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沐川文化产业努力打造休闲养生绿城
2010-08-15李建新
李建新
(中共沐川县委宣传部四川沐川614500)
加快发展沐川文化产业努力打造休闲养生绿城
李建新
(中共沐川县委宣传部四川沐川614500)
沐川发展生态旅游要坚持以生态资源为根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灵魂,进一步提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努力打造宜居宜游的休闲养生绿城。
文化产业旅游绿城
沐川要做好文旅经济这篇大文章,不仅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下功夫,更要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的经济元素,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置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探讨沐川未来五到十年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文旅经济,实现“双轮驱动”、同步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沐川发展生态旅游要坚持以生态资源为根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灵魂,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努力打造宜居、宜游的休闲养生绿城。
一、发展旅游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如果把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比作磁场与铁的关系,那么二者一旦融合,就会成为一块磁铁,从而产生持久的吸引力,而且引力大小与磁场强弱、铁块质量成正比关系。这个比喻说明,地方文化越浓、旅游资源越丰、文旅结合越紧,文化与旅游才会相得益彰、互动发展。文化可以离开旅游而存在和发展,但旅游却不能脱离文化的支撑,文旅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沐川旅游业发展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资源开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文化建设还没有跟上旅游开发进度,虽然左腿已经迈出,但右脚还没跟上。地方文化从资源到产业、再到与旅游形成互融发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沐川的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文化的支撑作用,仅靠生态资源优势单打独斗,其市场前景必定不被看好。因此,在规划“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文化建设作用于旅游业发展,形成文旅互动的良好格局。
二、在文化建设中发展文化产业
(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只有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条件,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才能最大可能地激发群众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营造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为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培育人才资源。在下一个五到十年期间,要切实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对接国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以及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建设等五项惠民工程,力争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县,使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二)重点打造“中华竹博园”,着力提升竹乡文化内涵
中国竹乡,生态沐川。竹文化是沐川最具代表性、最有诗意的文化,这不仅与沐川丰富的竹资源有直接联系,而且也与沐川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与竹有关的手工工艺、资源利用、价值观念等密不可分。因此,塑造提升竹文化内涵对于振奋全县人民的精神面貌,产生价值观念共鸣具有积极意义。“十二五”期间,将规划投资12个亿,按照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竹类品种最多、理念创意最新、文化底蕴最重、资源整合最佳的定位,建设集竹类种植科研基地、竹博物馆、城市公园、旅游地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沐川·中华竹博园”,进一步提升竹乡文化内涵,切实增强沐川对外宣传的文化感染力。
(三)突出沐川草龙、竹编工艺为重点,加强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沐川草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于2004年成功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沐川竹编”精美绝伦,在上海世博会上初露头角就受到参观者青睐,被誉为“嘉州三宝”之一。它们都是沐川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在保护与发展上处于优先地位。此外,沐川还有趣味十足的山歌、连箫、高跷、旱船等民间民俗文化,需要保护和发展,特别是如山歌、玩友(戏曲类)等一些已面临断代或失传的民间文化,急需抢救和保护。因此,在今后的文化建设工作中,要按照先保护后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发展,着重打造沐川草龙和竹编工艺,做大做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三、努力打造休闲养生绿城
(一)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打造休闲养生绿城
绿城,广西南宁市的别称,因其植被丰富、四季常青、诗情画意,而被中外游人盛誉为中国“绿都”,美其名曰“中国绿城”。绿城,不只是对一个城市的称赞,还是一种文化理念,体现的是生态价值观。绿城,更是一句很好的旅游形象推荐语,兼有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的双重作用。沐川作为一个生态县城,森林覆盖率达69.5%,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具备打造绿城的先天条件。因此,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力争在“国家级生态县”三年行动计划期末,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并顺应“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时代潮流,把生态文化渗透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城建规划,加快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休闲养生绿城。
(二)完善“一心两线”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休闲养生后花园
按照全市“一区两线”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沐川属于乐山-五通-犍为-沐川民俗文化体验游环线,旅游产品融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山地探险和民族风情于一体。这一布局在市场定位上,已把沐川划入了休闲养生旅游的范畴。因此今后五到十年,对接全市旅游产业整体布局,沐川要进一步完善以县城为中心、沿国道213线和省道103线的“一心两线”旅游产业体系,提升休闲养生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主要面向成都、乐山市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一是提升生态文化、南丝路文化、三国文化底蕴,全面推进“沐川竹海”旅游开发二期、三期工程。二是提升竹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以县城为中心联动投资12个亿的“中华竹博园”项目和金王寺水库,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科研、购物、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活旅游圈。三是融入现代消费理念和休闲文化,加快完成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建设。四是以探险、观光、游乐等为主题,分梯次开发舟坝库区、筒车坝库区和黄丹溶洞景区。
(三)发挥旅游业联动作用,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
沐川历史悠久,古韵绵延,有记载的历史远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汇集了南丝绸之路支线“沐源川道”、诸葛亮南征、唐太宗应梦草龙、张献忠入川以及解放前后的缴匪等历史文化。此外,还有趣味十足的山歌、连箫、高跷、旱船等民间民俗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作用于旅游业发展,并转化为物质财富,是今后五到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挖掘、整理、考证、提炼沐川历史文化,收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通过编印史集、故事会、画册以及评书、戏曲等形式,主动融入旅游业发展,使历史文化价值得以重现。二是要加强对导游讲解沐川历史文化知识的培训,通过导游的“嘴”大力宣扬沐川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同时增强旅游消费的吸引力。三是要依托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纪念品,发展民间民俗文化演艺队伍,创新推出多形式、多层次,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旅游产品,着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
(四)提升发展农家乐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再上新台阶
农家乐起源于成都温江区,它作为现代休闲理念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迅速红遍全国各地旅游行业。沐川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有较长历史,农家乐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着眼未来,如何推动农家乐乡村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关键是要提升农家乐文化内涵,切实增强吸引力。一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硬件环境,提高农村群众文明素质,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二是要融入田园生活、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文化理念,进一步丰富农家乐文化内涵,引导农家乐从品乡间小菜、打牌消谴等简单消费形式向更丰富的层次迈进。三是要加强农家乐文化创新,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农家乐乡村游业态,切实增强农家乐的自我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51,ebook=200
F5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5.16
1009-6922(2010)05-51-02
2009-11-08
李建新,男,中共沐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