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手段推动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2010-08-15陈莉莉
陈莉莉
现代信息手段推动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陈莉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手段如手机、互联网等成为广大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又一重要载体,也对新形势下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信息手段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和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如何利用和规范这些现代信息手段的关注和指导。要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手段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手段中正面舆论的强势、即时互动功能的有效发挥、专业化的现代传播队伍等推动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现代信息手段;主流文化;文化认同;路径
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复杂系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主流文化认同是主流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因为主流文化自身建设得再好,如果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各种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涌现,传媒业搭载这些现代手段迅速扩张,使得大众传播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各种思想观点交流碰撞的方式,从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播主流文化,发挥现代信息手段在民众接收认同主流文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主流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信息手段成为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在我国广大民众文化接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很多家庭都养成了每日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手段如手机、互联网等使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播的内容和功能极大丰富,空间和受众空前扩展,即时性、生动性、直观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大大提升了文化信息的波及面和影响力,引领着未来文化传播的潮流和方向,也成为广大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又一重要载体。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世界的形成,使广大民众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网络获得和接收各种文化信息。《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从上网地点看,2009年有83.2%的网民在家上网,30.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互联网作为生活工具和工作工具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互联网上的各种文化信息对人们思想认识形成的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知识专业化和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各种文化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而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和即时更新的便捷性则为人们迅速获取各方面的新闻资讯创造了条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它成为各种文化信息的集散中心,并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随时展示并回答着所有网民期望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而人们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事物或观点看法,也越来越多的倾向于“上网查一查”。《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的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和搜索引擎(73.3%),由此可见,在提供娱乐享受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手段成为人们了解身边和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窗口,成为人们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本领的加油站,成为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知识技能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或主动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评论者,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要求的自主程度和自由程度不断提高,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例如,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创造了大量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博客、播客、微博、飞信、BBS、QQ、MSN等,许多网络用户通过这些即时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把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说、不敢说、没机会说的观点和看法发布在这些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并就其中的一些论点或问题展开争鸣和讨论,使这些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一些单位、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新闻、观点、舆论等的集散地,甚至会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网络民意冲击波”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邵道生研究员在2009年6月9日光明网-光明观察中首次提出了“网络民意冲击波”这个概念,即借用物理学上“冲击波”这一概念,表达网络民意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强大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具有的全球性和开放性,又使其成为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和价值观念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大量带有浓烈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的信息散布其中,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而互联网所具有的自由性和虚拟性,又使人们的思想言论限制较少,能够站在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上与各种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这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度,也对主流文化的深层认同问题构成了严峻挑战。
因此,鉴于现代信息手段在民众获取文化信息、形成和传播思想观点及社会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上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播主流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播主流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传统社会中,主流文化主要依附于国家权力和意志,以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播手段和灌输渠道,以标准化的价值观抑制其他文化的滋生和传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信息手段的不断应用,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都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打破了国家对信息垄断和控制,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思潮并存于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1](P77),这就对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认同提出了挑战。正如有些学者所说:“面对自主的文化主体和铺天盖地的文化信息,主流文化阵地已失去了国家权力单纯的、强制的有效保护,如果再失去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主流文化就会渐渐地在人民群众视线中淡出,其主流地位也自然会在一片‘加强’的空谈声中丧失。”[2]现代信息手段作为发展迅猛且极具潜力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并不天然归属于某一种文化形态或者具有某种价值倾向,而只是一种工具,任何文化形态都可以利用,主流文化不去占领,非主流文化和一些反主流文化就会去甚至更会去占领和利用。在这片“自由”的舞台上,点击率代表着实际的影响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网络上的言论限制甚至话语霸权。主流文化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手段传播文化信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持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思想的媒介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事实上的话语霸权,干扰主流文化的顺利传播和影响力的发挥。
