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县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初探
2010-08-15章新根
章新根
(中共进贤县委党校,江西南昌331700)
进贤县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初探
章新根
(中共进贤县委党校,江西南昌331700)
进贤县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的38个县(市、区)之一,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进贤县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探讨县境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成员县(市、区)提供境内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参考,为鄱阳湖大湖流域在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积累经验,为保护“一湖清水”作出应有的贡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贤县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进贤县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的38个县(市、区)之一,地处鄱阳湖南面,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上,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为保护“一湖清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一)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抵御水旱灾害能力较弱。
进贤县境内水系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达1600多毫米,其中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洪涝灾害频繁,不仅严重威胁进贤县沿河滨湖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进贤县的生态环境安全。
在遭遇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之后,进贤县加大了对水利建设投入,优先处理了1998年以来汛期出现较大险情的堤段;对沿河滨湖乡镇重点圩堤和水库的险工险段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部分险段实施了护坡、堤身和基础防渗或填塘固基处理;重点圩堤欠高堤段按照1998年的洪水位进行了加高加固等。继1998特大洪灾之后,进贤县沿河滨湖地区圩堤在2010年汛期又一次成功抵御了长达2个多月的高水位洪水的袭击,全县沿河滨湖圩堤无一溃决,小(二)型以上水库无一垮坝,确保了县境内重要交通干线的安全,发挥了巨大防洪减灾效益。但是,进贤县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防洪排涝抗旱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1、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病险率高,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较弱。进贤县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进贤县圩堤主要依靠群众逐年加高培厚,堤身填筑质量差,堤身与地基渗漏等薄弱环节还未彻底根治,一线大堤穿堤涵闸管众多,尚有部分病险涵闸未进行加固,有的运行老化亟待改建、整修,一些原来配套的水闸电排等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维护,一些未达标的提垸坝体加固工程不能及时展开。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已加固的堤防中,有不少仅仅是应急除险,防洪标准偏低,一些保护千亩以下农田的中小堤防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一些百亩以下小型堤垸坝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防洪标准已经不足5年一遇,经不起较大洪水的考验。
2、排涝设施配套滞后,抗洪排涝能力不足,内涝现象十分普遍。进贤县地处赣抚平原下游,许多地方在汛期低于洪水水位,内涝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改善进贤县十洪九涝的现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沿河滨湖各乡镇均开挖了大型引排水渠道,周边小型堤垸众多,百亩以上堤垸均设有水闸和泵站。然而,由于现有泵站中机电设备老化、配套滞后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小型堤垸遇到暴雨洪灾之年,垸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直接影响到进贤县的农业生产安全。在今年的洪涝灾害中,内涝现象显得相当突出,由于抽排能力有限或是排涝费用过高,一些堤垸内农作物长期浸泡在水中,有的堤垸内农作物基本绝收。
3、灌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抗旱形势还比较严峻。一方面,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进贤县季节性降水非常明显,雨季洪涝严重,旱季又缺乏灌溉水源,季节性缺水在进贤县表现得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从进贤县大多数灌区的现状来看,除部分经农业综合开发进行改造外,其余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灌区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时间早、标准偏低、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失修、供水能力下降、工程效益萎缩等问题,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一些灌区至今已运行半个多世纪,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不断衰退;一些灌区由于水利工程数量不足,拦蓄能力较弱,水库带病运行,汛期不得不降低水位运行,有的甚至空库度汛,以至雨季过后,无水可蓄,难以发挥防洪抗旱的功能,灌溉水源保障率不断下降;一些灌区渠系淤塞、渗漏严重,实灌面积大大缩减等。
4、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天晴一片红,下雨一包脓”,水土流失历来是进贤县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水质,而且泥沙淤积会抬高流域内河汊、湖库、溪渠、塘堰床位,影响蓄水、行洪条件,致使汛期水位抬高。从进贤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导致水土流失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从自然方面的原因来说,进贤县的丘陵山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加上红壤土质雨水入渗率低,地表径流量大,在缺乏植被的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这是进贤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人为方面的原因来说,一是土地利用不尽合理,把一些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开垦为耕地,忽视了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原则,使林、草植被郁闭度降低,加上经耕作后的土壤较为松散,农作物收获后,裸露的土壤极易被侵蚀和流失。二是部分乡村农民乱砍乱伐、烧荒种垦、铲草烧肥等现象还大量存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当地的林草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三是一些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项目,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例如,不合理取土烧砖、挖土修路、平地建房、开山采石等,特别是道路建设、城镇建设、园区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破坏了当地原有的植被,使一些山地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
