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精神重塑

2010-08-15马华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精神

马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精神重塑

马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社区精神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是社区管理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纽带。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对于我国现代社区管理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社区精神社区管理

一、社区精神与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改革运动的重要产物,是各国政府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即引入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在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治理的最高标准是善治,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实现两者关系的最佳状态。社区管理是一种集体选择过程,是政府、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公民平等合作的互动过程。社区管理作为政府下放管理和服务权限的一种体现是与特定的政府改革进程相联系的,引入治理理念的公共行政必然会对社区管理产生影响。其中社区公民的参与是当代社区管理的本质所在,是治理理念在社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是社区的无形资产,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无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是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纽带。社区精神的重塑离不开社区公民精神重构及对社区共同体的定型。因此,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既是当今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社区自我组织能力的精神动力。

二、治理理念下的社区精神

(一)以人为本精神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人是社区存在的关键,是社区的首要因素,是社区主体。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居民是社区内的居民,社区建设与治理必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下,政府行政主导,忽视居民自主选择物质文化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单一的以社区重塑为目的的社区管理模式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及治理国家建设的进程。治理理念下的社区公共精神重塑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区精神。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引领下确立社区成员个人有自主选择和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同时,要把“人的塑造”这一根本目标贯穿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始终,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致力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社区公共精神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公民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有效治理、良好公共生活秩序构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基础。社区公共精神是社区成员在社区公共生活领域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社区公共精神是社区公共理性的产物,也是社区居民公共理性转化为公共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结果。社区公共精神是公民之间彼此消除隔膜与敌意、克服偏见与分歧、走向协同与融洽的德性支持力量,更是公民之间建立尊重、友爱、支持与信任关系并采取集体行动的主体道德基础。目前我国的社区成员由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传统文化积弊的影响,社区公共精神还十分淡薄,“等、靠、要”的消极依赖心理严重地阻滞了社区自我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居民的社区公共精神,要以社区成员的利益和需求为纽带,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关心社区公益事业,自觉地维护社区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形成“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精神氛围。

(三)平等合作精神

治理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政府、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公民平等合作的互动过程。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利益诉求,需要合作行动,这也正是治理理念在社区中的体现。在社区中,不仅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便是居民自治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也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协商对话关系。任何一方的不平等都会导致合作的失败,最终导致国家社会关系的恶化,影响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应由居民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我处理和解决。政府的作用应该是间接的,为社区自治提供教育以及必要的公共物品。

(四)邻里和睦精神

按照治理理论,最基层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关键的。只有在充分发挥基层合作积极性基础上实现的治理才是最有效的。邻里关系和邻里网络是社区这一地域生活共同体最基础的关系和网络。邻里关系和邻里网络的整合情况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同时,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产生了邻里间的情感联系,共同的生活境遇也要求建立友善和睦的邻里关系,这是社区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现代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出现冷漠的特点,这是与现代社区治理格格不入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注重邻里关系、人情交往的民族,治理理念下的社区治理要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氛围,形成“社区大家庭”之情,平等合作构建社区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

三、治理理念下社区精神重塑的实现路径

(一)社区精神的核心—多中心的治理

治理是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之协调不同利益冲突采取联合行动的一种动态持续过程。治理理念下社区治理必然是多元的,多元治理主体,多元权力中心,多元治理手段,多元动态网络。目前我国的社区治理仍是以政府为中心独挑大梁,依靠强制性行政手段,在缺乏社会组织及居民有效参与下开展的单向度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体出现多元化,社区成员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要求政府在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下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

1.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扮演着掌舵人、推动者的角色,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社区建设政策和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的管理,对社区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多元作用。社区单位组织有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政府应支持社会组织在社区内获得开展活动的持续资源,积极协调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最优化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设施,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健全各种组织管理制度,为社区居民参与治理提供制度支持。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中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最雄厚的资源。

2.传统的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方式向多元化多方向的权力运行方式转变。我国传统的社区治理结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的科层制结构,社区积极性不高,缺乏互动。治理理念下的社区治理应该是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以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自主性的治理。

3.积极探索社区制度创新,为社区的自我繁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与诱致行的制度变迁是相互结合发挥作用的,在政府强制性制度的支持下,社区自我发展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本社区的诱致性制度,在自愿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治理理念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二)社区精神的有效载体—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着社区文化狭义化,单一地强调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居民参与缺失,仍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的认同意识薄弱,邻里缺乏和谐等一系列问题,新社区精神的形成必须依赖治理理念下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要确立社区成员个人有自主选择和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开展城市社区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其次,要完善社区文化体系建设。社区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出发构建为提升社区自我组织能力提供全面的文化支撑。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社区的资源、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出发,设计和建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社区物质生活设施。(2)社区组织制度建设。在广泛的社区参与下设计社区文明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听证会等制度规范,积极探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3)社区生活方式建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培养、巩固、发展文明、健康的行为文化。最后,建立社区文化共享机制。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社区文化是居民营造的精神家园。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应该是共享的,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驻社区的单位等一切与社区有关的个人、单位、组织是共建共享的。充分发挥社区各种资源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最终回归社区,实现共享。

(三)社区精神的支撑—社区功能的提升

社区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自治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保障功能。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降低社会转型成本,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对社区功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社区建设必须突出特色、塑造个性,这是社区自我组织能力建设的要求。社区建设必须立足于不同社区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及其历史传统等实际,遵从社区内绝大部分居民和成员单位的意愿,制定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目标,形成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一般社区功能的定位主要有两种:需求主导型、供给主导型。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及社会组织的兴起,社区的功能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需求。在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社区功能,不断扩展社区,推进城市乡村社区的一体化,这是社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社区功能的充分发挥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程度。居民对社区的满意程度反过来又会对社区产生强烈的认同,形成社区的共同精神,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社区精神归宿—社区组织的发展

社区组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社区服务深入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社区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区精神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动力所在。社区精神是社区的深层次内容,是社区的无形资产,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社区精神的发展和重塑最终体现为社区组织的发展与自治组织能力的提升,社区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社区精神的有效重塑,社区组织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渗透和提升着无形中形成的社区内在精神。在现代社区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社区组织的发展必然要求增加社区参与和权力下放,努力寻找与政府、公众建立一种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创造合作共赢的机会。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搭建公民自主参与的制度平台是搞好社区自我组织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报道、学校教育、思想交流、实践机会等各种途径来提高社区公众的参与热情,积极培养公众的情感和忠诚,使社区精神在积极的基础上得到重塑。同时,社区组织由于大部分是民间性的、是自下而上生成的,它的民主自愿性相对于其他民间组织更强。社区组织在发展的同时因充分利用其自身特点,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民主要求,通过舆论引导、行动强化内化为符合我国国情及自身需求的现代社区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促进社区发展。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11.

[2]杨贵华.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董克用.社区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5.

[4]肖艳.治理视角下的和谐社区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5]王瑞华.政府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6]左群.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求实,2005,(4).

[7]童星,缪江沙.提升社区功能培育社区精神[J].社区论坛,2000,(1).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27,ebook=80

D669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4.09

1009-6922(2010)04-27-03

2010-08-30

马华(1985-),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管理。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拿出精神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