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2010-08-15潘丽梅
潘丽梅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平地小学,广西玉林537000)
“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潘丽梅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平地小学,广西玉林537000)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互联网搜索”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互联网搜索;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式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互联网搜索”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自从安装互联网以来,笔者利用“互联网搜索”吸收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营养,在2009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中获了奖。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互联网搜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互联网搜索”在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激情奥运》时,利用互联网搜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资源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密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运用如下:
1.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时间:2分)
【百度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22098961-1338693724.html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
(2)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榜,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百度新闻】http://news.163.com/09/0917/07/ 5JD6M0RQ000120GR.html
(3)导入课题:激情奥运
2.提升基础,综合应用
(1)射击奇夺金
①播放视频:男子50米步枪3×40射击比赛视频。(时间:40秒)
【百度视频】http://www.boosj.com/586421.html
提问:从视频中大家听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谁可能是最后的冠军呢?
②学生计算,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③教师巡视指导,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跳水稳夺金
①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举身赴清池”,猜一项体育运动。
②播放视频:郭晶晶跳水的视频。(时间:1分25秒)
【百度视频】http://vblog.hunantv.com/p50_NTIzMjU =.html
提问:最后一跳前,吴敏霞落后郭晶晶多少分?
学生计算。
③出示最后一跳成绩。教师问:谁是冠军,谁是亚军,谁是第三名?
④学生同桌说一说,写一写,然后汇报算法。
⑤教师小结:郭晶晶不愧是跳水皇后,她夺得了冠军,果真没让我们失望。
(3)田径痛失金
【活动1】选一选
①展示田径预赛和决赛的终点图片。
【百度图片】http://news.xinmin.cn/tphoto/2007 /08/31/870863.html
http://www.nipic.com/show/1/25/527d1fd0e 7544b15.html
提问:哪一张才是这场比赛的终点照片呢?为什么?
②由学生说出选哪一张照片,并说明理由。
【活动2】算一算
①展示男子田径比赛前三名的成绩。
第一名古巴罗伯斯12秒93轻松夺冠;
第二名美国佩恩13秒17获得银牌;
第三名美国奥利弗13秒18名列第三。
【百度新闻】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65592420.html
②提问:这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③学生计算,交流,汇报。
④提问:奥运会记录是12.91秒,罗伯斯还差多少才能平奥运会记录?
⑤学生计算,汇报。
【活动3】练一练
①提问:学习卡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数学信息?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四人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
③教师点拨:以线段为辅助,进行讲解。
3.深入探究,拓展提高
(1)学生根据课前利用“http://2008.sina.com.cn/”收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数据,在小组中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4.总结概括,歌唱奥运
(1)教师提问:你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播放《我和你》奥运会主题曲,师生同唱。(时间:3分钟)
【百度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 15589727-1451029461.html
5.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http://2008.sohu.com/收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两个问题。
由于笔者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搜索”的这些视频、图片、新闻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活、有趣的画面,打开了连接外面世界的一扇知识的窗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奥运,既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又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王国,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互联网搜索”运用于教学中的误区
互联网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平台,它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但是,也有很多数学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搜索”时走向极端,存在一些误区。
1.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网络搜索的资源拖进课堂。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是目的,互联网搜索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互联网搜索主宰课堂,主宰学生,忽视教学目的的存在,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互联网搜索于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互联网搜索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凭心而论,在互联网搜索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互联网搜索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深入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主观盲目引进互联网搜索的资源,只能造成机械、僵化的课堂教学。
3.违背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应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让互联网搜索的资源“全盘主宰”、“包干代替”,就没有了数学课堂的灵活、机智、有趣,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精神的。
三、“互联网搜索”运用于教学中的误区解决对策
1.教师要正确处理手段和目的辨证关系
互联网搜索运用于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各种辨证关系,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互联网搜索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一种工具,教学是目的。在互联网搜索资源时,既要思考资源的合理性,更要进行教育目的性的思考,不能盲目利用。
2.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互联网中搜索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视频、图片、故事、新闻等资源并呈现给学生,从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出发,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
3.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利用“互联网搜索”将资源引入课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各种屏幕资源,未注意学生的反馈和交流,使“人灌”变成“机灌”,那么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致感到厌烦甚至不愿听课,课堂气氛就会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如果教师注意在呈现“互联网搜索”的资源时,能进行合理的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讨论,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学者,这样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双向参与、沟通、平等协作的朋友关系。
4.教师要注意搜索资源的实效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搜索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实例化、简单化,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搜索大量的视频、图片、新闻等资源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不注意搜索的质量和效果,视频画面不清晰,声音断断续续,图片的大小不合理等,这样学生都会分散注意力,致使课堂教学处于骚动不安的状态。
总之,运用“互联网搜索”的资源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根据具体的内容确定“互联网搜索”的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的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编辑:王天鹏)
book=51,ebook=103
G434
A
1673-8454(2010)12-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