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酝酿现象的无意识思维心理加工机制

2010-08-15原献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符号效应加工

陈 虹,原献学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基于酝酿现象的无意识思维心理加工机制

陈 虹,原献学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酝酿是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心理现象。研究酝酿的心理机制和酝酿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有效利用该策略来解决复杂问题。目前对酝酿效应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对错误线索的遗忘,二是思维定势的改变,三是无意识心理加工。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倾向于第三种解释。无意识心理加工理论模型认为酝酿中信息加工主要包括意向符号的形成、相互作用以及转换为稳定意识信息三个阶段;基于实验的无意识思维理论认为当人们的意识思维从当前任务离开时,无意识思维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酝酿;分心;无意识思维;心理加工机制

酝酿效应是当今决策、判断领域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基于酝酿可以使复杂问题在脱离有意识思考后顺利得以解决的事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究酝酿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酝酿效应的影响因素,以期有效利用这一新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酝酿和酝酿效应

探索一个问题很久还无法作决策的时候,把问题暂时搁置一边,转向其他与此问题无关的活动,此间,由于某种特殊机制的作用,突然产生顿悟,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段特殊机制的作用过程就是酝酿 (incubation),而这种特殊机制作用的效果就是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1]。

有关酝酿效应的现实例子最初大多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回忆自己创作过程时总会提及酝酿的神奇作用。尽管有关酝酿的现实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无法在心理学实验室中建立起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常常使用所谓的“顿悟”问题来研究酝酿。顿悟问题只是一种具体的、反直觉的解答,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难被发现[2]135。

自认知心理学兴起后,特别是在过去的 15年里,研究者们开始发现酝酿的实验室证据。例如,Smith和 Blankenship[3]61让被试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一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而另一些却没有,就算给未得出答案的被试多几分钟思考也无济于事。然而,当被试被无关任务分心,不再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近来也有研究者在实验室中探索决策、判断和态度形成过程中的酝酿效应 。

二、酝酿效应机制的三种解释

基于大量酝酿现象,研究者开始探讨酝酿效应的产生机制。目前有关酝酿效应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

(一)遗忘错误线索 (a fresh look)

Smith[3]61-87等人认为酝酿期为个体提供了遗忘错误线索的机会。在问题解决开始阶段,个体可能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而问题解决过程的突然中断,导致对错误信息的遗忘,因而促进了任务的解决[3]61-87。该解释认为,在问题解决的每一时刻,当前状态存在于短时记忆中,最终状态和要达到的子目标存在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思考被打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其注意离开正在解决的问题,当前状态就会因衰减或替换而丢失。当重新回到问题上时,问题空间可能受新近加工信息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思考就以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重新进入问题状态。

(二)改变定势 (set-shifting)

Sehooler&Melehe[4]97-134提出如果个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定势,就可能对问题的解决造成阻碍。而酝酿期恰好促进了定势的遗忘,使被试在问题空间的一种更有效的出发点上重新考虑问题。这种观点强调酝酿期的重要作用在于克服不恰当的背景。

以上两种解释的共同点是认为问题被解决是由于有意识思维的暂时缺席,而并没有提及其他心理活动的主动作用。

(三)无意识的作用 (unconscious process)

无意识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不自觉的认识和内心体验。Dorfman[7]在其著作中指出酝酿来自于记忆表征的随机联合,它是以无意识方式持续发生的加工过程。当新的组合同眼前的问题有关时,它就以一种创造性顿悟出现在意识中——所剩最佳答案的心理等同物。

目前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都倾向于无意识加工解释,国内外也相继出现基于酝酿现象的无意识研究。

三、无意识和无意识思维

(一)无意识

最早有关无意识的研究多采用哲学思辨的方式,20世纪初弗洛伊德集无意识研究之大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类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把无意识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他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了内隐学习、内隐记忆、直觉等一系列无意识的心理现象,并就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认为无意识和意识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系统。通过实证研究,实验者在无意识心理的存在上达成了共识,并开始关注和研究无意识心理的特点及其加工机制。

(二)无意识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具有两重性:一种是有意的、有效的且目的明确的;而另一种是丰富的、杂乱的和低效率的,能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思维机能的确可以发生于意识层面以下。例如,Bowers[8]72-110等人的实验中给被试连续的线索 (和目标词有联系的词),让被试猜测目标单词,被试思考一会后忽然知道了答案。看起来答案是突然出现在意识里的,当仔细检查被试的错误猜测答案之后发现被试是逐渐接近正确答案的,也就是说,在答案出现之前无意识一直在思考。

