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泛在学习

2010-08-15谭支军

中小学电教 2010年9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学习者

☆ 谭支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泛在学习

☆ 谭支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资本的福特式积累遭遇了危机,通货膨胀扩大到相当程度,以至于社会呈现出混沌无章的状态,西方社会进入了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和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式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这种社会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技术也在快速进化,终身学习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技术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新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u-Learning)成为了人们对未来学习方式的构想。

一、泛在学习及其特点

泛在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技术的发展。泛在计算概念的提出者Mark Weiser认为:“对人们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往往是那些使用过程中不可见的东西,而计算机的使用却把人的主要精力花费在看得到的东西上”。泛在计算可以把基于一定无线网络的各种技术高度集成,自然地整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去,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设备中的某一联网的动态设备,而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和协作。其核心是倡导时时处处都可以实现学习,即人们所参与的任何环境、接触的任何事物实体都可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让学习变得真正无所不在。泛在学习(u-Learning) 要求不再受制于固定的物质空间,而将实际的物质空间转换为学习空间。学习者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随时随地获得学习帮助、完成学习目标。[2]泛在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泛在性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收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因此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3]各种信息交织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们往往都很难察觉他们的存在。

2.情景感知性

泛在学习环境具有情景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功能,能够从学习者的周围收集环境信息和工具设备信息,并为学习者提供与情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和内容,[4]并经过分析处理形成对学习者行为和需求的理解,据此来提供最高效能的使用环境。

3.适应性

泛在学习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并以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的方式呈现,这种适应性呈现方式也考虑到用户终端的属性。同时,系统能提供适应性的导航支持,为学习者提供有关学习路径、学习伙伴等个性化的恰当的决策或决策建议。[5]

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泛在学习

1.泛在学习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影像的、无深度的符号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一切现象都是依照一定符号和规则建立起来的话语文本,对平面化、无深度的广告形象及新奇影像的追求成为后现代文化符号的典型特征。“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表面、缺乏内涵与无深度,这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最基本的特征。”[6]詹明信用“情感的消逝”一词概括一种“非个人的”、飘忽无主的状态。在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意义及个体都变成一堆能指的碎片。由于影像生产的能力逐步增强,影像的密度不断加大,它涉及到无所不在的广泛领域,如广告、电影、服饰、发型、家居、汽车等等,以至于人们无法逃脱这个真实与虚拟相混淆的世界。泛在学习正是让个体沉浸在一个强大的资源智能网络空间中,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移动显示终端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使得学习者逐渐适应了无所不在的资源网络,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长此以往,人们的视觉和敏锐活动的思想分离,感官刺激霸占着静思默想的圣地。当媒体完全控制了想象力,以致不再能借助图像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那么,就会导致幻想与分析力萎缩。[7]这在让学习者学会适应环境和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于专业最基本常识的掌握,当人们面对问题时,更多的是下意识地通过工具解决,如百度(google)一下。大众阅读变成碎片化的浅阅读,据统计,当前网络阅读已然超越了图书阅读,“快餐阅读”正向传统纸质阅读发起冲击。学习者面对的信息更多的是片段式或单元式(如微博分享的信息),这使得学习者对于系统知识缺乏了解,难以习得自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

2.泛在学习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指的是审美与现实的功利之间不再有一道天然的鸿沟,而是相互融为一体的现象。它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之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界限的消解,其主要表达方式则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策划与行动。[8]布尔迪厄在批判以康德为代表的美感距离说时说:“对低级、粗鄙、庸俗、奴性的——一句话,自然享乐活动的拒斥(这构成了文化的神圣领域),意味着对那些人——他们欣赏崇高的、高雅的、非功利的、天然的、气度超凡的、永远隔绝于俗众的愉悦——的优势地位的肯定。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和文化消费天生就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实现使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的原因。”[9]后现代主义奉行的恰恰就是对于现代主义这种中心与权威等级的颠覆和解构。因知识获取渠道的丰富和获取方式的便捷,泛在学习下的个体不再有对于书本、教师和课堂的盲目崇拜与信任,这打破了传统的知识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的传播途径。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也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者(如博客,WIKI等),资讯与知识不再是单向地由权威(中心)向接受者(周边)自上而下发放,而是完全多向交流,中心与周边的角色随时逆转,知识是互动、协商、众声喧哗的结果。这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提出了挑战,教师更多的是以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共同学习),师生间的鸿沟逐渐消退,原有师生结构逐步以学习共同体代之。

3.泛在学习趋同于从微观的角度去解构主体

福柯提出从“自我技术”方面入手去研究权力关系”,“自我技术”实际上是对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问题的理解。福柯把“自我技术”定义为“允许个人运用他自己的办法或借他人之帮助对自己的躯体、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我,以达到某种愉悦、纯洁、智慧或永恒状态”的实践。[10]泛在学习正是借助泛在技术环境下的工具进行连续、广泛、自主的学习,从多方面发掘成长潜力,发挥自我主体性。因其强调差异和个性化,必然导致个体多元化发展,自然对传统的权力存有质疑,并向其提出挑战,这也符合后现代对于理性、共识、系统和主体等概念的一味拒斥。

三、结束语

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但新的学习形态的出现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学习的发生并带来好的学习效果。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学习离不开学习者与教育者的观念转变与主动适应。泛在学习是适应后现代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显然还不利于其广泛开展和实施,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应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思路或趋势。

泛在学习适应后现代发展,必然像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后现代思想一样充满了矛盾、悖论和自反,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了解当前青少年所处的文化场域,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观念、学习工具技术、调节教育对策。

[1]冯俊等.现代主义哲学讲演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高丹丹,张际平.技术给学习带来什么——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电化教育研究,2008,(7):14-18.

[3]罗林,涂涛.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9,(7):47-49.

[4]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5]张洁.基于境脉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6-20.

[6][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0

[7]黄卫星.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教育的应对[J].教育评论,2007,(3):8-11.

[8]文九,秦志希.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6-148.

[9][法]皮埃尔·布尔迪.黄伟,郭于华译.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导言[J].国外社会学,1994,(5).

[10]Foucault,Michel(1988c)‘Technologies of the Self’,in Luther M.Martin,Huck Gutman,and Patrichk H.Hutton(eds)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pp.18.

昌曙平]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学习者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90后现代病症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