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人才观探析
2010-08-15魏登云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贵州 遵义563002)
张居正人才观探析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贵州 遵义563002)
张居正是明中后期最杰出的改革家,他在十年内阁首辅任职期间,所主导的“万历新政”成就斐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用人之道。张居正用人之道所彰显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以才能为圭臬,用人不拘一格;人尽其才,才职相称;检查与考核相结合;整顿学政,培养经世致用之才。
张居正;人才观;启示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负盛名的改革家。在《张居正改革的成败》一文中,我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志琴赞誉道:“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这一评价颇为公允。张居正以一介布衣贫民跻身明万历初年政坛高位——内阁首辅,这一过程本身就足以证明其超凡的政治才能。而且,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张居正在十年首辅任职期间所进行的那场“起衰振隳”的改革,使气息奄奄的明王朝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故刘志琴又称赞道:“在王朝末年力图振兴颓势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有之,但在封建社会末世,以回天之力使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的唯有张居正得到成功。”[1]其实,张居正主导的万历新政成效之所以斐然,除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外,其特异的用人之道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熊召政说:“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的成功,得益于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独到的用人之道,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他的行政能力。”(《张居正》的用人之道)古语云:“鉴往知来。”因此,对张居正用人之道所体现的人才观的探讨就显得弥足珍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愈益激烈,在此过程中,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又载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2]在落实和实施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中,史学界掀起了对中国历史上“传统人才观的研究热”,其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不乏史乘。例如:论文有汪美良和周晓东合写的《孟子人才观探析》、马永忠的《唐太宗的人才观及其启示》以及黄明光的《朱元璋人才观探议》等;专著有侯荔江和巫绍泉合写的《吐哺当心:三国用人与现代人才观》、朱耀廷和李月修共撰的《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以及桂勤独撰的《从儒学传统走向现代的反思中日人才观的比较研究》等。这些论文和专著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历史上的人才观进行挖潜钩沉以淡出其固有的精髓。然而,关于张居正的人才观却鲜有人用专文进行系统阐述。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借助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整理,以淡出张居正人才观的精髓以便对今天的人才强国战略产生有益的启迪。
张居正有句名言:“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卷36)[3]言下之意是说,只要用人有方,人人都可成才,这就是张居正的用人理念。正是以这一用人理念为圭臬,张居正在实际理政中,不断探索用人新途径,从而使其人才观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概括说来,张居正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这是张居正人才观中最为核心的一条。所谓循吏就是重在做事,一心一意只想着把事情办好,而很少顾及道德约束;然而,清流则相反,它重在做人,总是以道德为依归,话说得很动听,但行事脱离实际,鲜有成效。从张居正不用海瑞而重用戚继光一事,我们就可窥其“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人才观之端倪。海瑞曾因抬着棺材向嘉靖皇帝上万言书而名噪一时。嘉靖死后,内阁首辅徐阶鉴于其清名而重用他做应天巡抚,南京周围几个最富的州府都由他来管理。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只做了两年,结果,当地赋税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因为大户人家都跑了,失去了税源。海瑞行事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实际行政管理经验,故工作中处处碰壁亦是常事。最后,他怀着“满天下都是妇人”的抱怨辞官回家。在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又有很多人致函举荐海瑞,甚至吏部尚书杨博就此事还专门找过张居正商榷。但张居正并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海瑞的确是一个好人,是道德楷模,政德无可挑剔。然而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标准应该是既让朝廷放心又让苍生有福。海瑞做官讲原则,但没有气量;有操守,但缺少变通。因此,可以说,他政德有余而政绩不足。关于这一点,张居正比谁都看得很清楚。况且,对于这样一个宦海“异类”,如果要彰显对他的重用,就必须把他安排到比过去更高的职位上。不过,话又说回来,你给他更高的职位,他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过去的那一套做法,岂不贻误更大?张居正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还是不用海瑞为妥。然而,与不用海瑞相反,张居正对戚继光总是信任有加,把他从浙江前线的一名参将调到蓟辽任总兵。无论别人怎样诋毁戚继光,张居正始终不为所动。原因也很简单,戚继光是循吏,想办事、能办事、会办事、办得成事。戚继光在蓟辽总兵任上十六年,蒙古军不敢进犯,蓟辽之地平和安宁,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最好的佐证。海瑞和戚继光同为晚明时期名倾朝野之要人,张居正对他俩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其“毋徒眩于声名”、“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的鲜明写照[3]。
