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2010-08-15熊汉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空巢独生子女生命周期

熊汉富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自 20世纪 7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并主要在城镇和非农人口中严格实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核心家庭数量快速增长。与多子女核心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尽管属于同一家庭类型,但因子女减少到极限,其生命周期与消费行为必然存在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独立分析和概括。而且,独生子女家庭普遍集中在城市,拥有高经济收入和强大消费能力,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研究其生命周期与消费行为特点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的构成

不同类型家庭因人口规模、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同类家庭在不同阶段,也会因成员数量、身心状况、社会地位以及收入水平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揭示独生子女家庭消费行为及其变化的一般特点,首先要求我们对其生命周期阶段的构成作出科学分析。

现代文明社会中,核心家庭是主要和基本的家庭形式,国内外理论界研究家庭生命周期,实际上也就是探讨核心家庭从形成到终结的变化过程。格利克 1949年根据标志每一阶段起始与结束的人口事件,对家庭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划分的理论①,是迄今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我国学者虽也有大量研究,但都只是对该理论的某种修正和补充。比如,刘方域和杨圣明的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一、二,空巢阶段和丧偶独居阶段的观点②;郭庆松的新婚期、拓展期、拓展完成期、家庭衰减期、空巢期和鳏寡期的观点③;左宪棠的单身期、初婚期、生育期、满巢期、离巢期、空巢期和鳏寡期的观点④。核心家庭也包括独生子女家庭,但由于在一般国家或通常情况下其数量很少,属个别现象,上述理论关于核心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实际上又仅限于多子女家庭。然而,众所周知,自 20世纪 7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逐渐成为城镇家庭的基本形式,据统计,独生子女家庭 2000年超过 1亿⑤,2006年为 1.3亿个,若不改变生育政策,高峰时可能达到 1.4亿 ~1.8亿⑥。在这样的背景或国情下,我们已无理由忽视独生子女家庭的存在和巨大影响,必须对其因子女减少到极限而区别于多子女家庭的特殊生命周期进行专门研究。

其实,我国理论界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夏海勇(1998)指出,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家庭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各阶段的长度分别为 2.5年、18~20年、5~6年、15年、5~6年、5~6年,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形成阶段2~3年,扩展阶段 1~5年,稳定和收缩阶段总计22年以上,空巢和解体阶段总计 25~30年⑦。谭琳(2002)认为,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和家庭关系长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唯一的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时,家庭骤然间变成“空巢”,是不同于多子女家庭的新“空巢”家庭。⑧王忠(2003)指出,扩展、稳定和收缩阶段的划分,对于两个子女以上家庭来说,是合适的,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三个阶段则应合而为一。⑨但遗憾的是,目前人们仍未专门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作出明确阶段划分,完整描述其演绎运行轨迹。

2003年笔者曾结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践,把核心家庭明确区分为多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两类,并基于唯一子女“出生”标志家庭扩展开始,“独立”标志家庭骤然结束稳定,进入空巢阶段,第一次将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期、稳定期、空巢期、解散期四个阶段⑩。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划分也有局限。与多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家庭空巢普遍低龄化,空巢期限很长,笼统的空巢表述客观上难以反映这一过程中夫妻生理、心理、社会角色以及经济收入等的巨大变化,有必要细分为空巢Ⅰ和空巢Ⅱ两个阶段。空巢Ⅰ指孩子独立到夫妻依据退休政策离开工作岗位的时期,可以最后退休一方离岗时间作为终结点,空巢Ⅱ则指夫妻均离开工作岗位,依靠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共同生活的时期。但必须指出,要对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作出具体、科学划分,还应正确回答何谓“子女独立”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稳定期终点与空巢期起点的认定,以及阶段长度确定性与稳定性的判断。然而,人们对此却一直未予深究,常常似是而非地以为“不在父母身边”就是独立。这种观点绝对不能成立,否则,对不同家庭来说,稳定期和空巢期长度会因他们的孩子在什么年龄、选择什么地点上学而失去内容的可比性;对同一家庭来说,则会因孩子在本地和外地上学的交替选择,时而稳定,时而空巢,失去阶段的确定性。其实,“生活自理”意义上的独立,与代表家庭局部质变、作为阶段划分依据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孩子外地求学,但只要经济上依赖父母,或外地工作,但只要收入被纳入现有家庭预算,就认为仍与父母同属一个家庭实体,并未真正独立。标志家庭结束稳定期或进入空巢期的“独立”,不仅意味子女离开父母,不由父母照顾,更指子女已拥有独立收入、户籍与生活空间,与原有家庭形成了明显权益边界。

