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困境与对策思考
2010-08-15葛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0240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困境与对策思考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阻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体制的遗留问题,也有机制的弊端。要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需要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辅导员队伍,这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专职辅导员职业困境,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并且要在高校内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融合带来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碰撞,西方的思潮和价值观动摇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和理想、扭曲着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等方面工作的显得尤为重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形象称为党的“近卫军”,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建立辅导员队伍,加快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仍存在许多问题。
1 、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困境
(1)辅导员职业的内容
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属于教师编制,大部分高校也把辅导员定位为干部身份,作为高校的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双重身份”的定位对于辅导员来说实际上也受到了“双重管理”,即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学校主管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工作内容上,一方面要从事学院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要全面负责从学校各部门下派的学生管理工作。
从宏观上理解,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中央十六号文件规定“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实际上工作除了教学方面的管理外,几乎全部归口到辅导员的工作上,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团学工作、安全稳定、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和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奖学金的评选发放、贫困生工作、学生发展指导、学风建设、班风建设、军训征兵工作等等,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的任何情况几乎都与辅导员有关,等同于学生的保姆、救火队。此外,大部分专职辅导员还担任学院的行政工作,也是高校行政工作的勤务兵。大部分辅导员每天忙于繁重的事务中无法自拔,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研究、拓展学生工作所需要的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更达不到“双肩挑”对辅导员科研工作的要求,这极大地削弱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在清华大学学生处的调查中,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占到 95%[1]。 而对湖北多所高校辅导员的调查表明,辅导员 70%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完成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远的事务性工作[2]。
(2)辅导员职业的效能
当前大部分专职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思政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功底薄弱,此外阅历浅、经验少、管理能力较弱。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工作安排、任务布置、活动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简单,工作作风不够严谨,更谈不上人格魅力、工作水平。不管学生还是专业导师都比较不认可辅导员的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本身与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年龄、知识水平都差距较小,在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辅导员在调解学生矛盾、化解危机、处理学生事务方面往往被学生认为是行政式的、武断的,高高在上的“说教式”教育在学生中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辅导员尤其是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得不到专业教师的肯定,例如有些导师认为学校的一些学生管理制度不合理;担心学生参加学生活动会影响学习科研;认为辅导员的一些工作应该由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取代。相当部分专业教师不了解学生工作,甚至有些导师认为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这导致有些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较难得到导师的配合,工作的难度加大。
在高校院系的考核评比中,学生工作占的比重远不如科研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院系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停留在学生不出事就好,对学生工作的投入不够,对专职辅导员成长的关心程度很低。专职辅导员虽然是教师岗位,但在各种评选先进、工资奖励方面远远比不上专业教师。
这些都造成了专职辅导员对自身的定位、期望逐渐降低,从一开始的满腔热情到疲于应付工作,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
(3)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
按照“双肩挑”的设想,大部分高校为专职辅导员的规划的职业发展,一般有三种路径:一是党政管理干部;二是专业教师;三是职业辅导员。但是从当前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看,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是专业教师竞聘产生,按照行政职级晋升;进入专业教师队伍要求有海外学习研究的经历,按照专业技术资格晋升;而职业辅导员没有专门的评价考核体系,按照专业教师的考核体系来评定职称对于职业辅导员来说在科研、教学方面都不能达到要求,职业辅导员做了很多年都还是辅导员。
这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高,有些辅导员把岗位当作是进入高校或者是留在大城市的跳板。此外,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有不少是本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干部留校担任,这部分年轻人在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方面都较强,对于职业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实际上的辅导员工作大大低于这部分辅导员的工作预期,使他们感觉转为管理干部或者专业教师的可能性很小,可能一辈子都要做辅导员,他们一旦有这样的认识就会干几年辅导员工作就转行,辅导员队伍始终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
2 、原因分析
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困境日渐凸显,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稳定等方面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问题的产生有体制的遗留问题,也有机制的弊端。
(1)体制遗留、转型期的特殊问题
辅导员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政治领路人”而建立的。几十年来,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培养党政干部的摇篮,一般而言,在学校辅导员位置上工作如果非常出色的话,就很容易获得提升,所以,辅导员职位成为了跳板。而时至今日,辅导员职位又成为留在大城市或者留在高等学府的跳板,辅导员自身对岗位的认知、热情、投入带有了功利的色彩,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高,辅导员对工作的责任心不足。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很多年轻辅导员对自身发展还没有明确,政治信仰还不坚定,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没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得不到学生的信任,有的辅导员甚至错误的引导学生。同样,在这样高度信息化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学生的思想情况复杂多变,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单靠辅导员的说教工作没有显著效果。