Dijksterhuis这样定义无意识思维:当注意指向别处时,与目标或任务相关的认知或情感思维过程[5]586。注意在区分意识和无意识思维中起到着重要作用。Dijksterhuis在研究中使用分心任务 (distract task)让被试进入无意识思维,并认为当注意资源被无关任务占据时,由无意识思维对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根据酝酿的定义,这一意识转向于与目标无关任务的过程就是酝酿。

四、酝酿的无意识心理加工理论模型

欧居湖、张大均[9]16-20对酝酿过程的心理加工机制进行了理论推断,认为酝酿中的信息加工主要包括意向符号的形成、意向符号的相互作用和意向符号转换为稳定意识信息三个阶段。

(一)意向符号的形成

无意识加工的载体是意象符号。这些意象符号来自于两个途径:一部分是准备期收集的信息变异所致;另一部分是储存在集体和个体无意识中的意象符号。输入大脑的信息量随个体活动而逐渐增大并潜入大脑的不同层次,其中大部分直接进入无意识领域而不为主体所意识,还有一些是原本清晰、稳定、能用语言描述的信息在酝酿过程中变得模糊、不稳定、不能用语言表达,这就是无意识心理加工的载体意象符号。意象符号越多,个体无意识心理加工越活跃。

(二)意象符号的相互作用

酝酿过程为意象符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但有了意象符号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意象符号一旦产生,就会在特定机制的作用下开始进行变异和重组,至于这些意向符号是如何变异和重组的,又有着怎样的规律,至今还是个不明朗的领域。

(三)意向符号的转换

酝酿期意象符号的变异组合为创造物或新颖答案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但欧居湖、张大均[9]18认为无意识加工的载体和产品都是模糊的意象符号,可能无法直接被意识调用。因此推断加工后的意象符号要被意识调用可能需要一些途径,如增强意向符号的相互连接性、降低意识阈限等。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酝酿效应的出现不仅决定于无意识加工阶段意向符号的变异重组,还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意向符号的转换,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该模型是理论上的推断,其正确与否还应接受实证检验。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实验室中研究了无意识对酝酿效应的作用,以荷兰心理学家 Dijksterhuis为代表的无意识团队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中无意识思维的作用特征,为酝酿机制研究增加了大量的实验依据。

五、无意识思维在酝酿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一)无意识思维理论研究范式

虽然酝酿有时会产生令人意外的结果,但人们似乎并不信任它,在重要决策时更多还是三思而后行。但意识思维就真的好吗?近来有研究发现,有意识地内省反而会影响人们的判断。W ilson&Schooler[10]105-109进行了消费者对不同草莓酱的评价研究,发现做越多有意识思考的人出现越大的评价结果不稳定性,说明反省并不总是有益的,它可能改变人们的初衷并导致非最优的决策。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Dijksterhuis及其同事质疑在做困难决策时始终进行有意识思维,提出:当面对大量复杂信息时,意识由于容量限制只关注部分信息,其选择会劣于酝酿后的选择。也就是说,决策酝酿有助于人们作出更好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思维起重要作用[2]135-146。

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的实验范式——在充分接触决策信息之后将被试分配到三种思维条件下:无思考条件 (I)、有意识思维条件 (C)和无意识思维条件 (U),无意识思维条件的被试在决策之前完成一个与问题无关的分心任务。最终比较被试在哪一种思维条件后的决策或评价更优。Dijskerthuis通过大量实验总结了短暂决策酝酿中无意识思维的作用特点,比较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的差异,形成了无意识思维理论 (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UTT)[11]95-109。

(二)决策酝酿期无意识思维的加工特点

1.对记忆中的表征进行整合和极端化加工

一项实验[5]595-596显示无意识思维过后记忆中的信息被更好地组织了。要求被试根据 18条信息对某个假设人物形成印象,这些信息可以归类为三种人格特质 (被试并不知道)。被分配到三种思维条件(U\C\I)之后被试要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有关这个人物的信息。实验结果关注的是回忆的信息是否会根据这三种潜在特质而出现聚集,即回忆出的信息顺序是有组织的还是随机的。结果显示,只有无意识思维组被试回忆的信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组织性。

在另一项实验中[5]593-594被试在三种思维条件之后要根据回忆对信息和选项进行匹配。结果显示,信息的表征在无意识思维过后会变得更极端化。无意识思维过后最优项的优点和最差的缺点信息更易被成功匹配。

上两个实验结果说明,分心 (酝酿)阶段无意识思维对信息表征进行了加工,使得记忆中的信息按类重组、极端化的信息更加突出,这样的加工为较好的决策提供了基础 (无意识思维组被试更多地选择了最优项)。

