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2010-08-15陈晓丽张庆秀

中小学电教 2010年10期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信息技术

☆ 陈晓丽 张庆秀

(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

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 陈晓丽 张庆秀

(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

引言

教育信息化时代实施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打歌,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自2006年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笔者在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中了解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理念、实施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如何将这些理念和模式转换成实际工作,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实施整合却是难题,正是这些难题导致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实施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立足于实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要求通过教学案例具体化,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期望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一、观念定位

在传承和创新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观念的更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只有革新了理念,才能实践符合新要求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口号和没有实践基础的空泛理论,许多人质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达到“瓶颈”状态,其实不然,真正桎梏其发展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和消极应付的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每一门课程、每一项内容整合的具体途径则可以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准备与选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优化教学,但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项内容都适合于整合,整合的关键是优化、是寓教于乐,不是拼凑、不是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始要认真选题,认真分析哪部分内容更适合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表现受益最大、效果最好。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更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手段表现、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内容和环节。统计中的折线统计图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但是折线统计图的生成过程以及如何让折线统计图更好地从条形统计图中演变出来是难以在课本上呈现出来的,这时借助于动画的形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折线的生成过程,很好地与条形统计图作对比。如果选择“数的计算”这一内容,其表现力、生动灵活性可能要“稍逊风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合适的内容对接下来的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案设计

在确定选题之后就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意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不可忽视,环环之间如何相扣,节与节之间如何过度,教学课堂的灵变性如何预料和把握都是在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例如:《折线统计图》这一案例中,情境导入部分是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冠军亲吻金牌喜掉眼泪”的视频,在声与画的结合中,学生们的爱国情愫由心底滋生,全身心地投入这节课中,接着教师以问题引导“大家还记得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前几届呢?”……教师采用“步步为营”的问题提问法引出“统计表” 、“统计图”,再到“条形统计图”中演变出的“折线统计图”。方案中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形式,而是采用“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总结纠错”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在活跃的课堂中变得简单易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近日气温的数据试着做一个折线统计图,作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下节课重点分析的内容,这使得每一节课之间都有联系,而学生也能带着问题准备下次课、期待下次课。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

新课程、新理念倡导素质教育,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课堂是活跃的、而且是多变的,需要选择一种最适合的媒体表现形式。从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之后,幻灯片简洁、明了的特性就很受一线教师们的欢迎,已经成为每个教师都比较熟悉和常用的媒体表现形式,但是多数情况下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是线性的,整个课堂结构很难清晰明了,鉴于此,在《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选择Dreamier网页编辑器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平台,在整个平台上搭建“准备知识”、“学习目标”、“走进课堂”、“拓展学习”、“学习资源”、“练习测试”六个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走进课堂”这个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而其它模块中的内容则可以根据课堂实际灵活选择和应用,教师上课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组织教学,体现教学的多样性。选择此平台的另一个重大功效是,集多种资源和知识内容于一体,有利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像“学习拓展”、“练习测试”模块的内容很适合学生在复习时侯用。当然,媒体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环境选择最适合的媒体表现手段和平台,在考虑其工具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组合性。

五、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承载知识必不可少的媒介,而信息化教育的特点是教材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信息化资源主要用来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是很关键的一项内容,课本资源的媒体化既要求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折线统计图》这一案例的导入环节,在精选奥运冠军的视频之后载入“真心英雄”作背景音乐,经过编辑、处理之后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视频资源,从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内容讲述中涉及到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但是课本上的图例是“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离学生现在的生活似乎远了点,但是若制作出“2010年7月的月平均气温图”,则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除了使课本资源媒体化之外还要设计、制作出需要补充的内容。尽管网上的资源很丰富,但是恰如其分地适合一节课的素材还是需要加工的,才能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实施整合。

六、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教学理念和方案的实施都必须经过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在资源与媒体确定之后,《折线统计图》以其新的表现形式和授课方式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为表象的知识和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当教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统计图问大家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新发现,更为珍贵的是学生的很多想法是在教师意料之外的,教师发现学生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其中,学生们共同注视屏幕的过程要比大家各自低头看书更能保持教学的同步性和注意力的集中,在精确、美观的图标丰富学生感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课中,教师在基于平台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地组织和控制着整个课堂,点拨着学生的思维,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们踊跃地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来,一节“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生动、形象地量化在了眼前。在课后的交流中,授课教师有了比课前更足的信心,深感教学后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更多的想法。

七、评价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特有的教学环境,这一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有力支持情景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启发学生思维等,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利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呈现了学习内容,实现对教学信息有效组织与管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总之,为了能够真正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优化教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投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信息技术与整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新型的、愉悦的课堂教学中体会教育的乐趣。

[1]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2]万玉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2).

[3]陈晓丽.探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关键[J].教育信息技术,2009,(12).

王 喆]

猜你喜欢

折线统计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
折线图案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