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龄髋关节置换41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0-08-15赵君吕卫华陈虹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4期
关键词:患肢体位髋关节

赵君 吕卫华 陈虹君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髋关节假体来替换有病变的髋关节。其目的是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骨科8年来对41例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男24例,女17例,65~70岁24例,71~80岁16例,93岁1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股骨头坏死11例。本组病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37例能正常生活,4例扶助行架活动,均能部分生活自理。

2 围手术期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相同手术的成功病例,消除其对疾病的紧张心理,使患者术前心理状况达到有利于手术的最佳状态。

2.1.2 健康指导 ①指导床上使用便器,以适应特殊体位的需要;②鼓励患者戒烟,指导深呼吸及正确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③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④入院次日至术前日,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⑤做好上肢肌力练习,锻炼上肢力量,使患者术后能较好的使用拐杖。

2.1.3 饮食指导 适当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易消化饮食。对纳差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来改善全身状况,针对各种并存病做好有效的控制预防措施。

2.2 术后护理

2.2.1 病室环境管理 定时通风换气,减少探视陪护,以含氯消毒剂擦拭病室物体表面。

2.2.2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伤口出血情况,伤口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的变化。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渗血、引流血性液短时间内过多,应考虑切口内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每24 h更换引流袋,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一般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其引流量24 h少于30~50 ml即可拔出负压引流管[2]。

2.2.3 体位与制动 患肢膝下垫软枕,两大腿间置A型枕,保持患肢外展15~20度中立位,翻身时两大腿间仍应置软枕,放置便盆时应将髋关节整个托起,从健侧置入。严格做到“三防”,一防过度屈曲和伸直,二防外旋,三防内收,目的是防止髋关节脱位。

2.3 预防并发症护理

2.3.1 预防坠积性肺炎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协助定时翻身,配合叩背排痰。

2.3.2 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 高龄、肥胖、心功能不全、长期制动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3]。再者老龄化,感觉器官功能减退,对于温度、压力、疼痛的感受力减弱[4]。本组41例高龄患者,术前多因为髋、膝关节的病损,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以上因素均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缓滞状态。对此,术后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对比观察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鼓励患者第2天开始作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病情许可,可及早下床活动。

2.3.3 预防压疮 加强营养,保持皮肤清洁及床单平整,严格床边交接班,做好防压疮护理。

2.3.4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无心、肺、肾功能并发症时饮水量可给予1300~1500 ml/d,观察尿的颜色,维持24 h尿量在2000 ml左右。

2.4 功能练习 功能练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步骤(1)术后3 d内:练习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收缩运动。(2)平卧久后可以向健侧翻身,患肢要外展位抬高,两腿之间垫高。(3)术后第2周主动练习肌肉的舒缩并使用CPM被动功能练习,起始角度以零度或患者所能耐受最小角度为宜,达到90°止。(4)术后第3周练习坐起,练习屈髋屈膝。(5)第4周起,练习扶步行架,患肢不落地,日行走300步。(6)第5~6周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300步,3次/d。(7)第7周患肢部分负重,扶拐步行300步,2~3次/d。第12周后弃拐。

2.5 出院指导

2.5.1 体位指导 3周内屈髋<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避免>90°,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

2.5.2 日常活动指导 注意坐、卧、行走姿势,坚持“六不要”,即不交叉双腿、不卧患侧、不坐沙发矮凳、坐立时不前倾、不弯腰拾东西、不在床上屈膝而坐[5]。指导患者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

2.5.3 定期复诊 术后1、3、6个月各复查一次,如有异常随时与医师联系。

3 小结

本组41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关节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2~6个月复查,均解除了关节疼痛,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关节功能,患者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指导,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

[1]徐卫东,毕霞,裴复福兴,等.人工关节与康复.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05.

[3]安志军,丁同生,史立强,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4):342-343.

[4]王世俊.老年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0-71.

[5]段清萍,郭翠兰,郑慧琳,等.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的体位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2C):511-512.

猜你喜欢

患肢体位髋关节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