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三味远 雅韵一问中——古典诗词中的“问”

2010-08-15

中学语文 2010年2期
关键词:泪眼夕阳西下情思

范 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这一问,问出了千般哀怨、万种离情,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把李煜这位亡国之君深重的愁情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当中,常见发问之句,屈原问天,李白问月,闺中少妇问落花,雨夜离人问红烛。细细品味,诗歌中“问”的艺术确是别具匠心,意蕴丰厚而深远。

无理而问

天地万物,本无情思,更不能与人问答传情。但是在很多诗词中,作者着意设置人物问答,赋予万物以人的灵性和情感,在人与物之间架设沟通对话的桥梁,在“无理”的问答中抒发情感、表达志趣,可谓意态横生、曲尽其妙。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本无情思,何以与人心性相通?原来词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心备受禁锢的少妇,黄昏时分,独自凭栏,看那花儿随风越过秋千,缓缓飘落,不禁想到自己红颜易逝,韶华蹉跎,终将如同落花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于是借眼见落红化作痴痴一问“如何留春住”。可见,“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却是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写照。这痴痴一问,可谓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再看“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鹂知春,问取之中,如小儿稚语,清新活泼之态足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地无声,却见证历史,铿锵的追问中,必胜的信念顿现。

无疑而问

诗词中很多发问其实是无疑而问,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有的自问自答,有的无需回答,答则是多余。而恰恰是这般设问,意蕴深远,富含情思,细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如晏殊的《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斗转星移,日月升沉,本是自然现象,众所周知。“落日虽具凄切,却有东山再起的朝阳”,也是很多人自勉的格言。可见,“夕阳西下几时回”实乃不是问题的问题。但词人由此引发的,却是对时光流逝的缅怀,对往昔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更有未来能否重现的迷惘。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宇宙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思辨: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年华将逝的叹惋,未来难辨的希望,都蕴含在这无“疑”之问中。

再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红药随天时生生灭灭,无关世事兴衰;郴江循山势奔流,不知人情冷暖。可是细细品来,这看似多余之问中又恰恰包含了多少世事兴衰、人情冷暖啊!

莫问之问

诗词中还有一种特别的“问”,叫“莫问”或“休问”,言下之意是“不要问”、“不需问”。 然而有意思的是诗人往往紧接着对这不需问的问题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大有“此时莫问胜有问”之感。而在这“不问之问”之中,一种别样的情思、志趣却愈发凸显出来。如严蕊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插满头”,乃山野村妇生活的象征。“莫问奴归处”,虽是“莫问”,却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渴望的归宿在山野之间。严蕊一介风尘女子因这首词而流传于世,本有些传奇色彩,但这句“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的“莫问之问”更是妙绝:既不卑不亢,婉转明志,博得了太守同情,又不至低声下气,令人轻慢。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唏嘘不已。

再看这些词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休问功名何在,绿发吴霜,素衣尘土。”“惜春休问花多少,柳成阴、春已无多。”这诸多“休问”,意蕴深远,可谓异曲同工。

历代诗人词家在他们的诗词中问苍天大地、草木虫鱼,或“无理有情”,或“无疑有理”,或“不问有问”;也有追问,责问,痴问。正是这千百年来千百次的“问”形成了我国古典诗词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

猜你喜欢

泪眼夕阳西下情思
路口
Five Colors
看桃花忆旧游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给自己
夕阳西下图
锄草
涂普生
拗九粥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