(二)流域内水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进贤县水资源丰富,工业欠发达,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太大,全县的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量和排污量将随之增加,对水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也随之增大。从进贤县的整体情况来看,沿河滨湖流域水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污染、工业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各类污水排放主要经排涝渠道排入军山湖、青岚湖,汇入鄱阳湖,现状排污总量虽不至于造成全县流域性污染,但影响了部分地段生产生活用水的质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废水处理率低。生活废水是造成城乡部分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除县城东门桥排污口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全县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极低,所排放的污染物的比例占总量的80%以上,是进贤县部分门塘、沟渠、河段的主要污染源。
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高。这是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虽然全县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物占总量的比例还不到20%,但由于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水域,与生活废水造成的污染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特别是一些主要排污企业对周边水域污染十分明显,如医疗器械、造纸、重金属制造、塑胶制造、电镀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对企业所在流域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都十分明显,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用水安全。
3、农业面污染源没有得到根本控制。进贤县作为农业大县,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残留以及农村畜禽饲养场粪肥流失、肥水养殖水体交换形成的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也是进贤县水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4、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比较严重。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经洪水冲刷和雨水淋溶,各种有毒物质极易进入水体,对水体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从县城周边的情况来看,各类固体废弃物大部分虽经环卫部门进行处理,但还有不少固体废弃物被大风、雨水等带入沟渠、河流、湖泊中,使水体中悬浮物、沉积物增加,河流湖泊床位抬高。特别是转运后的垃圾,由于未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雨水的冲涮淋溶下,极易形成二次污染。比如县城垃圾处理场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用水安全。
(三)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进贤县河流、湖泊、港汊、溪渠、滩涂、池塘、水库以及水稻田等湿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湿地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湿地不合理利用也不断加剧,填湖筑路、围田建厂、占田建房等破坏湿地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致使部分湿地被填埋和破坏。特别是湖区群众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干扰和破坏了湿地生物的栖息环境。同时,随着现代水利建设的发展,在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中过多地强调防洪排涝、行洪泄洪的单一功能,而往往忽略了河流与岸坡生态系统的联系,忽视了堤内外生物群落和环境的联系,湿地生态问题也不断显现。比如,“截流建库”、“截流发电”、“裁弯取直”等工程改变了原有水域的水流流态,使鱼类失去了回游、栖息带;对岸坡“硬处理”,破坏了湿地生物的栖息、产卵、觅食地;河道疏浚、不合理采砂等,导致河床变深,河漫滩消失,影响了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血吸虫病防治形势还比较严峻。
解放以来,进贤县大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在疫区基本得到普及,血吸虫病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于进贤县近年来湖区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丰水一片,枯水一线”这一鄱阳湖外湖湖区特有的自然景象,在大灾之年显得犹为突出,钉螺面积有回升趋势,给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今年入汛以来,进贤县遭遇了严重洪涝灾害,伴随灾情的发生,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机率大增,因此,灾后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1、查螺、灭螺任务艰巨。在洪水完全退出湖滩后,水流归漕,滨湖有螺洲滩面积较大,开展螺情调查范围较广,对有感染性钉螺及人畜常到的易感环境灭螺任务繁重。
2、查病、治病点多面广。既要做好汛期抢险人群、疫水接触人员的随访调查,又要做好对湖区居民和重点工程人员的血吸虫病查治工作,还要做好家畜血吸虫病查治工作,工作量非常大。
3、血防工程建设任务重。既要建设血防工程和修复水毁血防设施,又要继续加大“一池三改”建设力度,在血防疫区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和改水改厕改栏工作,建设任务非常重。
二、沿河环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沿河滨湖流域防洪抗旱治涝减灾水平。
针对进贤县沿河滨湖地区水利工程大多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偏低、运行时间较长、工程老化失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今后的水利建设中,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系统整治”的原则,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堤防工程建设,增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堤防是整个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是防洪安全的直接屏障,在抵御洪涝灾害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抓好堤防工程建设,是确保沿河滨湖流域圩堤安全度汛前提。
一要抓好堤防帮宽加固工作。适应防大汛、抗大灾要求,全面提高进贤县堤防标准,消除防洪安全隐患。根据进贤沿河滨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按照沿河滨湖大堤50年一遇、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30年一遇、其他圩堤20年一遇的标准,对堤身断面“三度”(高度、宽度、坡度)不达标堤段进行帮宽加固。
二要抓好基础防渗工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堤段进行抛石固基和填塘固基处理,对顶水尖冲部位进行堤身绿化和护坡,防止崩岸、溃堤现象发生。
三要抓好穿堤建筑物配套建设。对老化失修、排涝能力较弱的穿堤涵闸、泵站进行维修、改建和扩建,全面提高堤垸排涝能力。
四要抓好堤防道路建设。对堤顶道路采取碎石碾压或硬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堤面的稳定性,防止因水土流失给圩堤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洪抢险需要和发展当地交通。
2、加快灌区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能力。
为增强进贤县的防洪抗旱能力,应着重加大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渠系配套建设为重点的灌区建设力度。
一要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增强农田灌溉水源保障能力。水库不仅是进贤县防洪工程体系重要组织部分,更是供水体系的重要设施。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灌溉、养殖、生态等综合效益,提高灌区防汛抗旱能力,改善灌区生态环境。水库除险加固必须量力而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真正做到除险一座,脱险一座。
二要以渠系配套为重点,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进贤县灌区渠系淤塞、渗漏严重的现状,在修复、清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灌溉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着重对灌溉渠道做好防渗处理,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确保灌区用水。灌溉渠道防渗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处理,或土方固基,或护坡衬砌。通过配套建设,不断增加进贤县旱涝保收面积,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二)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改善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
