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
2010-08-15邵冬华
邵冬华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 南通 226010)
0 引 言
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与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经默默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被填充了大量的数字化。
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
数字校园的明确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各高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大多是参照清华大学所提出的大学资源计划 (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理念来规划和建设自身的数字化校园项目。简单的说,URP就是涵盖了大学校园网中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系统,以及使这些应用系统能够集成的基础系统。URP借鉴了ERP的思想却又不同于ERP系统中各种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密切相关的紧密耦合方式,而是通过一个基础平台,使得各个应用系统能够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实现集成。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需要,更是提高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需要。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更应注重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1 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早在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 C.Green教授首次提出 “Campus—Computing”(校园数字化)的概念,同年开始了针对美国数字化校园的研究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数字化校园研究项目,已持续研究多年。1998年1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美国加州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 “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第一次提出 “数字地球”的概念,全世界开始普遍接受数字化概念,并且引出 “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各种创新概念。2002年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国际性的数字化校园研究项目:A 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ACCS)。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亚洲地区各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相互交流和借鉴各国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促进亚洲地区各国校园数字化的顺利发展。目前,有关高校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1]。
根据对国内外部分高校信息化状况的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信息化与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 (尤其是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目前主要考虑如何整合和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因此,他们更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IT人力资源开发等内容。在我国,香港等地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一些,如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均已取得了较满意的运行成果;内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虽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总体上还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在缺乏统一规划、应用系统的开发比较凌乱以及各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不统一等方面。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讲到:“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中国教育要初步实现现代化”。因此,教育部对高校提出了基本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电子校务、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各种规范标准方面不断加大建设力度。这些要求的提出,必将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起到极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建设存在较大差异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8所 985高校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院校,这些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水平较为平均。而全国100多所211工程高校中,仍然有近2/3的学校还停留在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校园网络建设达不到信息共享的要求,信息孤岛等多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各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参差不齐[2]。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目前虽然有很多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但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更多的院校则在观望。
2.2 项目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项目时,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或者一支技术精湛的队伍,有些即使成立相关机构,也多数形同虚设。没有上层领导的支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得不到相关业务部门的支持与认同,项目进程推进缓慢,工程实施难度大。有些业务系统在建成后,相关工作人员并未使用,许多工作模式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这使得业务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维护与后续发展得不到保障。
许多高校盲目地投入资金开展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缺乏全局、系统的规划,从而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现象仍然突出。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处在摸索、探讨阶段,对项目的全局把握、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没有系统地深入研究。
2.3 长期运行资金投入不足
许多院校为了评估而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在建设初期投入一定资金,评估结束后,往往因资金不到位导致系统运转不正常,维护更新不及时,系统运用不深入。因而数字化校园项目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长期运行发展得不到保证。据统计,2003年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98%的建设资金来源于自筹,政府的支持资金非常少。高职院校中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的67.4%。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上级行政拨款、科研项目基金、自筹资金等与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在保证日常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所需的大量实验设备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保证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与长期运行发展,难度非常大。
2.4 运维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数字化校园运行维护体系是数字化校园系统能正常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除了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外,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工作机构 (如:信息咨询组、项目建设组、运行维护组、推介培训组等),负责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咨询、系统建设、维护保障、应用推广培训等工作。另外,还需要制订相关制度,如:校园信息安全保密规定、校园网络应用管理规定、数字校园系统运行保障细则等。许多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项目时,既无职责分明的工作组,也无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使得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应用推广培训不及时、保障措施不到位,运行管理紊乱。
2.5 运行保障队伍力量薄弱
一支强有力的管理与技术维护队伍是数字化校园项目能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很多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项目时,没有配备专门队伍,而是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临时工作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组成员还要负责课程教学、行政日常事务等工作,因此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周期长。另外,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人员,系统的运行得不到及时维护保障,有些高校即使有技术开发人员,但也很难较快地适应并熟悉数字化校园项目的研发。
3 高职院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五方面有关高职院校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思路与对策。
3.1 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协调推进建设进程
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领导组织机构是推进与实施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必要保证。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程实施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因此,需要成立由学校 “一把手”任组长,院办、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工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规划的起草、实施,并督促各级部门积极参与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工作。在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理顺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能,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以业务发展驱动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3.2 统一规划建设方案、分步实施建设项目
由于数字化校园项目是项 “有始无终”的项目,“无终”表示该项目将会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本着 “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在学校建设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虚拟大学。要以 “信息的标准化、资源的数字化、系统架构的统一化、数字资源的集成化、用户需求的动力化”为原则开展项目的实施。
3.2.1 学习调研
首先,学校必须对已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院校进行学习调研,充分吸取他们建设的经验。其次,对承建过此类项目的公司进行学习调研,了解各公司承建项目的经验、技术的先进性等。再次,多参加有关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讨会,交流并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3.2.2 规划起草
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方案,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全校教师生员工对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认识,使得全校师生员工都投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大力支持与配合项目的开展。
3.2.3 项目论证
邀请业内专家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听取专家分析意见,最终形成数字化校园可实施建设规划。
3.2.4 分步实施
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围绕学校 “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后勤管理”三大方面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建设项目。
3.3 建立高职特色项目、突显人才技能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除了服务于学校常规管理外,还要突出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特色项目,发挥学校学科与专业的独特优势,把传统的技能培养手段融入到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中,借助于信息系统与网络资源实现在虚拟空间里的人才技能培养。
以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仿真模拟技术的发展,为开展仿真实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尤其在各类高职院校中应用更为广泛,如驾驶模拟、焊接实训、数控加工、汽车底盘拆装等仿真实训。在建设数字化校园项目时,围绕学校的特色主干专业,将仿真模拟技术与数字校园技术相结合,建立在数字校园平台上进行人才技能培养的虚拟教学环境,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持。
3.4 科学合理分配资金、保障系统稳步发展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与高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因此必须考虑项目的整体规划、分期投入、分步建设,必须将该项目作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乃至十年、二十年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科学地合理分配建设资金。在保障前期整体项目建设所需要资金外,正常运行后每年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满足数字化校园整体项目的维护与更新,单体业务系统的创新与发展,硬件服务的周期性更新与换代等需要,从而保障系统稳步发展,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
3.5 科学合理培养队伍、确保系统长期运行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即 “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性能”。它包含三个方面: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高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信息管理队伍的建设要遵循坚持引进与培养,重在培养的原则。
学校在发展,规模在变化,管理模式在更新,同样要求数字化校园系统要与之适应。系统功能的改变若完全依赖于校外技术公司,那系统应用要受到影响,发展将受到长期制约。因此培养一支技术力量精湛的信息技术研发队伍是系统长期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4 结 语
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 “一把手”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借鉴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突出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并作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分期分批投入资金保障项目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刘庆松.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9):233.
[2]陶伟.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10):2.
[3]郭曙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3(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