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因子女或人口数量极小化,生命周期在阶段构成上趋于简单,主要相同阶段发生与存续时间不同,形成期结束有所延后,稳定期、空巢期显著提前和延长,分别对应夫妻青年和中年大部分时间,以及部分中年和老年绝大部分时间。也正因子女或人口数量极小化,其生命周期不可避免还具有其他重要特点,如成员利益关系相对单纯,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较高,来自子女家庭的赡养资源较少,所要承担的赡养父母的压力较大,等等。根据这些差异性,独生子女家庭消费行为,包括消费内容、水平、层次和方式等,也就必然不同于多子女家庭,从而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独立分析和描述,以便为国家制定消费政策和企业实施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二、独生子女家庭不同阶段消费行为

国内外有学者曾基于对多子女核心家庭生命周期的判断,探讨和揭示了这类家庭不同阶段的兴趣商品和消费行为。在此,笔者拟参照其研究思路与方法,从理论上尝试性描述独生子女家庭形成期、稳定期、空巢Ⅰ、空巢Ⅱ和解散期的消费行为。

1.独生子女家庭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指家庭对于消费品或劳务的主要兴趣,反映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投向。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有不同的消费热点。

在形成阶段,无论多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首要的消费是租赁或购买、装修住房,添置家具、电器与生活用品,其次是食品消费。但独生子女家庭因只生一个孩子往往推迟生育,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总量较多,同时未来只负担一个孩子,储蓄积累压力较小,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文化娱乐、时尚服装、休闲旅游、运动健身等消费支出要多,层次要高。

在稳定阶段,夫妻自身发展与教养孩子、负担老人交织,消费热点包括耐用商品、健康营养食品、孩子照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通讯服务、娱乐休闲和商业保险等,但以满足孩子成长需要为主。孩子婴幼儿期,家庭消费重点有儿童食品、生活与学习用品、医疗保险、幼儿教育、雇请保姆以及成人学习用品与服务。孩子义务教育期,首要消费热点是与孩子智力与技艺培养相关的校外教育、文化娱乐、郊游旅行以及器乐、玩具等,基于夫妻收入的不断提高,高档用品、时尚服装、交通通讯以及成人教育也是重要消费投向。孩子高中到独立生活前,与孩子完成学业有关的书籍资料、学习用品和教育服务是消费的重中之重。但因夫妻收入接近或进入峰值期,除高档用品、时尚服装、交通通讯、休闲旅游等继续受到重视外,成人运动健身与保险,以及为自身或孩子成家购置新住房也是重要消费选择。

空巢Ⅰ阶段,家庭人口数量回归,收入高位运行,闲暇显著增加,与享受有关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占据主导地位,生活消费进入黄金期。夫妻身体开始发福变形,心血管疾病增多,精力体力下降,与“中年”和“空巢”有关的心理疾病的困扰凸显,高龄父母健康状况日益趋于恶化,营养滋补、医药医疗、运动健身以及家政服务等消费将明显扩大。随着子女家庭进入养育期,与之相关的礼物、服务消费也不容忽视。

空巢Ⅱ阶段,夫妻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下降,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商场购物、就医看病困难日渐增加,家庭将持续提高运动保健、医药医疗、营养滋补以及家政服务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积蓄丰裕且所有时间均可自由支配的条件下,出于对生命的珍惜,家庭也将显著增加旅游、娱乐以及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文化教育消费,尤其是在该阶段早期。另外,还要为父母养老送终,对第二代及其以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这方面开支无疑更大。

在解体阶段,高龄老人孑然一身,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弱化,生理疾病与功能衰竭对生命的威胁以及忧郁和无助感等心理疾病日趋严重,同时较之多子女家庭,所能获得来自子女的生活照顾和精神赡养资源严重匮乏,医疗保健商品与服务,尤其日常生活照顾以及社会养老护理,无疑更将成为消费的重中之重。对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来说,锻炼、休闲、滋补也是重要的消费投向。

2.独生子女家庭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指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如上档次或大众化,节俭或享乐,室内或室外,自给自足或社会化,等等。独生子女家庭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消费方式选择。

形成期的消费方式可表述为高档次,享乐型,户外活动较多,社会化程度较高。年轻夫妻生活在两人世界,没有养老与扶小的经济负担,追求享乐与潇洒,讲求房屋摆设、服装和用品的新潮与个性,喜欢郊游和逛公园,经常参加聚会,享受餐饮以及娱乐、休闲服务。但因缺乏治家和理财经验,购买商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冲动性和随意性,消费需求处于易变的状态。