1、结合堤防建设,做好堤防绿化工作。为把进贤县的堤防建设成为集防洪保障、抢险交通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工程,根据生态建设的需要,做好堤防绿化和防浪林、湿地适生林种植工作。比如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或者采用生态护坡砖,以便种植攀附植物,攀附植物生长后,将护坡砖覆盖,既能达到固坡防冲的目的,又能绿化岸坡,为湿地生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已竣工的硬质护坡作必要的生态修复,比如可采用打孔种植固坡植物,覆盖硬质护坡,使岸坡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2、结合平垸退洪,做好移民建镇和退耕还湖工作。实行移民建镇、退耕还湖,不但可以恢复河道泄洪能力,提高河湖调蓄能力,缩短堤防防守战线,减轻防汛压力,节省防汛抢险和水毁修复等经费,减少洲滩民垸上居民常遇的水患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主要财产的安全,而且可以起到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有效防控血吸虫病传播的作用。
3、结合小流域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小流域治理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进贤县的生态安全。小流域治理中,大量地植树种草,或者封山禁牧保护植被,本身就是直接建设生态、恢复生态、改善生态的过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育造林、“一大四小”等生态工程建设,在沿河、沿湖、沿路、荒山等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不但可以达到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的目的,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静化空气的作用,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沿河滨湖流域的生态安全。这不论是对小流域本身,还是对下游地区,客观上都能起到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
4、坚决制止人为破坏湿地的行为。从严治理乱堵堰、乱栽树、乱排污等损害湿地环境的行为,严格控制填湖筑路、围田建厂、占田建房等对湿地填埋和破坏的行为,有效保持进贤县湿地面积。
(三)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
解决进贤县的水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特别是对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须经过单独处理和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对不达标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耗水量大、污染严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应当实行关、停、并、转,依法取缔关停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和污染重、无治理价值的生产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水排放。
2、建立城镇污水综合处理系统。在严格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加快城镇污水综合处理管网建设,随着城镇下水管网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实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处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进贤县的污水处理率。
3、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对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场的水污染治理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比如在农村推广测土配方技术,鼓励农民少用化肥,多用绿色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业生产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普及沼气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广猪(禽)—沼—果,猪(禽)—沼—渔等生态种养模式等。
4、加大生活垃圾整治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被污染水域的沉积物、漂浮物进行清淤和打捞力度,不断增加水域保洁面积,从而在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改善流域行洪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有机垃圾堆肥技术和无机垃圾处理技术,尽快完成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建设和规划城镇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经过对垃圾分类、收集、转运、集中处置,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源头上杜绝垃圾不分拣、不减量、不回收、简单填埋造成的二次污染,实现垃圾回收二次利用,化害为利,减少污染。
5、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对农村水源地保护和自来水管网建设,优先对沿河滨湖血防疫区、水体污染严重乡村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
6、大力扶持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扶持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和节水、环保的新型工业,减少因产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四)通力合作、各负其责,全面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血吸虫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履职履责,疫区群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做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1、相关部门要做好血防工作。卫生血防部门要在组织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的同时,继续开展血防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到家畜血吸虫病查治与人群查治同步,加大家畜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力度,严禁耕牛进入江滩散放,菜牛予以圈养,从实质上抓好封洲禁牧工作,大力推行以机代牛、淘汰耕牛项目,普及改水改厕改灶工程,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等;水利部门要在做好水毁血防工程的修复和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同时,做好疫区群众安全饮用水的保障等工作;林业部门要做好血防林建设工作;教育部门要继续在学校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严防中、小学生到江滩游泳戏水,同时开展“无血吸虫病病人学校”创建活动。
2、疫区群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疫区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不到有螺湖滩放牧;不直接使用塘水、湖水,坚持使用自来水、井水等安全水;加强对人和家畜粪便的管理,不让粪便污染有钉螺的环境等。
总之,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更好地保护“一湖清水”,迫切需要尽快对经济区内县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从进贤县沿河滨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进贤县的生态环境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进贤县的生态环境,还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思考,还有许多难题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还有许多措施迫切需要我们去探讨。
[责任编辑:李淑兰]
book=5,ebook=90
F061.5
A
1672-4445(2010)10-0061-05
2010-09-03
章新根(1967-),江西进贤人,中共进贤县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