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相伴三年间
2010-08-15□徐冬
□徐 冬
《资源导刊》第四届特约记者培训班,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特约记者、通讯员的期盼中,2010年7月下旬在风景秀丽的云台山脚下开班了。作为一名国土宣传工作者,我有幸得以参加。培训班上,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李军老师、大河报社杜超老师、资源导刊杂志社主编袁可林老师、河南摄影家协会刘鲁豫、刘予平老师均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具有哲理的精辟讲解、深入浅出的解疑释惑,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回去的路上,透过车窗,一块块碧绿的田地,一排排整齐的杨树划过视线,不禁让我回想起与《资源导刊》结缘的一幕幕。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打字员,每天敲打别人的稿件,体会别人文章的严谨结构、优美句子,慢慢让我诞生了写作的想法。当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局长时,他给了我一份《资源导刊》并对我说:“如果想学写新闻报道,就好好研究她。” 我带着疑问回到办公室,翻开一看,里面的内容顿时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的“时政传递”、交流工作经验的“经验交流”、反映基层工作的“乡村一线”、了解世界、增进见识的“国际博览”等栏目,内容丰富,贴近工作,使我爱不释手,感觉相见恨晚。从那天起,每天向“资源导刊”请教问题,成了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记得有次,我外出办事回来听说新到的《资源导刊》已经分发完了,急得我满头大汗,赶快到别的股室去找,说尽了好话,请吃了瓜子,才算找回一本。看着辛辛苦苦拿回来的《资源导刊》,一种失而复得的幸福感顿时涌上心头,这时我才恍然发现,她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我的生活!与此同时,在局长和单位前辈吕忠义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也开始尝试写作,刚开始,因为自己新闻敏感性不强,总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有时思维被固定在一个圈里找不到头绪,有时结构不够紧密等,每当我陷入困惑的时候,《资源导刊》总能使我眼前一亮,帮我走出困境。就这样,我用在《资源导刊》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练习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篇、两篇、三篇……一篇篇稿件相继发表,更进一步地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我也因此受到了局领导的重视,被提拔为局办公室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并选拔到市局上挂锻炼。
三年来,《资源导刊》与我朝夕相伴,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作,更使我一步步地蜕变。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老师”您,并祝愿“老师”您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