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和与时俱进
——温泉旅游开发的抉择
2010-08-15朱颖
朱颖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
返璞归真和与时俱进
——温泉旅游开发的抉择
朱颖1,2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
通过对温泉旅游和休闲所具有的体验性理论研究,认为体验性的旅游消费将决定未来温泉旅游的开发主题;过程性的体验将取代结构性的体验;传统温泉旅游业的走马观花到现代休闲化温泉旅游的“体验”追求,充分显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向往和生命的存在意义.
回归,体验,温泉旅游,休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逐渐被解放,生产力将大幅提升,未来的社会将是普遍有闲的社会,人们生活的重心也将由工作转向休闲.温泉旅游在我国真正发展虽只有数十年的过程,但已成为一新兴的旅游主题,也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内容.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富丽堂皇的室内效果以及设备的完善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高峰体验”,但随之竞争的激烈,温泉旅游产品的重复开发,争夺客源空前激烈,恶性循环已初现端倪.温泉旅游的经济效益点应着眼于人们休闲的需求,温泉旅游项目已从室内封闭的沐浴环境转向建设露天温泉,让人们体验到了回归自然的感觉,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其附加值又显得太多,于是温泉处女地的开发是给以返璞归真“淡妆”还是给以与时俱进的“浓抹”,正确的抉择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发展前景.
1 温泉旅游的人本休闲目标
在基督教时代,上帝成为人们的“终极价值”标准,休闲的目的之一是崇拜上帝.在文艺复兴时代,休闲则主要表现为追求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工业革命时代,休闲则主要表现为解除工作的疲劳以及对“人的异化”的纠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和消费社会的崛起,以及休闲研究的日益丰富.学者们对休闲的概念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休闲既是“成为状态”,也是“存在状态”,人们追求的目的贯穿着休闲演变过程的始终.[1]从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来看,笔者认为“成为状态”正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渴望,即人体生物性的健康状态,在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生物性被赋予了文明的内涵.“存在状态”则是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向往,心理健康状况外在表现为人们的精神状态,当失去这一精神状态时则形同于行尸走肉,存在与否已经失去生命赋予的社会意义.
17世纪晚期欧洲的温泉旅游地已经不仅仅是温泉治疗的场所,而演化成为集治疗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温泉旅游度假区.20世纪20年代,以温泉治疗为主导的传统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始向以温泉治疗和休闲娱乐并重发展的现代温泉旅游度假区转变.1978年国内温泉疗养院开始对外开放,温泉地由休疗养功能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广东恩平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以露天泳场面积大、观光性强、度假功能突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和综合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的帷幕.温泉旅游的发展从传统的单一洗浴形式向现代化休闲旅游转变.特别是大型露天温泉的开发,伸入森林深处,让游客充分体验回归自然的感觉,赤身裸体似乎暂时忘却了文明的束缚,回到了人类原始的自由,自由是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是生命的神圣性之所在,这一回归自然的体验既是“成为状态”也是“存在状态”.
2 温泉旅游的人本休闲内核
Csikszentmihalyi于1990年发表了对休闲学影响深远的专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此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休闲体验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畅”的概念,认为畅是一种可以在工作和休闲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2],Geoffrey Godbey的《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一书以社会和个人生活两个层面为研究视角,认为休闲行为不止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3],我国的马惠娣[4]、王宁[5]、叶文[6]等人也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意义上对休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献显示不同的社会学家对休闲都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有一共同点,也是休闲的本质特点,即休闲是一种存在的精神状态,一种主观的生命体验.通过休闲的媒介能享受到日常生活所不能获得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回归自然的生命体验.