(2)大学功能的泛社会化
原本作为世外桃源的高校,现在陷入社会的牢笼,社会的需要成为高校的风向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被扭曲为服务政绩的功能,社会就业压力大就要求把就业率分解压到各高校身上、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要求各高校来组织安排、安全稳定成为评价高校的指标等等,高校承担了太多社会工作而削弱了其本身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功能。除了专业教学以外的工作几乎全都要辅导员来承担,从名义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变为实际上事无巨细的大家长。这是导致辅导员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不健全
虽然许多高校都明确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以及工作职责、地位、待遇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仍存在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一是选聘机制不规范。目前,高校大部分辅导员理论基础薄弱、经验不足,连自己还没有完全定位、对辅导员岗位还没有完全认识、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还不成熟的人去做学生工作,会导致开展工作难度大,群众满意程度差,职业声望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二是培养机制不完善。高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使用多、培养少的现象,培训只是停留在岗前培训和短期培训,对辅导员的深造、进修没有政策支持。这导致辅导员今后的成长、晋升缺乏前期的知识、能力和资格储备。三是激励机制不显著。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的辅导员,一个人要负责200位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相当繁重,实际上大部分高校一位辅导员要负责的学生远超过200人,辅导员必须要加班加点、没有正常的假期休息,但他们在利益上得不到保障,在收入上不仅远低于专业教师,还低于一般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奖项评比上享受不到优惠,付出太多回报太少的状况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出路思考
要建立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辅导员队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专职辅导员职业困境。
(1)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大学是象牙之塔,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3]高等学府要摈弃承担的太多社会功能,把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界定清晰,把属于社会承担的工作还给社会。辅导员的明确工作职责是:(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参与处理突发事件。(4)落实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5)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6)组织班集体建设。(7)配合其他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8)指导党支部建设,培养学生骨干。[4]此外,要按照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事务性质的不同,对辅导员的工作要进行科学分类,安排不同专业的辅导员担任。
(2)要建立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是高校每位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责任赋予了辅导员,那就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保障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一方面,各院系要安排辅导员定期给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开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课程,沟通学生情况,及时通报学校关于学生培养的重要信息等等,特别要在教授中树立育人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各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部门比如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都要定期召开碰头会、研讨会,协调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让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与辅导员工作的配合,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化解工作中的矛盾,有利于提高辅导原工作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这些与学生相关的部门本身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思想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这比辅导员单纯的说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
(3)要完善辅导员的选聘、培养、激励、晋升机制
解决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困境,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选聘、培养、晋升机制。一是严格入口关。以往招聘辅导员的要求很空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都无法真正科学的选拔人才。既然是职业辅导员,那么应聘的人员必须有职业资格的准入证明,比如有心理咨询师证明、有教师资格证明等,或要经过专门的考试通过才可以进入选拔。二是完善培养关。在培训形式上要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培训,实施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开展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研讨会。设立培养专项经费,制定倾斜政策,鼓励辅导员攻读研究生学位。三是把好激励关。某个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疲惫、去个人化、少成就感三个维度都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其中以情绪疲惫和低成就感较为明显[5]。因此高校要建立多跑道、多层次的辅导员激励机制,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辅导员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辅导员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四是要畅通出口关。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的辅导员,要加大轮岗锻炼,及时把他们提拔到干部岗位上来委以重任,鼓励辅导员正常的职务性流动和因不能胜任工作的转岗。同时要建立一套辅导员体系的晋升机制,鼓励一批辅导员朝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为了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辅导员自身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制定明确计划,确定现实的行动措施,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把当前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脚踏实地培养和积累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积极拓展自我发展实力,为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1]高伟.论提高高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效率的机制突破[J].财经界.2007,(4).
[2]封林,余瑞福.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3]引自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就职演讲
[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5]曹建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7月第六卷第四期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0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