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地区特色发展文化产业
——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2010-08-15罗晴罗御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四川成都610021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罗晴 罗御(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四川成都610021;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结合地区特色发展文化产业
——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罗晴 罗御
(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四川成都610021;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本文以乐山市为例,回顾了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这对推动同类型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启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对于一座城市是品位之魂,对于一轮发展是动力之源,对于一场竞争是制胜之本。乐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久远,底蕴厚重,为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乐山的文化产业经历了过渡转型、探索起步和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回顾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对推动同类型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实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一)过渡转型阶段(1978年—1992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功能日趋多样化,文化的经济属性逐步显现出来,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了承认,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开始建立。这一时期,乐山积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文化事业的部分内容开始由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1979年,乐山开始对旧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体制进行改革。80年代初期城乡陆续出现了书报刊、音像制品市场。80年代中期出现了舞厅、歌厅、卡拉OK厅等娱乐市场。1985年乐山成立并适时调整和充实了管理文化市场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了市、县(区)两级文化稽查所(队),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全市文化市场的管理逐步进入法制法、规范化轨道。90年代初期,已形成了娱乐、音像影视、书报刊、演出、字画、文物、文艺培训等门类齐全、遍布城乡的文化市场。其中尤以娱乐、音像、书刊三大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相当规模。
(二)探索起步阶段(1992年—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这一时期乐山文化产业快速起步。1997年乐山文化市场主营收入达2亿多元,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1999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户)已达3000多家,投资总额3亿多元,年缴税金近千万元,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每天进入文化市场参与文化消费的人员近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在逐年增加。同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启动了对广播、电视、报纸等领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
(三)发展壮大阶段(2002年至今)
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十七大又突出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时期,乐山市在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业、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出版发行与印刷复制业等几大文化产业门类,乐山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强,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文化产业整体初具规模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乐山文化产业在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据全市文化产业统计,2009年乐山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97亿元,固定资产达59亿元,从业人数59230人。尽管目前文化产业在全市GDP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但结构上趋于合理,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文化经济已经形成,文化企业和文化单位成为乐山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极具活力的经济因素。
(二)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突出
乐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前景灿烂。据统计,全市有文化旅游单位186个,其中,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31个,旅行社38家,星级宾馆37家和市级乡村旅游点80个。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64.86万人次。2010年仅2月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68%和60.25%。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40.3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257.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7.53%和60.60%,接待人次和门票收入两项指标在全川旅游景区中排名第一。近年来,乐山抓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品牌培育,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依托,努力打造世界遗产旅游品牌;以峨眉竹叶青为龙头,努力打造“名茶文化”品牌;以宗教朝圣游为重点,努力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峨眉武术为载体,努力打造峨眉武术文化品牌;以打造峨眉山博物馆品牌、建设乐山大佛博物馆为重点,努力构建乐山博物馆群;以广场体育为载体,努力打造“假日体育”品牌;以嘉阳小火车保护、开发利用为示范,努力打造工业遗产文化品牌。品牌的培育和品牌产业链的形成,提升了乐山文化旅游品位,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乐山文化的知名度。目前乐山乌木珍品博物苑已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乐山川剧团、乐山天地人文化街、峨眉山竹叶青茶博园也申报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基础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发行印刷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交叉,从原来单一的纸质图书发展到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从传统的销售模式扩展到网络订购,出版物发行和印刷复制业被注入新的现代科技元素,在乐山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09年全市印刷企业已经发展到184家,从业人员3421人,产值达到39310.35万元;发行企业287家,从业人员1250人,产值达到3320.70万元;版权事务所和商标事务所各一个,从业人员8人,受理商标注册200件,处理版权事务6件。与此同时,乐山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采取“疏堵结合、典型示范”的办法,率先在全省市(州)启动“绿色上网服务空间”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率先在全省市州一级建立起第一家版权保护协会和音乐著作权代理机构,对推动我市版权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吸引了非公有资本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门槛,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建设,由捐赠、赞助而逐渐走向参与、协作、合作直至独立经营。1994年乐山文化企业(或文化经济实体)302个,从业人员3674人。到2009年全市文化企业达到581个、文化个体经营户3120户,从业人员26054人。全市文化企业期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93221.92万元、文化个体经营户期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9657.66万元,比1994年增长了近27倍。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86846.8万元、文化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19871.85万元,比1994年(8155万元)增长了近25倍。全市民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三、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乐山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乐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十年来,乐山文化产业实现了从“文化花钱”到“文化赚钱”的观念转变,变“包袱”为财富;从文化产业“纸上谈兵”到付诸实践的转变,变关注观望为积极介入;从少数人搞文化产业到一大批人经营文化的转变,变“吃财政”为贡献财政;从单一官办文化到国有、民营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转变。回顾总结乐山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一)观念创新,是推动乐山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首要前提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那些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不利因素,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所有因素当中,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先导作用。观念创新是体制创新的前提和保证,观念不转变,改革难上难。着眼于乐山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实际,乐山人的文化产业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文化资源在本土面临着受众的缺失,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因此,必须要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并拓展文化资源与市场之间的结合点。
(二)与旅游紧密相融,是促进乐山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乐山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纯朴多样的民风民俗资源,其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而这些文化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具有不可复制和替代性,这是我市的优势所在。要发挥我市世界“双遗产”品牌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有步骤、有重点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按照特色性原则,突出乐山区域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开拓新的旅游景点,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全市开发和形成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相互接替、相互组合的文化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是推动乐山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品,并不是简单地依靠地域、人文、传统等独有的因素就能产生出来的,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作支撑,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保障。民营资金进入乐山文化产业领域,极大地繁荣了乐山文化市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这一作法启示我们: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外资和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财政性投入、政策性投入、社会性投入和自身投入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与扩张能力。
(四)优化人才结构,是发展壮大乐山文化产业的治本之策
制约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人才匮乏。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文化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增多,经营单位也有所扩大,但乐山缺少高端策划人才、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文化经纪和运作人才、文化包装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应把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整合乐山艺术教育资源,开办艺术职业学校和文化艺术特色专业。加强拔尖文化人才培养,实行重点培养、跟踪考察、动态管理。健全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全方位吸纳引进一批既熟悉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又了解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才艺型人才。健全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激励奖励机制和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乐山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现代社会消费相适应的文化产品。
(五)规模化集群化,是推动乐山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现实选择
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及趋势,它形成为一种产业合力,能获得1加1大于2的经济效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乐山文化产业长期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发展的速度。推动乐山文化产业大发展,不仅要“做大做强”,着眼于寻求单一文化产业集团的规模优势,而且要促使单一文化产业集团向跨行业方向发展,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转化。同时,结合乐山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找资金,以项目引企业,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是未来乐山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1]乐山市2008年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2]乐山市2009年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3]乐山服务业网http://lsfw.gov.cn/lsnews/lsfwyw/xxly/lyxw/userobject1ai313704.html
[4]侯水平.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杨吉华.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目标[J].攀登,2006,(1)
责任编辑:刘国春
F59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2.18
1009-6922(2010)02-64-03
2010-04-16
罗晴(1981—),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哲学。罗御(1981—),女,硕士,乐山市委党校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