在现代信息手段这块文化生长和传播的沃土上,一些非主流文化已经抢占了先机。以互联网为例,网络传播对主流文化认同的强烈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如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不仅在我国境外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且还利用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特征在我国境内收买、培植、雇佣一小撮亲西方的‘网特’,让他们在网络上肆意扭曲各种事实,散布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以期混淆人们的视听,削弱人们对党、政府和社会主义的认同”[1](P76);二是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展示舞台,它们运用多样化的网上传播方式扩大思想舆论影响,互联网上的社区、论坛、博客、播客等成为传播和表达具有各种倾向性的思想言论的重要场所,对网络受众的思想观念带来很大冲击,模糊了人们的价值选择标准和认同目标,甚至成为一部分网民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动因;三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负面报道迅速积聚和扩散,渲染并强化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对执政党、政府及其思想理论主张的质疑,如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关注度和社会燃点较高的贫富悬殊问题、官员腐败问题、下岗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费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等,一旦酿成事件出现负面报道,就会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包括手机短信、飞信、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迅速扩散,形成社会阴暗面的放大效应,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和道德风尚;四是网络空间中随处可见的低俗性、污秽性信息侵染和腐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在实际上消解了他们对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同。虚拟的网络环境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的社会环境,如何抢占现代信息手段这块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搭载现代信息手段这班快车传播主流文化,是从信息源上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现代信息手段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和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如何利用和规范这些现代信息手段的关注和指导。胡锦涛多次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3]胡锦涛在2007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要求,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这些文件和决议的相继出台,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播主流文化和正面信息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领导层对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播和创新主流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建立和巩固现代信息手段中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决心。
在我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大面积广泛使用,并开始像吃饭、喝水一样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在这些现代信息手段和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功能中,各种思想观点、文化认识充斥其间,一些非主流文化形态迅速掌握并驾驭这些新手段为其所用,而主流文化认同的传统方式如理论灌输等的有效性则大大削弱。如何发掘现代信息手段中蕴含的巨大文化能量,发挥其传播、创新主流文化的巨大潜力和社会效应,迅速实现传统传播路径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和转型,是主流文化认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三、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动主流文化认同的路径分析
要增强民众对主流文化的深层认同,不仅要巩固传统信息媒介对主流文化的传播,更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在传播主流文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实施潜移默化地疏导。
1.主流文化需借助或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旗帜鲜明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形成现代信息手段中正面舆论的强势。一是充分利用知名网站和知名栏目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知名网站和知名栏目在互联网用户中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点击率高,信息波及面广。规范和引导已有知名网站和栏目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的有效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借助和占领这些网络文化阵地进行主流文化的传播,需要尽量避免单纯照搬照抄中央文件、讲话等宣传模式和宣传话语上的僵化倾向,以富于时代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感性化语言和体现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务实立场来增强所传播信息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二是努力打造集中反映主流文化的品牌网站和栏目。传统主流媒体具有经过长期培养形成的固定读者群,读者对其提供的信息权威性有认同感,要推动传统主流媒体打造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为已有读者群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接收交流途径,同时打造新的传播主流文化的品牌网站。鉴于个体对互联网信息的接收和发布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隐蔽性,“那些不能引起网民兴趣的信息永远不会被点击阅读,那些不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网站起不到任何作用”[5],新网站的建设要通过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真实权威客观公正的主题宣传、群众身边生动翔实的先进典型报道、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跟踪报道和权威解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互动文化活动、定期邀请政府官员和学者专家与网民开展平等对话释疑解惑等,增强网站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作出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不回避、不漠视,帮助人们在主流文化体系内获得关于各种困惑的满意答案,进而增强主流理论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身边鲜活具体实例,对一些人们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诸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人的下岗失业和再就业、中国经济社会中是否存在劳动剥削,贫富差距拉大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这样人们才不会偏听偏信某些片面见闻和道听途说,不放弃对主流理论的信任。四是据理力争、用事实说话,消除一些网站从错误倾向出发散布的不实信息,使谣言和谎言在事实面前丧失存活率,善于“疏通”、慎于“堵截”,善于“沟通”、慎于“无视”,善于“理解”,慎于“恶评”,同时在监管上加强监督、引导、限制和整顿,软性引导与硬性引导相结合,保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的主导地位。
2.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手段的即时互动功能,加强主流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的即时互动功能使人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信息的提供者、评论者、散布者等身份参与到文化信息的传播中来。互联网上的论坛、博客、播客、微博、飞信、QQ、MSN等传播形式发展迅速,利用这些网络传播形式进行个人情绪和思想言论表达的自由度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有利于迅速形成和扩大思想舆论影响。例如,互联网社区、论坛和博客用户利用发帖、跟帖表达思想观点、宣泄情绪和进行政治参与,可以迅速成为网上“走红”的政论家、社会问题评论家等,制造或影响社会舆论,进而对人们的文化认同造成影响。要注意利用这些具有即时性和较强互动性的现代传播形式,在思想交流、交锋和对话中推进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例如,在主流网站和品牌栏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强网民互动,推动广大网民参与到主流网站和栏目的建设中去;从社会各类热门话题中挑选设置恰当的议题在现代信息互动平台上展开讨论,引导舆情;对涉及主流意识形态和引起较大反响的网上言论及时作出权威性的符合实际的回应、讨论、澄清和引导;对网上舆论热点问题在宣传报道中注重用事实说话,在网评中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循循善诱,避免空谈大道理,做到有的放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等等。
3.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宣传主流文化的队伍建设。术业有专攻,一支专业化的以在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上宣传弘扬主流文化为事业的团队,能够大大增强现代信息手段传播主流文化的媒介作用和宣传效果。这支队伍可以依托主流网站,打造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品牌栏目,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时尚化的网络语言展示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针对一些调侃社会不良现象并带有政论性的“流行”短信,在手机信息中传播反映先进文化、高尚道德情操和正面引导舆情的朗朗上口的短信和祝福语,用“红段子”对抗“荤段子”(例如,重庆市今年开展的红色短信创作传播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针对一些受到追捧和热炒的揭露官员腐败、社会阴暗面和民生疾苦的网络发帖,可以利用分散在各大网站和媒介互动平台上的专业队伍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解惑和引导,对一些舆论热点和社会问题作出及时的信息沟通和权威客观的分析,并创造和推荐反映主流文化的贴近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品和网谈话题。在门户网站、综合性网站上引导和开设符合或认可主流文化的“学人主页”和“博客”专栏,推荐“置顶”各种论坛中最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网民言论,或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普通民众传播主流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从专业到业余的传播主流文化的不同梯队,从而建设一批批增进民众文化认同的现代桥梁。文化的传播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主流文化在传统传播媒介的队伍建设相对比较成熟,而在现代信息媒介中的队伍建设还比较分散,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加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是一块“自由”的天地,只能要求网民遵守国家的基本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通过加大网络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力度来实施对网络的宏观管理,而难于进行微观管理。因此,有必要借助一支过硬的主流文化传播队伍与网络管理队伍一起,破立结合、立在破中,在规范引导中打造主流文化在现代信息手段中的主导地位,使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成为广大民众接受主流文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为出发点[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丁 言.主流文化的“守土责任”[J].学习月刊,2006,(9).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5.
[4]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N].人民日报,2007-04-24.
[5]吴玉荣.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
责任编辑:何敬文
D616
A
1008-410X(2010)05-0071-04
2010-04-11
陈莉莉(1981-),女,河南荥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讲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河南新乡 45300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批准号09JD71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