2.以才能为圭臬,用人不拘一格
大凡历史上的改革者在推行新政时,往往极尽网罗人才之能事,以形成自己的执政班子。张居正也不例外,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在用人方面,他始终以才能为圭臬,不拘一格。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注重从社会下层提拔人才。《张文忠公全集》文集八记载:“采灵菌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恢。”在他看来,立贤无方,唯才是用,也就是说,无论贱为僧道皂隶,只要卓尔不群、出类拔萃,就可位列三公九卿,成为社稷之臣。张居正柄政期间,被罢官闲居的水利专家潘季驯获得重新起用负责治理黄河,残疾小吏黄清被越级重用做两淮运司同知,出身贫寒的李成梁受破格重用做镇边大将等,这些人都为“万历新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用人不分亲疏、派系。张居正用人,“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4]事实也是如此,张居正不顾王之诰是其亲家,推存他做刑部尚书,史云:“张居正专政,之诰与有连,每规切之。”(卷220)[3]因为王之诰政绩颇好,为官有建树,这一任用并没有招致非议。马自强与张居正素有隙,但他精明能干,张居正“毋杂之以爱憎”,[3]推存他做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马自强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逢人便说:“过去听人们讲,张居正度量很大,只知一心为国为民,不计较个人恩怨,我还不很相信,现在我算服气了。看来,我的胸怀比他狭小得多了。”[5]三是用人不论资历。张居正谓:用人“毋尽拘于资格”。[3]针对当时用人重进士轻举人、贡生和吏员这一普遍现象,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要求各省巡抚、巡按御史对于官员的贤能与否,不得看其出身,只看其政绩和才能。某一天,万历皇帝发现了山东昌邑知县孙风鸣贪赃枉法之事后,对张居正说:孙风鸣出身于进士,因何如此放肆妄为呢?张居正回答道:孙风鸣正是凭依他进士出身的资历,才敢如此放肆;往后用人时,应当看其才,而不必问其资历。四是选人用人切忌求全责备。张居正说:“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其实,任何时代都不乏人才,关键是如何识别和任用人才。对于人才,应该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如果这样,天下的人才将取之不尽,否则,吹毛求疵那将无可用之人了。万历元年(1573),四川都掌蛮首四出劫掠,为害一方,当地群众叫苦连天。当时,四川总兵刘显因贪赃行贿遭到弹劾,但四川巡抚曾省吾鉴于任务的艰巨性,奏请张居正留总兵刘显统兵平定都掌。张居正接到奏疏后,决定对刘显作特殊处理,让他带兵进剿,立功赎罪。刘显果然知恩图报,同年(1573)九月,平定了都掌。此乃张居正“毋以一眚掩其大节”的用人原则[3]。
3.人尽其才,才职相称
唐太宗李世民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6]也就是说,要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做到知人善任,把人才安排到最恰当的岗位上,以实现人尽其才,才职相称。在这方面,从张居正对汪伯昆和王世贞的处置就可知其一、二。汪伯昆与张居正是同年,也是当时诗坛杰出的领军人物。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汪伯昆欣喜若狂,认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给张居正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想调到京城工作的意愿。张居正阅悉信函之后,觉得这个同学能力不弱,资历也比较深,就把此事答应了下来,将他从湖北巡抚擢升为兵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国防部副部长。汪伯昆上任之初,张居正派他到西北视察军事设施。他所巡视的第一站为蓟辽,当时,戚继光在此担任总兵。汪伯昆到蓟辽之后,把心思主要用在呤诗作赋方面,而不是首先听汇报、讨论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张居正对此深为不悦。汪伯昆在回京之后,字斟句酌,拟定了一份奏章,主要反应了西北边防军事方面的情况。张居正览阅奏章批道:“芝兰当道,不得不除。”言下之意是说,汪伯昆作为诗人没得说,应该到诗歌协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兵部是探讨军事之地,不是呤诗作赋之所。就这样,汪伯昆被免了职。王世贞与张居正也是同年,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名士。在张居正成为内阁元辅后,王世贞一心想做尚书,就主动与张居正交好,还为其父母作寿序。然而,在张居正看来,诗词歌赋既不能安邦定国也不能造福苍生,因此,他始终不曾重用王世贞。
4.检查与考核相结合
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5]在这一理念支配下,为了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张居正精心制作了一套绩效考核方案,即著名的考成法。它要求六部将应办之事具体细化,且根据事情缓急、路程远近规定完成期限,建立工作记录簿一式三份,一份留存本部门,一份送六科,一份送内阁。内阁据此稽查六科,六科据此稽查六部,六部对所属官员所应承办之事定期逐条检查,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超过期限未办理注销者,或者延搁拖期者,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处分。这就形成了严密的层层检查链,从而改变了过去“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遇事推诿拖拉的现象[3]。考成法将检查与考核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办事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了过去人浮于事、政令不畅的弊端,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的局面,中央政令一经发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7]
5.整顿学政,培养经世致用之才