温泉这一休闲媒介在我国利用虽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发展成温泉旅游在我国发展只是数十年的过程,并已成为又一新兴的旅游主题,依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对温泉旅游的解释为:以沭浴温泉为主要内容,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达到养生、休闲、度假目的的旅游活动.[7]明确指出温泉旅游是以“体验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科恩认为旅游体验是一个连续体,他根据对主体的认可程度和旅游的意义这两个维度,将体验分为五类:休闲娱乐型、转移型、体验型、实验型、存在型.[8]谢彦君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并且将体验分为世俗体验和审美体验.[9]不论何种体验,都反映了21世纪体验经济下,人们的消费已不再盲目低俗,摆阔显富,更注重的是自身的生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而温泉旅游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温泉沐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营造一种休闲、健康的外部环境,使游客身心融人其中,感悟温泉旅游所蕴涵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3 温泉旅游的回归发展
我国的温泉旅游已经步入大众旅游的发展阶段,温泉旅游开发将不仅仅局限于温泉的医疗功能,而向多功能综合性温泉旅游开发发展,表现在温泉旅游设施和项目上,从简易化、单一化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在环境营造上,从忽视环境的营造到追求高质量的环境,从室内封闭的沐浴环境转向建设露天温泉;在旅游功能上,从单纯的温泉治疗,到温泉治疗与休闲娱乐并重,再到多种旅游功能综合发展的演变.[10]骆高远,陆林[11]、于艳[12]等人认为温泉旅游从室内移到室外是现代化休闲的象征,王华,吴立翰[13]认为决定露天温泉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温泉的特色.王艳平[14]认为挖掘温泉旅游的“原味丰富”最重要,从而以改变单一洗浴的“温泉贫乏”和区别于大规模物质建设的“泛化丰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萌芽.目前,我国境内仍然有许多地方保留有野浴的习俗,如滇南边陲潞西市、河南的汤河、重庆巴南的东泉镇.正是因为游客(陌生人)的入侵,当地的人们因为羞涩而不再野浴,而游客的动机可能正是因为野浴的诱惑力,想体验当地的野浴习俗,来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的.然而随之这一“原始”元素的缺失,游客无法体验民族民俗文化,因而也无法感受温泉旅游的高峰体验,随之而来的间接旅游经济效益将大大折扣.
我国大多数温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围浓郁的民俗文化所包围,分别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温泉风情文化.温泉旅游区既拥有美妙的自然环境,又融合了独具匠心的人造服务设施及温泉体验方式,在泡温泉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将自己融人天地山水之间,既能让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真正体验到“天人合一”.于是温泉旅游企业针对现代人休闲的需求,营造了高质量的度假环境,提供了多样化、高档次的康体旅游产品,舒适周到的旅游服务,把沉寂一时的野浴又推陈出新,四川首家裸体浴场——磨子沟天体浴场的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虽褒贬不一,但让我们似乎嗅到了回归的味道.于是摆在温泉旅游开发企业面前的难题出现了,现代化的、高质量的温泉旅游环境建设很难避免有重复的嫌疑,做到特色已相当困难;开发有特色的裸体浴场,虽有市场,但时机还不成熟,要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政府的支持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
4 结语
原始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穿上了衣服,也似乎征服了自然,现代文明的繁荣,使一些人争先恐后赤身裸体,似乎便融入了自然,这一回归现象在温泉旅游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温泉旅游的开发愈发让一些企业家琢磨不透,是与时俱进追求高档次的“物化”享受,还是走返璞归真简易化的开发路线.在人们还没有摆脱现代文明束缚的同时,“物化”应该还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思维定式,那么这种结合型的开发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将会迎合消费者复杂的心理需求,符合现代体验经济消费下对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一体验性的消费随休闲时间的增多则悄悄地发生变化,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也是人们发生旅游行为的目标转变,其“过程”在人的自然化上将赋予更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种结合型的模式目前还不多见,返璞归真简易化的开发没有可参考的对象,对其市场分析和评估更是凤毛麟角,形成不了权威性的评价,也影响了旅游开发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出台鼓励性的或激励性的政策,因而一些温泉旅游地的开发又显得缩手缩脚,始终不能走在行业的前列.
[1]叶圣涛.基于手段-目的视角的休闲、游憩和旅游的概念辨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8.
[2]Csikszentmihalyi,M.Toward a Psycho 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J].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 logy,2003. 6.
[3](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王宁.略论休闲经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3-16.
[6]叶文.城市休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EB/OL].http://www.atb.gov.cn/hh_sql_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7,2005-3-31.
[8]赵红梅.对旅游体验及相关研究的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07,(4):
[9]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0]王华,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33.
[11]骆高远,陆林.我国温泉旅游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经济,2008,3:164.
[12]于艳.我国温泉旅游发展探析[J].市场周刊,2008,12:42.
[13]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45.
[14]王艳平.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0):59.
F590
A
1004-7077(2010)02-0142-03
2010-03-08
朱颖(1979-),女,汉,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陈庆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