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附 90例报告)
2010-08-15李靖杰
李靖杰
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本文搜集我院 2007年8月至 2009年 9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均符合《新药(中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的诊断标准,并经 CT或 MRI证实;男 55例,女 35例;年龄 49~81岁,平均 65.4岁;病程 3个月 ~8年。心肾阳虚型 30例,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肝阳上亢型 32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气虚血瘀型 28例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1.2 治疗方法 口服尼莫地平片、肠溶阿司匹林、血栓通软胶囊等做基础治疗。心肾阳虚型:选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 30 g,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 12 g,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 10 g,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 6 g。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肝阳上亢型: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 30 g;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 15 g,黄芩、栀子、川芎各 10 g,生甘草 6 g。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气虚血瘀型:黄芪、丹参、鸡血藤各 30 g,当归、赤芍、桃仁各 10g,川芎、桂枝、红花各 12 g,地龙、牛膝各 15 g,甘草 3 g。偏于气虚,重用黄芪或太子参;血瘀偏重加三棱、莪术、水蛭、三七;口眼歪斜加牵正散;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者加桑枝、蜈蚣;言语不利者加远志、菖蒲、郁金;素体阳虚,手足不温者加附子、肉桂;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或番泻叶;小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茱萸、益智仁、桑螵蛸。
1.3 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可独立活动,生活能自理,语言清晰;显效: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基本自理,可扶拐杖行走,语言欠清晰;好转:症状和体征均有减轻,肢体功能部分恢复,行动尚需人帮助,语言蹇涩;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死亡。
2 结果
心肾阳虚型:痊愈 9例,显效 12例,有效 6例,无效 3例;肝阳上亢型 痊愈 11例,显效 9例,有效 9例,无效 3例;气虚血瘀型 痊愈 8例,显效 10例,有效 8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1.1%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把握好本病实质进行辨证施治,是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关键所在。心肾阳虚治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肝阳上亢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采用辨治分型治疗中分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此病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要保护心情舒畅,积极锻炼,坚持有营养饮食,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