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隐喻性词义的认知心理透视

2010-08-15赵爱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井喷相似性词义

赵爱萍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 言

亚里斯多德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1].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英语中,大量的词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Lakoff运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来解释隐喻现象.据Lakoff&Johnson[2]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或源于隐喻概念.计算机英语的绝大多数词语来源于隐喻,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性词语发生语义转义的时候,隐喻、概念整合和心理表征三种机制互相作用,产生引申意义.教学实践证明,隐喻的认知功能对指导词汇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1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

束定芳[3]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隐喻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具有了认知的功能.映射(mapping)这个概念,最初来自认知心理学,隐喻性词义(多义词)都有原义向转义的映射过程.“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词一经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情况下就会借用隐喻使其基本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4].如:head boy尖子生/优等生/男班长.而well由“井”到“象井喷一样”,再到“充满了”就是一个隐喻认知心理过程,如:Happiness wells up inside me.(我心中充满了幸福).近年来,汉语的“井喷”使用率也很高.“井喷”原本是个地质学术语,意为“钻石油时地下的高压油、天然气“井喷”等突然从井口喷出”[5].但是,“井喷”通过隐喻,出现了新的用法和意义,词义泛化后用来描绘各种各样的“井喷”现象.如:2009年春节后,全国房地产井喷式喷发.现如今电视相亲节目井喷.“井喷”的新义是通过隐喻实现的.事物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客观原因.“井喷”的本意具有“迅速,猛烈的进行”的隐含特征,而引伸出的新义“形容短时间内销售额巨幅上涨,或数量突然猛增”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正是借助这种联系,人们的思维才可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意义[6].请看disastrous在具体搭配中的隐喻义,a disastrous mistake/marriage/failure/effect(灾难性的错误/极不幸的婚姻/惨重的失败/灾难性的影响),这些名词被disastrous修饰,就具有了“像灾难一样的隐喻义”.arm’s chair he foot of the hill等表达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先出现概念隐喻化,然后在表达形式上通过语言隐喻而扩展词义的过程[7].大量的基本范畴词通过隐喻转义成科技英语词汇.由于“相似性”的映射作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隐喻俯拾即是,如:bullet train高速火车,crab nebula蟹状云,mushroom clouds蘑菇云,housing slave房奴(指那些因房价飞涨而把绝大部分工资用于偿还银行购房贷款的人),sandwich course工读交替制课程(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实习),以及概念隐喻Love is plant.中的 budding relationship萌芽关系,汉语“刘翔是火箭”等.

2 隐喻性词义的跨域映射

Lakoff and Turner[2]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8].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总是在不断地将相似、相邻的事物关联起来进行同域或跨域映射,在语言学层面形成隐喻和转喻,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被广泛运用于科技英语中.大量科技英语新词的产生都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规律,特别是隐喻思维,隐喻产生的旧词新义有多种依据形式:根据形状的类似,如:bowl碗 →盆地(地质学)/碗形结构(机械/铸造);依据位置的相似,如:head头,前端→蓄水高度、落差、源头;根据意向的类似,如:birdfarm(航空母舰);根据行为的类似,如:a pat on the back“拍拍后背”→“赞扬、鼓励”;借物品的功能代指物品本身,eyeblack字面意思为“眼黑”,实指“睫毛膏”;以事物的突显特点指代事物本身,如:purple heart紫心木等.科技词汇向日常词汇的挪移:人们在理解和阐述疾病以及相关的医务活动时,借助隐喻的例子不乏其例,如:heart attack心脏病发作,kidney failure肾功能衰竭,sun-stroke中暑等.从一种疾病隐喻进入另一种疾病隐喻:cancer in society社会毒瘤,virus invasion病毒的入侵,bombarded with toxic rays受放射线轰击,kill the cancer“杀灭”癌细胞等.fault line“断层线”(地质学)→“夹在针锋相对的观点之间的立场”,shift gears“换挡”(机动车术语)→“改变方法”,brain dead脑死亡→极其愚蠢的,He says he was convinced by a jury of well-meaning but brain-dead morons.(他说他被一群用心良好但愚蠢至极的陪审员判为有罪).brain cell脑细胞→智力,It does help if the student has more than one brain cell.(假如这个学生的智力再高一些,那就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隐喻性词义的跨域映射足以说明隐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认知、理解和推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反过来激发、促进科学技术隐喻性词汇的生成.