针对官学学生忽视经世致用这一现象,张居正于万历三年(1575)进呈《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力主整顿学政。首先,增加教学内容。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习《大学衍义》、《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等书,以及朝廷法令和各种典章制度。教官据此“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卷39)。[3]这就将教学内容与经世致用和治国安民联系起来。其次,改革考试录取标准。按明制,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均考三场,初场规定考经义和四书义,第二、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及论、判、诏等应用公文。然而,考官为了省事,主要以八股格式的经义、四书义作为录取的依据,后两场考卷阅得十分粗略,甚至不阅,“致令偏重初场,遗真才积学之士”(卷83)。[8]有鉴于此,张居正规定:三场考试成绩都好的列为上等,后两场成绩优秀而初场成绩一般的,根据具体情况,可“酌量收录”。初场成绩优秀,而后两场成绩较差者,不得录取。这就改变了把八股文作为取士的唯一标准。再次,提倡实学。他要求考官“所出试题亦要明白正大,不得割裂文义,以伤雅道”(《明会典》卷78)。他还写信给南京国子监的官员道:“仆愿今之学者,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行,以遵守成宪为准,以诚心顺上为忠。”(卷29)[3]第四,慎于学官之选,鼓励教官之业。从人事角度来看,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行政负责人及广大教师。明朝自正统以来,为了强化中央对地方官学的管理,在两京及各省设提学官,负责本区生员的录取、考核和奖惩等学政。鉴于提学官称职与否关系到一省学政的良窳,张居正认为挑选提学官,必须“务选年力精壮,学行著闻者”(《明会典》卷5)。在慎选学官的同时,张居正也在着手整顿教官。在明朝,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是直接负责教学的官员,统称为教官。古语云:“名师出高徒。”教官的德行才学与学校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由于当时用人讲究资格,举人、监生不受重视。如果以举人、监生的身份担任教官,仕途希望渺茫。因此,举人、监生宁愿老死科场,也不愿当教官,纵使担任也“只为稻粮谋”,根本无心于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官学的教学质量。有鉴于此,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要求各省巡按、提学使定期推荐优秀教官参加吏部和翰林院的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不佳者给予警告,并提供一次补考机会。同时实行三途并用,从而提高了教官的积极性。
综括全文,张居正柄政之日,以“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作为选才用人理念,以才能、政绩作为其标准,在时人常有乏才之叹的时代,他爱才、识才、用才、育才,为人才创造了发挥才干的良好条件,选拔和任用了一批各有所长的人才。史书道:“居正喜建树,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史书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卷97)[9]故张居正人才观所饱含的用人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1]刘志琴.张居正改革的成败[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3-4-30.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8-31.
[3]张居正.张太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56,457, 457,457,457,457,483,496,362.
[4]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156.
[5]陈协樌.治国能臣张居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33,53.
[6]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45,5644.
[8]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8.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8.
(责任编辑:徐国红)
Probe on View of Talents from Juzheng Zhang
WEI Deng-yun
(Department of History,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Juzheng Zhang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reformer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of the Ming Dynasty.During his ten year's tenure as a Prime Minister,he proposed long-term New Policy and largely got the achievement which profited from his policy on how to use competent people.The view on talents Juzheng Zhang had been following consists of 5 aspects showed as follow:Put a good government official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use with great caution those who just speak loud without action;put ability as the standard while choosing employees;ability matching title;combination of check and assessment;neatening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e available talents.
Juzheng Zhang;view on talents;inspiration
K248
A
1009-3583(2010)-03-0004-04
2009-12-11
魏登云,男,湖南桃源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