2.对特定目标的指向性

Maarten[12]1-7等人的研究加入了一个新的实验条件,即仅分心条件。被试在进入酝酿之前不知决策目标。结果发现,有决策目标的无意识思维组被试表现优于无决策目标的被试;此外,有目标的被试在酝酿过后对信息的组织性更好。该结果说明,无意识会根据一定的目标进行心理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酝酿效应的前两种解释,如果酝酿效应仅仅是由于在分心期间对错误线索或已形成定势的遗忘,那么不管有没有目标都不会影响酝酿的效果,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说明无意识起到了主动作用。

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酝酿效应的无意识心理加工解释。将注意力从相关内容上转移确实能帮助遗忘错误线索,但在遗忘错误线索和定势的同时也有可能遗忘那些有用的信息。而此时,无意识正在知觉不到的地方,积极地对信息进行主动加工。

3.无意识思维产生发散性结果

一项创造性问题研究中[2]136-137要求被试列出某种类别的项目,同时给一些示例。意识思维被试列出的项目和示例有更多相似,而酝酿组被试列出的项目中与示例相似度更小;意识思维产生更多较常见的项目,而酝酿产生更多新颖的项目。此外,让被试列出砖头的用途,酝酿组被试会产生更有创造力、不一般的项目。这说明无意识思维在酝酿第二阶段——意向符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产生发散性的结果。无意识思维的发散性为科学家们的新发现、艺术家们的新创作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在无意识思维理论研究中发现大量决策酝酿效应的实验室证据,证明酝酿过程中无意识思维并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尽管“心理集合的改变”对问题的解决是有帮助的,但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牛顿自然不会因为持续的分心就会发现重力定律,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要进行重要的心理加工,而不仅仅是分心。

自无意识思维理论提出之后,不少研究者对其进行了验证,却并没有得到相同结果[13,14,15]。元分析[16,17]发现决策酝酿效应的产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问题越难 (信息多且维度复杂),信息以选项为单位呈现、呈现时间越短,对酝酿效应的产生就越有利,这些因素都指向信息编码阶段,无意识对意向符号加工重组的结果受信息的复杂程度、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符合常识,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无意识思维就可以被成功解决了。

无意识思考出的结果就一定会被意识到吗?根据无意识的心理加工理论模型,无意识思维对意向符号进行加工后的结果和意识表达之间是分离的,有研究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

4.酝酿过程后期无意识激活和有意识表达的分离

Wegner和 Smart[18]986提出,一种想法被认为是激活了通常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意识所无法表达的、处于无意识层面的观点激活,也叫深层激活,其虽然是无意识的却能对人们的行为和判断产生不自觉的影响;第二种激活是表层激活,指一个想法虽然被意识到了,却没有被进一步加工;第三种是出现在意识层面最外显的一种激活,叫做完全激活,既有无意识获得又有意识知觉。在三种激活中仅被深层激活的信息是最不稳定的,易转变为完全激活状态或者消失。由此推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被激活的答案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是意识到的。有实验发现信息在这两种层面的激活不是同时的,而是存在分离[19]912-918。

有研究[20]证明在还没有成功解决顿悟问题之前,被试对答案相关词比答案无关词的反应潜伏期更短,说明无意识已经激活了正确答案,只是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Chen-Bo Zhong[19]917的研究发现无意识思维对答案的激活并不能预测被试对正确答案的报告情况。实验范式与 UTT相似,使用分心任务让部分被试进入酝酿。问题任务为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将被试的口头报告作为意识表达的指标,将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 (I AT)中对远距离联想测验答案相关词的反应时作为无意识激活的指标。结果发现: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目标的酝酿比同等时间的意识思考激活更多正确答案,但两者对正确答案的口头报告却没有差异。据此,Chen-Bo Zhong认为酝酿结果的产生应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无意识思维接近了正确的想法,二是这一想法顺利上升到意识层面。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败都无法产生酝酿效应。

虽然该研究对意识和无意识的结果进行了分离,但 Chen-Bo Zhong强调这并不表示两者对信息的表征有本质差异,只是信息表征在不同意识水平的激活[18]993-994。由此可见无意识的激活并不是决定无意识信息表征进入意识的唯一因素,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就算对信息进行充分编码和无意识思考后酝酿效应还是无法如期出现。