稳定期的消费方式可表述为高档次与大众化、享乐与节俭并存,有较多室外活动和社会化内容。唯一的孩子被视若珍宝,其出生和成长会使得夫妻因陪孩子游戏、游览、参观和学习,较前一阶段限制或减少单独外出消费和交往的机会。唯一孩子出生与成长加重了经济负担,但随着夫妻收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家庭有愿望,也有能力追求高档商品,享受社会服务。不过,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富,也会使得夫妻在消费过程中日趋理性,开始注意节约、实惠和实用,而不会一味盲目追求新潮与时尚。

空巢Ⅰ的消费方式可以表述为讲究档次,适当享乐,留有余地,重视享受生活服务与扩大社会联系。夫妻有经济能力追求消费产品的高档享乐,近似于新婚期消费,但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个人社会地位,珍惜和关爱生命。重视享受餐饮以及娱乐休闲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地发展或增进与同学、同事、熟人以及亲友的联系交往。同时,出于赡养父母以及自身未来健康与养老等方面的考虑,将更加重视储蓄,讲究消费的经济、实用和计划性。

空巢Ⅱ的消费方式可表述为大众化,适当享乐,户外活动增多,对社会服务依赖性增强。夫妻赋闲在家,肌体退化,衣食住行注重方便、舒适、经济和有益,大众化和习惯性突出;有充裕的积蓄和自由时间参加旅行、郊游以及跳舞、唱歌、书画、摄影、钓鱼等兴趣活动,以增加享乐,愉悦精神;夫妻的健康、思维和行动能力逐渐下降,消费越来越依赖社区家政与医疗保健机构的服务。

解散期的消费方式可表述为室内化、高度服务型。老年人健康状况严重恶化,腿脚不灵,行动不便,会减少社会交往,减少户外运动,消费活动日趋室内化;疾病缠身,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而其唯一子女又无力有效提供赡养资源,生活消费无疑是一个高度接受医疗、家政以及养老等机构社会化服务的过程。

3.独生子女家庭消费模式

下面,笔者拟根据上述家庭分类,对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消费模式做一个粗略或概括性的描述。

在形成期,家庭消费偏向于西方学者划分的家庭消费类型的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组合,即“事业与消费二者的并重”模式,家庭大部分支出用于事业方面和生活享受方面;或者偏向于我国学者的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组合,即“智力倾向和用品倾向二者的并重”模式,重智力投资,又不放弃为了享受购置高档用品。

在稳定期,家庭消费偏向于西方学者的第一、二、三种类型的组合,即“家庭、事业与消费三者并重”的模式,重视满足孩子学习与成长的需要,又不忽视夫妻自身发展的智力投资,以及一定程度的生活享受;或者是我国学者的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组合,即智力倾向和用品倾向二者并重,与形成期相类似。

空巢Ⅰ家庭,消费偏向于西方学者的第三种类型,成员的愿望主要不在事业,而在提高生活品味和享受;或者偏向于我国学者的第二、三种类型的组合,即“用品倾向与健康倾向二者并重”的模式,重视生活享受以及显示家庭气派和地位,又强调家庭成员的健康,关注营养饮食、运动锻炼以及休闲旅游。

空巢Ⅱ家庭,消费属于西方学者的第三种类型,主要愿望和目的是提高生活水平,满足生理与享受的需要;或者偏向于我国学者的第三、四种类型的组合,即“健康倾向与兴趣倾向二者并重”的模式,强调饮食营养、运动锻炼、医疗保健以及休闲旅游,又重视培养和满足兴趣,把较多的时间、精力和收入用于集邮、收藏、养花、摄影等方面。

在解散期,家庭消费也属于西方学者的第三种类型,主要愿望和目的是提高生活水平,但其中更多的则是满足维持健康、维护生命的需要;或者偏向于我国学者的第三、四种类型的组合,但以“健康倾向”为主的模式,高度重视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以及运动和休闲,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也会适当保持兴趣消费,以充实和丰富生活。

注 释:

①邦戈茨.家庭人口学:模型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②刘方域,杨圣明.当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④左宪棠.消费者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9.

⑤原 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5):48-54.

⑥潘金洪.独生子女家庭空巢风险分析[J].西北人口, 2006,(5):17-21.

⑦夏海勇.中国家庭的生命周期[J].社会,1998,(3):35-38.

⑧谭 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4):37-39.

⑨王 忠.广东家庭规模与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特点[J].人口与经济,2003,(2):14-20.

⑩熊汉富.现代家庭消费经济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空巢独生子女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图说
空巢生日不孤独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