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报业发展的推进器
2010-08-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伟大的改革时代,伟大的改革举措,必然结出丰硕的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顺乎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创新,就能够促进各行各业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全面进步。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更是当今现实发展的需要。就我国传媒业中的报刊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来说,目前已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
据报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前不久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我国报刊业的改革时说,现在我国共有报纸1943家,期刊9821家,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报刊大国,但还不是报刊出版强国。要完成一个报刊出版大国向报刊出版强国的转变,还要经过一段艰苦路途的跋涉。全国的近12000家报刊,包括时政类和非时政类的,分类改革将在2009年至2011年内完成。改革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一批”: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以此来解决我国报刊业长期以来多而不够大、不够强、不够好的问题。很显然,最佳的目标是第一种,而怎么做大做强,就只有在改革上做文章了。
报刊业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提高认识。以往报刊在宣传其他行业的改革时,可以大张旗鼓,堪称大刀阔斧,面对自我的改革时,未必能有那样的豪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目共睹的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且不说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单就纸质媒体自身来说,她一系列堪称革命性的变化也足以证明:1978年年末,首都数家新闻单位率先在报社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刊登了一则牙膏广告;1994年前后,全国大部分省级以上的党报和半数以上的地市报结束了吃“皇粮”的历史,跨入了“独立核算,盈余留用”的自我发展道路,一部分适应市场需求的非机关类报纸,则走上了“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办报道路;1995年以后都市报的横空出世,以及随之而来的“扩版潮”和“扩军潮”(创办子报子刊);1996年5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正式挂牌成立。在随后的6年中,全国先后批准建立了39家报业集团。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批准成立了一批以地市党报为主体的报业集团,形成了“正规军”和“地方军”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这些改革虽然都是一些“浅水区”的改革,但毕竟为我们开展“深水区”的改革交了学费,积累了经验。只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充分运用我们在过去改革中摸索积累的成功经验,既态度鲜明,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又在实践中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工作,就能够始终掌握好改革的主动权,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对报业改革的认识,关键是媒体的领导要首先提高认识。领导认识跟不上来,或者说认识滞后,不仅会贻误改革的时机,甚至会成为改革的障碍。如果那样,最终将被改革所淘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改革这一问题曾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又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完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完成改革攻坚的。
有了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还要身体力行,将改革的好政策付诸实施,在实践中完成改革的各项举措。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路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具体实施中可能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要迎难而上,实事求是,科学理性的去解决什么问题,不要悲观畏难,回避矛盾,始终要以改革的气魄和胆识去面对和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已经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有了经过改革开放并得到实惠的广大从业人员的鼎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到达改革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