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80例
2010-08-15罗守章
罗守章
自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本院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19~71岁,平均43岁,结石直径0.7~2.0 cm,平均1.1 cm;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中段22例,下段44例;单侧74例,双侧6例(其中2例双侧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体外震波碎石史者1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和CT检查。
1.2 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下,取截石位。采用德国Wolf 8.0~9.8F输尿管硬镜和瑞士EMS气压弹道碎石机。输尿管镜直视下向输尿管口插入4F输尿管导管,在输尿管导管引导下将输尿管镜插入输尿管,缓缓推镜至结石部位,用1 mm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探针,将结石击碎至直径0.2 cm以下。32例合并息肉,在碎石过程中用活检钳或输尿管镜专用电极清除妨碍碎石的息肉。碎石后放置5~7F双J管,4~8周拔除。复查B型超声(B超)、腹部平片(KUB),如仍有>5 mm结石残留时带管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2 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一期碎石术,一次性结石粉碎率为97.5%(78/80),2例因结石下段炎性息肉堵塞严重,置镜无法看清腔道,改行开放手术。一次性结石取净率为87.5%(70/80),8例残留碎石于1月内自行排出。平均单侧手术时间约3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本组患者除少数几例输尿管开口及输尿管壁黏膜擦伤外,未发生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血尿,术后1~2 d好转,无需特殊处理。12例患者术后发热经抗炎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3 讨论
腔道泌尿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腔镜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手术方式,目前95% ~98%输尿管结石患者无需开放手术治疗[1]。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是90年代始用于临床的腔内碎石新技术,其原理是在输尿管镜直视下将压缩的空气驱动碎石器手柄内的子弹体脉冲式撞击结石[2],从而将结石击碎,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单、碎石效力较强、并发症少等特点。如何提高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成功率保持视野清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仔细轻柔的操作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采用输尿管导管为引导进镜,可引流灌注液,输尿管内的出血、浑浊的尿液及脓液也会随之流出,使视野更清晰。另外,使用输尿管导管与斑马导丝相比更为经济。德国Wolf8.0-9.8F输尿管硬镜可加配专用电极,用于术中切除息肉及电凝止血,利于显露结石并保持视野清晰,效果好。
碎石术后输尿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黏膜剥脱,有时结石碎片堆积在一起或形成“石街”,造成梗阻而影响肾功能,继发感染,所以术后应常规留置双“J”管[3]。本组患者术后腰痛发热者仅12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1例发生脓肾。双“J”管可起到引流、支撑作用,小结石还可沿双“J”管下滑,有助于结石排出。对于术后需再行ESWL治疗的患者,更有必要留置双“J”管。对于输尿管相对狭窄的患者,有时会出现“咬镜”现象,即镜身被输尿管箍紧、阻力很大,此时应缓慢退镜,并采用反复进镜的办法,使输尿管逐渐被扩张,若一味强行进镜可能会导致输尿管撕脱或断裂。术后发热,可能和术中灌注压力过高、手术时间长、肾盂返流、泌尿系感染等有关,术中、术后可适量应用激素、抗生素即可预防。输尿管镜术后输尿管黏膜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以及碎石过程中造成的黏摸损伤,均可引起术后血尿,常于2~3 d内自然缓解,一般无须应用止血剂。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6.
[2]曲星珂,侯树坤,朱积川,等.经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方法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19-121.
[3]郝丽娜.输尿管镜医源性损伤的防治.中国内镜杂志,2002,8(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