隐喻性词义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结构是相似的,相似性是类比思维的基础,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示.“相似性在隐喻性词义变化中并不是一个唯一要素,其间还牵涉到人类的类比思维,相似性是源域与目标域形成关系的基础,而类比则是形成这一关系的认知手段…”[9].

3 隐喻性词义的类比过程

隐喻是一种推理、类比的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等类比推理方式是重要的认知方式.瓶颈现象、泡沫经济等政治经济学中的隐喻表达,其隐喻的语义都取喻体的显著语义特征.Hintikka(1994:332)指出:隐喻与类比紧密相连,在两个词语之间的类比的确立能生成出许多其他的类比,在本来没有联系的词汇之间建立各种联系.马玉蕾[10]等也提出,借助类比,一个概念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概念.“类比是隐喻相似性构建的认知手段,而相似性则是类比的认知基础,是人类认知思维的依据”[2].隐喻类比使我们遣一词而能关涉多个领域、多层涵义.普通词汇向科技词汇的词义转移,借助类比思维渗透到其它领域,语义跨领域的渗透是新词新义产生的源泉之一.如:普通词汇向计算机、网络科学挪借:child“孩子”→“子目录”,browse“(在商店)随便观看、随便翻阅”→“浏览(网页等)”,bounce“弹回”→“退回无法投递的电子邮件”,vaccine“疫苗”→计算机科学的“抗电脑病毒软件”,flood“洪水”→“在实时聊天室中有的人为了不让别人发表意见,故意输入大量的文字、语句,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的恶作剧”.antidote“解毒药/对抗手段”→“抗(解)病毒程序,还可指“竞选中小范围拉票”,普通词汇向其它领域:protection“保护、防护”→登山用语“保护支点”.soft landing(银根紧缩一段时期之后出现的)经济好转“软着陆”原为科技术语,现渗透到经济领域.也有使用普通词与科技词结合而成的新词,如:genetic code遗传密码等.

隐喻性词义使语言更具表现力,使意义更含蓄、更浓缩、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如:I was sandwiched between two very fat men on the bus.(在公共汽车上我被两个大胖子挤在中间).sandwich的动词转义,在此具有“像三明治一样”的语义内涵,即把sandwich这一实体隐喻成了动作和过程,以突显行为的方式,使表达直接、明快、动感性强.又如:See-sawing between party good and faintly ominous,the news for the next four weeks was never distinct.(在那以后的四个星期内,消息时而部分有所好转,时而又有点不妙,两种情况不断地交替出现,一直没有明朗化).see-sawing“像跷跷板一样”,运用动作的形象性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心理活动对记忆产生有力的影响,与“认知深度”保持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演示词汇的这种语义引申发展和心理加工的过程,会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深刻理解.

4 结 语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同4].通过对隐喻性词义的认知心理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隐喻性词义是跨域映射的结果.其中相似性和类比思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的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对隐喻性词义进行深层加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有利于语义网络和语义的扩散性激活,进行深层的语义联想,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不断增加词汇的语义特征映射,激发想象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强化他们的记忆,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1]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LAKOFF 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of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203.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91.

[6]曾超华.“井喷”新用[J].修辞学习,2006(1):54-56.

[7]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50-57.

[8]汪少华,徐 健.通感与概念隐喻[J].外语学刊,2002(3):91-94.

[9]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13-17.

[10]马玉蕾,房红梅.类比和比喻[J].外语学刊,2005(5):75-80.

猜你喜欢

井喷相似性词义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基于N-K模型的深水井喷事故耦合风险分析
携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小卫星井喷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