六、总结与展望

综合以上有关酝酿机制的理论推断和实验研究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研究倾向于酝酿的无意识心理加工解释。Dijksterhuis等人采用分心任务在实验室中创设酝酿条件,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无意识思维在酝酿过程中是根据一定的决策目标对信息进行归类和极端化整合,产生发散性组合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意识思维理论 (UTT),证明酝酿效应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无意识思维的主动作用。此外,根据酝酿的无意识心理加工理论模型和研究者的实验研究发现,酝酿效应的产生是由三个环节共同决定的:信息的获取、无意识思维作用和无意识结果的转换。

虽然实验室研究中的酝酿比现实生活中的酝酿时间短,但短时间的酝酿就能得到与意识思考显著不同的结果为日常生活中酝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证据。关于无意识思维是如何将信息符号进行加工重组、又如何将已激活的信息转换到意识层面等机制可能需进一步借助脑电科学研究的支持,但目前从行为层面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行为研究探索影响酝酿效应的产生因素,主动地有效利用酝酿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有关酝酿的无意识心理加工机制研究并不是告诉人们遇到问题就偷懒地把它交给无意识去解决,而是帮助人们认识到无意识思维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才能较好地利用酝酿[8]994。例如,遇到什么问题时可以主动运用无意识心理加工。其次,什么样的情景可以促进无意识激活答案向意识转换。欧居湖[9]20在酝酿的无意识心理加工模型中假设出了三种途径,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最后,研究者们对无意识思维在酝酿中间阶段作用特征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差异,说明无意识思维对意向符号的主动加工会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动机、知识背景、情绪等,这些都是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邓杉.无意识思维在酝酿效应中的作用[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Dijksterhuis A,Meurs T.Where creativity resides:The generative power of unconscious thought[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6:15.

[3]Smith S E,Blankenship S E.Incub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fixation in problem solving[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104(1).

[4]Sehooler JW,Meleher J.The ineffability of insight[C]//Smith SM,Ward TB,Finke R A.The Creative Cognition Approach.Cambridge:M IT Press,1995:97-134.

[5]DijksterhuisA.Think different: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586-598.

[6]DijksterhuisA,BosM W,Nordgren L F,et al.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J].Science,2006:311.

[7]Dorfman J,Shames V A,Kihlstrom J F,et al. Incubation and insight:implicit cognition in problem solving[C]//Underwood G.I mplict Cognition.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8]Bowers K S,Regehr G,Balthazard C,et al.Intui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J].Cognitive Psychology,1990:22.

[9]欧居湖,张大均.创造活动酝酿期的心理加工机制初探[J].心理学探新,2003:23(1).

[10]W ilson TD,Schooler J W.Thinking too much:Introspection can reduce the quality of preferences and decis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

[11]DijksterhuisA,Nordgren L F.A theory of unconscious thought[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

[12]MarrtenW,DijksterhuisA.On the goal-dependency of unconscious though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2.

[13]Arnaud R,RyanM,Perre P.Does unconscious thought i mprove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8:733.

[14]Payne J,SamperA,Bettman J R,et al.Boundary condition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i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

[15]Thorsteinson T J,W ithrow S.Dose unconscious thought outperform conscious thought on complex decisions?A further examination[J].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2009:4(3).

[16]FelixA.New finding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in decision making:additional empirical data and meta-analysis[J].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8:4(3).

[17]StrickM,DijksterhuisA,MaartenW.A meta-analysi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EB/OL].[2009-09-22].http://www.Unconsciouslab.com/publications/Paper_Meta.doc.

[18]WegnerD M,SmartL.Deep cognitive activation:A new approach to the unconscious[J].Journal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7:65(6).

[19]Zhong C B,DijksterhuisA,GalinskyA D.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creativit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

[20]BeemanM J,Bowden EM.The right hemispheremaintains solution-related activation for yet-to-be-solved problems[J].Memory&Cognition,2000:28(7).

TheMentalMechanis m of UnconsciousDecision Maki ng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 ncubation

CHEN Hong,YUAN Xianxu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Incubation is a funny psychologicalphenomenon in problem solving.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mechanis m of incub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can help people dealwith complex problemsmore efficiently.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incubation effect:forgetting the wrong clues,altering the thinking patterns,and the unconscious processing.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prefer the third explanation.The unconscious processing theory advocats that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incubation includs three stages:the forming,interaction and conversion of the i mage symbol.The 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advocats that unconsciousmind plays a key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when conscious thought is distracted from the current task.

incubation;distraction;unconscious thought;mechanis m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B849

A

1671-6574(2010)04-0085-07

2010-06-10

陈虹(1985-),女,江苏南通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 20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原献学(1959-),男,河南汲县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猜你喜欢

符号效应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学符号,比多少
懒马效应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