次的情感关怀,多形式的教育激励,缓减贫困生的经济及心理压力,促进校园的文明和谐。
3.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媒技术,对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第三是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4.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的力度
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推动大学生就业关口前移,使大学生在实际就业之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认识上模糊、就业观偏差等问题,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学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就业素质;安排专职教师上好就业教育课,并请政府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企业的人事部经理、人力资源研究专家以及往届毕业生为学生举办就、创业辅导讲座。同时,也要用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一是利用校园电台、电视台、简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二是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让学生直接到现场洽谈,接受招聘;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四是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提高;五是办好校园就业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最后,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邮件、信函、调查表等不同方式与往届毕业生保持联系,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指导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素质培养工作。
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问题上,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培养学生运用和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案例教学为主,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然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整体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顺势而为,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机制,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实际的工作新体系,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一方面需要我们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通过课堂,调研、网络等途径,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的新变化、新需求,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精神世界的真实情况开展工作,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教育,增强使命感,做到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完善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德育载体,促进组织建设,以育人为导向,以党委为中心,以教育科研部门和学工部门为两翼,以院系、班级为基础,建立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协调一致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1]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2]何建华.道德选择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王晓虹.道德责任:高校道德教育内涵的倾斜点[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5]高长舒.中华民族精神(大学生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丽平]
Research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del of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Jin-hong
(Ideology Department,Shanx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Taiyuan,030006,China)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main body determine that their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a lot of new challenges.Therefore,building a new model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people-oriented,morality first and guidance as main work,is inevitably to enable morality educational work to be practically and integrally enhanced.It also makes the morality education work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dapt itself more quickly to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moral education work;model innovation
G410
A
1671-5977(2010)03-0091-05
2010-06-27
蒋晋红(1967-),女,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