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划背景下的采编角色重塑
2010-08-15□张晨雷鸣
□张 晨 雷 鸣
(聊城日报社,山东 聊城 252051)
大策划背景下的采编角色重塑
□张 晨 雷 鸣
(聊城日报社,山东 聊城 252051)
2009年,是《聊城日报》走过得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聊城日报》进行了强势改版,不仅统一了版面风格,而且还以策划为核心对采编角色和采编流程进行了重塑,基本解决了困绕报社多年的采编“两张皮”的问题,提高了报纸的质量,真正打造出了“聊报制造”的品牌。
记者角色重塑:由“单兵作战”到“合力出击”
一、设立大编前会制度,为采编及时沟通提供平台,确保新闻策划落到实处。采编“两张皮”现象一直是《聊城日报》新闻业务的瓶颈,形成这一瓶颈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新闻策划。由于缺乏新闻策划意识与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记者不知道编辑的心思,闷头写稿,单兵作战,结果写得稿子挺多,但适合版面需要的太少。编辑还是天天埋怨无稿可用,记者又天天写得无的放矢。虽然有的记者也面向版面栏目写稿子,但是由于采编这两个新闻业务的主要环节缺乏互动,大型的、有气势的专栏和专版还是一直搞不起来,形不成版面的合力和冲击力。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以来,《聊城日报》设立大编前会制度,让记者与编辑在编前会上进行充分沟通,由编辑提出相关策划选题,让记者进行有目的的采访,遇有大型的选题策划,则让记者“合兵一处”进行重点突破。这样既能有效服务版面、服务栏目,创造性的完成报道任务,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一举两得。由于改变了记者“单兵作战”的困局,2009年以来,《聊城日报》共成功组织策划大型新闻专题采访上百次,通力合作让采编效果事半功倍。
二、设计并推出《〈聊城日报〉新闻策划表》,让记者未雨绸缪,自我加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完善新闻策划制度,2009年以来,报社设计并推出了《〈聊城日报〉新闻策划表》,该表在每月月初发放到记者手中,让记者从月初就开始思考这一个月的新闻策划目标,并进行系统的填写。需要协同配合的,在表格里面标注清楚,并于每月的第一个周末交给值班副总编辑进行汇总,并由值班副总编辑进行统一调配与通报,让记者和编辑能够在月初就对这个月的具体策划工作有个大体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记者提前规划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又能让编辑提早介入,根据采访的进程调度版面,积极积累背景材料、资料图片等。这样,编辑从采访初期就介入,熟悉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可以不断贯穿自己的编辑意图,后期制作就会游刃有余,有利于精品版面的推出。
2009年4月份,《聊城日报·地方新闻版》看到记者的新闻策划表上有采访大学生“村官”的意图,就及时与记者进行沟通,并表示想于大学生“村官”招考之际推出相关专版,记者部的同志听说了,立即派出精干力量“合力出击”,提供稿件。编辑则在后方关注采访进程,并搜集相关资料、配发言论,等采访告一段落后,编辑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将专版制作完成,并于招考当天推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编辑角色重塑:由“来料加工者”到“品牌设计师”
一、策划带动“二度创作”。众所周知,策划的本质就是按创新思维的规律对事物进行新的连接和组合,而新闻策划的本质是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的其他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连接组合起来,形成更为有效的传播结构的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以前,由于策划没有渗透进编辑流程,编辑工作的性质机械而简单——编稿、组版、划版、校对……,每天周而复始,机械性劳动量多,创造性劳动量小,从而导致版面刻板,凑合、拼接性质严重。2009年改版以来,《聊城日报》加大了编辑的策划力度,让编辑在现有“来料”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版面的创作空间,让每一个版面都能凸显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立的视觉品牌,让编辑逐步由“来料加工者”发展为版面的“品牌设计师”。2009年以来,《聊城日报》先后策划专栏、专版数百个,其中《纪念大师季羡林》、《世纪日全食》、《全运会,我们准备好了》等专版受到了读者的如潮好评。
