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 6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的临床分析
2010-08-15马秋野喻一东刘振宇
马秋野 喻一东 刘振宇
由于高能量创伤的日益增多,髋臼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开放复位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成熟,髋臼骨折的远期疗效有了显著提高。笔者对 6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男 38例,女 22例,年龄22~68岁。其中 30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18例合并股骨头中心脱位,1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多数患者合并有 1处以上其他部位的骨折。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髋关节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片及CT检查,手术时间为损伤后 4~16 d(平均 7 d)。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其中 27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6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10例采用延长的髂股入路,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逐层切开并切断或钝性分开各相关肌肉,暴露骨折处和关节囊。在充分暴露的条件下,尽可能恢复髋臼的形态,尤其是负重区的关节面要尽可能解剖复位。对于有软组织附着的后壁骨折尽量不剥离,以保留血供,骨折复位用松质骨螺钉或髋臼重建钢板或二者联合进行固定,术中注意保护坐骨神经,股内侧动脉等。术后常规抗感染,切口负压引流 48~72 h,并予皮肤牵引。
1.3 疗效判定[1]采用 Matta评分法疼痛、行走、髋关节活动范围各 6分;优为 17~18分,良为 15~17分,一般为 12~14分,差为 <11分。
2 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后随访 6~24个月,平均为 18个月。优33例,良 20例,一般 5例,差 2例,优良率为 88.3%。所有患者术后髋臼骨折均骨性连接,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发生。术后 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者3例,5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
3 讨论
复合型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其手术指征包括:①凡经髋臼负重骨折移位>3mm;②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③关节内游离骨块;④骨折块占整个后壁40%以上的后壁骨折;⑤合并有坐骨神经损伤需及时手术探查[2]。髋臼骨折的骨折处理应与治疗方案密切配合。故术前评估甚为重要,除开放性损伤和难复性脱位者外,无急诊手术指征,但必须注意髋臼骨折临床效果与受伤至手术时间存在直接关系,手术最好在伤后 2周内进行[3]。本组的手术时间为损伤后 4~16 d(平均 7 d)。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髋臼骨折完整复位的基础,只有充分的显露骨折,才能达到解剖复位。前方髂腹股沟入路用于显露髋臼的前壁及髋臼的前柱骨折、横形骨折,但不能显露髋臼的关节面,因髋臼内壁较薄,术中注意避免螺钉过长进入关节。后方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可以显露髋臼后壁和后柱骨折,该入路操作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和臀上神经血管。对于后壁骨折块不能完全从后关节囊剥离,以免骨折块坏死。凡涉及双柱骨折移位较大时,复位较困难时可选用前后联合入路。本组 60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其中 27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6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10例采用延长的髂股入路,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后经疗效判定,优 33例,良 20例,优良率为 88.3%。有 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1.7%,均与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等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采用低创技术、减少对骨膜和软组织剥离范围,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宋锡伦,苏军,唐广应,等.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4):1910-1911.
[2]齐玉坤.手术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 5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4):8478-8479.
[3]王光勇,杜远义,周宏斌,等.有位移的复合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用骨科杂志,2005,11(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