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010-08-15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民主

郭 瑞

(济宁学院 社科部,山东 济宁 273155)

青年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郭 瑞

(济宁学院 社科部,山东 济宁 273155)

1906-1919期间,青年毛泽东对西方民主的认识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几个重要阶段,大致追寻了一个“选择-认识-接受-放弃”的过程。每一次放弃是又一次新的探索和追求的开始,他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每一次的认识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也越加深刻,这一过程是毛泽东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青年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西方民主;民本;马克思主义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国逐步半殖民半封建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被迫地融入了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历史进程。在外敌入侵,国内的封建专政、民不聊生的境遇下,原来的封建统治大厦摇摇欲坠,抗争从来没有停止,向西方追求民主的脚步艰难地推进。接踵而来的列强入侵,把中国拖入了灾难和崩溃中,同时警醒一些知识精英严肃地思考中国的前途。他们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炽热的人文情怀和民本主义思想,同时,近代中国的苦难又使得他们急切渴望向西方学习。为了解救危难的中国,他们开始从西方和日本的强大中寻找经验和手段。于是,便开始了暧昧而又缓慢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洋务运动旨在师习技术器用,戊戌变法是试图学习制度操作,辛亥革命欲仿效西方之国体建设,新文化运动则是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些过程即是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文明的入侵过程。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理念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思想是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观、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的继承和超越。毛泽东在1945年旗帜鲜明地指出,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条新路。为了探索这条新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投入了艰辛的探索。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这样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地接受新思想启蒙。

一、对洋务派和维新派的认识成为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启蒙

毛泽东曾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P1469)毛泽东也是最先接触了这一派人物的思想后,开始了他的民主思想的启蒙。

郑观应(1842~1922),中国实业家,改良主义思想家。隐居澳门近6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论证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培养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实学人才。毛泽东13岁时读到《盛世危言》,后来同斯诺谈话时感慨说:“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2](P9-10)这是他间接接触西方学术思想的开始。毛泽东开始了睁开眼睛看世界,思想从偏僻的湖南韶山开始飞向长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虽然以“求富”、“自救”为主要目的的洋务运动旨在强化和巩固封建的统治,但洋务思潮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与政治方面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知这个世界,开始思考。封建专制的统治基础开始瓦解,维新与购买思潮的先后兴起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开始慢慢地融入了世界民主的进程之中。

梁启超、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递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1897年9月发生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10年秋天,毛泽东到湘乡县东山高小去读书,他开始读到有关维新运动的书,特别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倡导民主进取精神,那“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使他激动不已,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甚至可以背诵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因此,梁启超是他政治思想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者。这种影响体现在毛泽东在《新民丛报》上曾写下“正式而成立者,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的批语,[3](P5)表明了毛泽东对人民能够制定宪法、君主为人民所拥戴的君主立宪的好感。康梁的那种力图挽救民族危亡的热忱,对封建专制的憎恨,对民主制度的向往,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康梁的思想与学说使青少年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民主文明的启迪。毛泽东曾在《新民丛报》写下“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的批语,赞美英日制度,抨击中国暴政。[4](P10)谭嗣同的“反君主倡民权”思想正是基于反对封建专制的基础上的近代民主思想的发端,就是“要‘变不平等为平等’,实现‘君主废’、‘贵贱平’,而‘遍地为民主’的政治思想。”[5](P87)毛泽东对谭嗣同亦异常敬仰,他曾对蔡和森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魄力宏大,诚非今之俗学所可比拟。”[3]毛泽东“当时处在戊戌辛亥中外思潮十分活跃地碰击湖南的时期,毛所承受的思想震撼是多方面的,所接受的思想影响,也是多方面而非常复杂的。从朱熹和王阳明的传统教义,到近代的康、梁、孙、黄的变法主张和革命实践,从中学到西学,从政治到文化,五光十色,纷至沓来。毛泽东爱读报纸,报纸上所刊载的各种思想、主张、观念、学说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使这一点更加突出。 ”[6](P134)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

到长沙求学后,毛泽东视野更加开阔,接触的东西也丰富起来。“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立报》”,第一次发表“糊涂”的“政见”,即“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7]却表明他已经由君主立宪的拥护者转变为民主共和政体的拥护者。18岁时,他通过报纸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的主张和他们所从事的推翻清王朝的活动后,深受感动,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在辛亥革命义举的感召下,毛泽东毅然剪辫从戎,成为资产阶级民主的斗士。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础,吸收了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合理成分,确立了自己的民权主义的民主革命思想,并解释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自由平等的国民所堪忍受。”[8](75)孙中山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革命教训,都是建立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制度,所以都失败了。即便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也是因为“革命都仍不免是君主体制”没有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民权主义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其中心的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实现“主权在民”。坚信民主共和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毛泽东在后来对孙中山评价说:“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同中国的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9](P311)总之,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新,封建的专政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孙中山与他的革命理论对毛泽东产生了极大影响。