二、策划引领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又能经得起检验的全新构想、全新观念、全新理论、全新决策、全新方案、全新解释、全新思路、全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聊城日报》在2009年的改版过程中,要求编辑在搞好策划的同时还要创新思维,即突破以往组稿、划版的旧模式,力求审视稿件有独特视角,编辑稿件有创新见解,策划选题有新颖创意,拼接系列有新境界,组合版面有独到之处。同时还要求编辑根据时代特点,捕捉新信息、反映新风貌,以新取胜,以快取胜,出奇制胜,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内容、最完善的版面形式吸引读者的眼球。2009年全运会期间,报社推出了以编辑为主体、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策划方案,充分发挥版面的带动作用,整个全运会报道历时13天,声势大、效率高、效果好,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可谓策划引领创新思维的典范。
三、建立科学的策划激励机制。由于搞策划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与体力,如果考核上不能适当体现编辑的劳动量,策划与不策划一个样,就会影响编辑参与策划的积极性。因此,聊城日报社的领导建立了科学的策划激励机制,让一线采编员工在多出精品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1.改革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向优秀的策划型编辑倾斜,根据策划的质量,给予一定奖励,版面给予较高分值,当月兑现。
2.设立《聊城日报》新闻奖,每季度评选一次,选出当季最具策划分量的作品,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由于是“自家的新闻奖”,因此奖项涵盖广、价值高,在报社编辑记者心目中的分量十分“足”。
3.评选年度优秀策划编辑。年度优秀策划编辑每年度评选一次,评选出的编辑可奖得《聊城日报》总编辑奖励基金。
美编角色重塑:由“视觉设计”到“版式总监”
一、“读图时代”的视觉价值。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纸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赢得读者。特别是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同城媒体拼的就是编辑的策划和版面的设计,而版面的设计效果又占据了先入为主的视觉优势。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报纸读者不再对文字“从一而终”,眼球被更好“看”的视觉设计所吸引,因而美术编辑的优势就更加突显。
《聊城日报》的这次改版就是依靠美编队伍对报纸进行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形成报纸的整体视觉风格。同时美术编辑也是每个版面的“版式总监”,他们负责从专业的角度落实改版意图,改变长期以来报纸只是将新闻排上版面的概念,对报纸进行形象包装,通过设计将报纸改革创新的意图体现在报纸的版面上,形成《聊城日报》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完善细节,制定版面设计手册。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是对传媒产品本质的设计。静态式设计的核心是经过对报纸的整体、各个分叠、各个版面,甚至各个栏目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版面位置和形式设计上予以相对固定。党报版面的创新,仅靠各个版面的编辑按传统的做法来完成,显然是很难达到对版面创新要求的。为此,《聊城日报》2009年将美术编辑的职能从以前的“视觉设计”扩展到“版式总监”,让他们对整张报纸的风格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各版面进行协调统筹。
三、总体把握,让版面和图片实现“无缝对接”。一直以来,人们这样认为:版式有固定模式,美编只要把每天的文章和图片“灌灌进去”就行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其实,版面是有语言的,它是报纸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通过美编们不同的设计风格体现在版式上的。因为,每天的稿件不一样,质量和数量不尽相同,加上大小不定的广告,版面语言表达效果如何,取决于美编“视觉设计“的功底,这种潜在的视觉魅力,读者可能说不出来,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2009年改版以来,《聊城日报》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视觉工作室”,将美编的视觉设计“渗透”到每个版面、每个细节,使图片与版面在“视觉工作室”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下,实现了“无缝对接”,保障了版面改革后视觉语言的流畅表达。《聊城日报》改版以来,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版面编辑和美术编辑的观念已逐渐从图片配文章转变为图文并茂,甚至发展到图片先行。
(作者张晨系山东聊城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