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
2010-08-15焦雨侬
● 文/焦雨侬
那是怎样的气魄穿越了五千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回响?那是多么大的勇气抵抗住了人间的凛冽寒风,踽踽独行?那又是怎样的一群文人用灵魂发出历史的最强音?(用一组排比句扣住“声音”的话题,提出论点,切中要旨。)
常常幻想千年前汩罗江畔那个老人吟诵《九歌》时的凄然与悲伤。国家将亡,国君不理朝政,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眼看山河破碎却无法出力的那份焦急有几人能体会?没有刀没有箭,但是他们有笔。饱含着爱国情怀的文字在笔尖倾泻而出,那些竹简上的圆斑都是他们的泪啊!不知道在被江水吞没的那一刻他有没有哭,但是江水哭了,鱼儿哭了,楚地的子民们也哭了。在泪光中倾泻而出的诗句,是文人的良心。那声音萦绕苍穹,精神也得到永生。
常常迷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不然海瑞为何总是一贬再贬,而那些朝中大字不识几个的小人物却平步青云?然而,他不管头上的乌纱帽已经越来越小,将越来越厚的“万言书”一本又一本送去宫中。皇帝老儿在蒙中睁开眼睛,轻声说了句:“烧。”于是那些在火焰中飞舞的纸片还没来得及发光就被火焰吞噬成灰烬,海瑞的心也随着火焰死了。又是短短的一个字“杀”,一代忠臣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他没有说话,可“万言书”却替他将所有的话都说完了。忠言逆耳,那些“犯上”的文句在广阔的天地间回响。虽然皇帝老儿没有听见,可全天下的人民都将那些震耳欲聋的话语刻在了心里。
常常掂量谭嗣同的鲜血究竟可以唤醒多少人的觉醒,数据我们无法知道,但是他那句“愿用我的鲜血唤醒国人”的气魄却扎得很多麻木的国民很痛。文人无力,他们是力量的弱者;文人也很强大,因为他们是精神的领袖;文人的声音很小,却刺穿了深沉的阴霾,直逼人们的耳膜。(在论证过程中,选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比如屈原跳江、海瑞罢官等说明了声音的力量,论据丰富,切题准确。)
有这样一种声音,他来自文人。没有刀枪相碰时的铿锵,没有战马齐鸣时的雄壮,他只是一个子民对国家深深的爱。他们的发出者无力改变现状,却愿用自己的声音唤醒沉睡的人民与他一起奋斗。有人笑他们傻,但他们抵挡住了巨大的世俗压力,心甘情愿地傻了下去,以心为笔,用笔写心。中国的文人,用文字与爱发出了历史的最强音。(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让论述更加深入!)
文人不朽,文人的声音穿越时空,永刻历史。(卒章显志,做出结论。)
推荐理由
本文为话题“有一种声音”的训练佳作。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即开篇提出论点“文人的最强音”,然后通过三个事实论据诠释“声音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做出结论。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分明。此外,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让论证形象化,生动化。文章语言读起来颇具韵味,比如文中一句“在泪光中倾泻而出的诗句,是文人的良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声音的内涵”。重视细节描写,具有画面感,比如“皇帝老儿在蒙眬中睁开眼睛,轻声说了句:‘烧。’”运用动作描写,刻画出皇帝的昏庸。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佳作。
不过,这篇文章还可以修改,比如选用事实的论据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古代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让论证更加有力;还可添加一组概括性事例,以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