毛泽东在投身民主革命初期,就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比较系统地涉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是在1912年下半年。这年7月,他离开高等中学后,寄居于长沙,以湖南图书馆为基地,过了半年的自学生活。在这里,他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鸿的《法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西方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的名著,以及世界地理、历史和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作品。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毛泽东像 “黄牛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只顾拼命地吃”。他曾对人言:“这是我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10](P54)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观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其民主思想的重要营养成分。毛泽东充分利用湖南师范的良好环境,潜心攻读,探索人生道路和革命救国的根本道理。正如他后来回忆说:“我在第一师范的生活中遭遇的事情是很多的。在这个时期中,我的政治观念开始形成,我也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的经验。”[7](P121)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在全国发展时,毛泽东开始读到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等新潮刊物和文章。《新青年》犹如一面旗帜,感召、聚集了一大批知识青年。《新青年》上所介绍的各种新思潮、新主义使毛泽东眼界大开,思想活跃。综观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特征“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7](P125)毛泽东后来说,“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在哪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11](P9)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极端民主化的思潮,它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帮助人们了解十月革命和新思潮的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无政府主义的兴起,正是那个时代现实的真实表现:西方的民主文明大举入侵,中国封建专政破落,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不确定性,产生了一大批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历史已经证明,当时的许多青年正是以这股社会主义思潮为阶梯,通过反复的比较实践后,才逐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5](P150)1918年8月的第一次北京之行,是他早期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契机,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陈独秀、胡适、蔡元培这些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人士的风采,接触到新思想、新思潮。李大钊是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最得力的先驱,他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成为当时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读物。通过同李大钊的结识,毛泽东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了俄国革命的情况,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当陈独秀被捕之后,毛泽东撰写了《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进行声援,对反动的北洋军阀发出了这样的质问: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有什么罪过?陈独秀被捕说明“中国名为共和,实为专政。”[3](P305)毛泽东并号召以民主主义对抗强权,指出“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它打倒。”[3](P293)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充分的革命,失误之一就是忽略了民主启蒙的工作。反满的呼声大过了对民权的颂扬,对权利的追求淡化了革命的热情。革命一结束,根深蒂固的封建专政就乘虚而入,共和让位于专制。辛亥以来,“中国名为共和,实则专政,愈弄愈糟,甲仆乙代,这是群众心里没有民主的影子,不晓得民主究竟是甚么的结果。”[3]但是,一场更彻底和更猛烈的民主启蒙运动已经酝酿,这就是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因此,毛泽东大声地呼吁,必须铲除封建的专制,大力推进民主运动,在中国文化中注入民主的意识。只有民众的民主的意识增强了,才可能创造出民主的政治制度。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也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恢复帝制的闹剧,最终在人民的唾弃中死去。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对外卖国求荣,对内则争权夺利,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针对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也痛感中国人民长期受封建专政的束缚、思想不觉悟的现状,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里,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大呼人权平等,号召思想解放,“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成其自主自由之人格。”[1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民主主义的大旗,向封建专政发起了猛烈攻击,大大地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青年成为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据毛泽东向斯诺回忆,是《新青年》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毛泽东还认为,在北京时他受陈独秀的影响最大。1945年在“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客观地评价了陈独秀,称他“做了启蒙工作,创造了党”。1953年毛泽东乘军舰沿长江东下经过安庆时,专门向当地负责人询问起陈独秀在故乡的遗族,并指示要给予生活照顾,可见陈独秀在毛泽东心中的位置。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一次彻底的民主启蒙运动,“它的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残。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改变中国政局和社会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了旧道德、旧文化,提倡各人独立自尊和新道德,这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在其影响下,独立自由与自由平等之声深入人心。广大的青年掀起了争取民主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浪潮,并从中涌现了一大批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6](P5)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平民”、“平民主义”等等,代替往日的“君子”、“小人”、“王道”等等,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新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把“平民主义”的走向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视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他曾提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毛泽东提出,“德莫克拉西”(民主)可译为“平民主义”和“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3](P293)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和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包括毛泽东等在内一大批先进分子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熏陶下,登上了历史舞台。“可以说,如果不经过这样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就不可能使中国人民接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也就不可能使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5](P170)

1919年7月他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在该刊物上连载长文《民众的大联合》,讲述世界革命大势,高度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匈牙利的“劳农政府”以及英美法工人的大罢工等,反映了毛泽东此时的政治思想开始向马克思主义急剧转变。劳动者,历来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也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但为什么这大多数的生产的主体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反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青年毛泽东有相当敏锐的认识,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这样写道:“到了近世,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因之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会社(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于是乎起了改革,起了反抗,于是乎有(民)众的大联合。”[3](339-339)以民众的联合对抗统治者的联合,这是社会主义民主运动的实质所在。看重民众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熏陶结果,也是毛泽东在接受民主启蒙以来比资产阶级革命派高出一筹的地方,也是他后来很快接受“人民当家作主”为实质内容的人民民主观的原因。写 《民众的大联合》时的毛泽东,尚不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但他的“民众的大联合”观念,恰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展开民主运动的基本点。1919年到1920年前后,以湖南省为首,全国掀起“联省自治”的翰波,毛泽东先后撰写书信、文章20多篇,积极推动驱逐军阀张敬尧和湖南自治两项社会运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之后,毛泽东对政治改良彻底失望了。在此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这对毛泽东在其后不久的时间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后来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够找到为数不多的用中国文字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这时候自己认为“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7](P131)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4] 吕星斗.毛泽东和他的事业 (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5]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

[8] 三民主义与中国的前途[A].孙中山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 周世钊.回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1] 五四运动回忆录: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

[12] 陈独秀.敬告青年[J].新青年第1号(民国四年九月十五日发行).

A841

A

1672-4445(2010)08-0026-04

2010-06-03

济宁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SKLX08)阶段性成果。

郭瑞(1975-),山东曲阜人,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山东济宁学院社科部助教,主要从事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民主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