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平肝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2例
2010-08-15朴有为
朴有为
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认为多因肝血虚衰,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常缠绵难愈,故常以顽固性头痛称之。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纯中医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均已自行做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疾患引起的头痛,符合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其中男5例,女27例;年龄26~54岁,平均40岁。病程0.8~5年,平均2年。
2 治疗方法
32例患者均单纯中药内服养血平肝汤[1]加减治疗。方药具有养血平肝,散风通络的作用。药用:旋复花10 g﹑生赭石10 g﹑生石膏30 g﹑当归10 g﹑川芎10 g﹑生地10 g﹑白芍15 g﹑木瓜10 g﹑香附10 g﹑甘草10 g。加减:心肾不交、夜寐不安者,可加首乌藤、炒枣仁、远志;阴虚肝热,目赤头晕,舌红,脉弦而数可减川芎、当归用量,加桑叶、菊花、白蒺藜、生石决;内热明显而见口干渴,舌少津,五心烦热,当用生石膏加元参、丹皮、石斛,去香附、川芎;阴虚肝旺,症见血压偏高,头目眩晕者去川芎,加川牛膝、钩藤、生龙牡、桑寄生等;痰热上扰,胃失和降而见头晕目眩,呕恶欲吐,痰涎壅盛可与温胆汤和用;头痛重用而无缓解,甚则如劈如裂,可酌加全蝎、蜈蚣等熄风之品;刺痛,舌质暗或月经有瘀块可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兼受风邪加防风、白芷、蔓荆子,首乌藤用以散风通络,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嘱咐患者禁食辛辣,酒等发散之品,注意休息。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20 d,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后追踪观察1个月无反复;显效:治疗20 d,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观察1个月无明显反复;有效:治疗20 d,症状体征得到控制,但因情绪等问题时有反复;无效:治疗20 d,症状体征得不到控制,病情无进展。
3.2 结果 本组32例经治疗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治愈27例,占86.4%;显效3例,占9.4%;有效2例,占6.2%;无效0例。
4 典型病例
4.1 资料 患者:蔡某某,男,71年生,家住新安街。患者自述5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痛以左后头部疼痛为主,疼痛剧烈,有头骨碎裂感,疼痛发作时自觉痛不欲生,用头撞墙,痛时用拳头击打头部而不知痛,用止痛片,不能缓解,而到医院经CT、核磁等检查后确诊为“神经性头痛”经中西医用药未见明显疗效。每天头痛发作时需大剂量口服止痛片后睡醒,头痛才缓解。到06年11月病情有加重之势,患者苦不堪言,已在家休息。06年11月9日患者经人介绍而到我院治疗。当时:患者自觉头痛如裂,一天发作3~4次,用止痛片不能缓解,疼痛重,维持时间长而乏力睡觉后头痛才缓解。当时BP:130/80 mm Hg,以左后头部为主,纳可,头痛发作时无呕吐,恶心,二便调。舌质暗,苔薄,脉弦细。
4.2 治疗方法 辨证:血虚肝旺,瘀血阻络。治法:养血平肝,活血化瘀通络。处方:复花10 g﹑生赭石10 g﹑生石膏30 g﹑生石决30 g﹑珍珠母30 g﹑生地15 g﹑川芎10 g﹑当归10 g﹑白芍30 g﹑首乌藤30 g﹑菊花10 g﹑白蒺藜10 g﹑桃红10 g﹑红花10 g﹑全虫5 g、蜈蚣2条。二诊:上药7付后患者自觉头痛缓解,用止痛片能缓解头痛,一天发作1~2次。效不更方,上药续服7付。三诊:上药服4~5剂时头痛完全缓解,已能正常工作,治疗结束。四诊:07年1月27日患者带朋友来就诊,精神状态佳,叛若两人,自述自上次治疗后头痛若失。历时5年的顽固性头痛经10多剂药而彻底治愈。
5 讨论
头痛乃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凡邪气上逆,均可产生头痛。头痛大致可分为外感,内伤。跌打损伤亦属血瘀范畴。经云:方从法出。清楚认识头痛病因病机才能准确辩证,合理用药。<素问。脉要经微论篇>曰:“头者,精明之府”。故五脏精华之血以润之,六腑清阳之气以养之,经络之血以濡之。三阳经脉循头面,故头为诸阳之会,厥阴肝脉与督脉络于巅顶,则阴阳相会,络脉相滋自无症状可查,如循无端,则体健人寿。此时若六淫,七情,跌打损伤等原因致使头部脉络失和,清阳受阻,气血逆乱,而出现头痛。故作者认为养肝血乃治疗慢性顽固性头痛的根本治疗方法。养血平肝汤[1]加减以复花、生赭石降上冲之气;四物汤补肝血,滋阴柔肝;木瓜、香附、甘草疏肝解郁,调和肝胃;生石膏清热凉血,清肝明目;再辨证应用对症药如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菊花平肝熄风,全虫、蜈蚣通络止痛,配合桃红、红花活血化瘀而肝血复,经脉通而一扫多年痼疾。
[1]赵伯智,陈勇,关益民,等.关幼波肝病杂病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