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2010-08-15唐世颖
唐世颖,喻 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湖南长沙 410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唐世颖,喻 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湖南长沙 410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西医对它的疗效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中医药运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治疗上却有很好的效果,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本文就其对FD的诊断标准、中医的分型、诊断的疗效指标以及FD目前的治疗现状作一简短的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分型;中医药研究
*通讯作者:喻斌,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消化不良一词在临床上极为常用,它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存在,也可以与其他疾病一同发生,是消化道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症状。这里要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目前定义上不很明确,但根据临床症状显示,凡患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反胃等消化功能障碍,经胃镜、钡餐造影、肝胆胰B超和各项生化指标检验均无特殊异常,未见器质性病变,临床诊断为FD[1]。目前,西医在治疗上尚无很好的效果,但是中医药在临床上却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1 FD的临床诊断研究现状
1.1 中医诊断标准
FD在中医中尚且没有具体的诊断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此病归属于“痞证”、“嘈杂”、“纳呆”、“胃脘痛”等范畴。脾胃病专家李乾构等[2]认为FD临床表现上以腹部痞满为主症时,应属于中医“痞满”范畴,出现以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为主症时,命名“胃脘痛”为宜,当临床表现以烧心反酸为主症时,则应归属于“嘈杂”范畴。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执笔制定了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诊治规范(草案)[3],对FD的中医名称进行了规范,指出: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命名为“胃脘痛”等。
1.2 西医诊断标准
FD目前在国际上采用罗马标准,从1990年提出的罗马Ⅰ标准到1999年提出的罗马Ⅱ标准[4],直到1999年后提出的罗马Ⅲ标准[5],根据Ⅲ标准,FD的诊断标准为疼痛部位必须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与进食无关,并且FD在诊断前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并且最近3个月内症状活动明显。在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又将其分为溃疡性消化不良、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1.3 FD的病因机制研究
中医古代文献把与消化不良的相似症状定义为痞满证,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寒气侵犯、表邪内陷、情志不和等因素;而现代医家徐敏等[6]则认为FD的发病多与饮食、精神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认为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病情的原因。
现代医学对F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已提出的观点包括:①运动功能障碍学说,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的运动指数、收缩频率和波幅均下降,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减少,十二指肠推进性蠕动下降。②胃肠道应激反应强化学说,表现为精神或躯体作用于中枢,并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胃肠动力,而消化不良的患者常将不适症状与应激反应联系。③内脏超敏学说,指胃肠黏膜和平滑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测压计气囊的扩张、十二指肠泌酸等感觉阈值降低。④社会心理因素,FD的发病与神经机制更为密切,FD患者胃黏膜的生长抑素和P物质浓度亦高于正常人,提示迷走神经功能障碍时FD的病理生理基础。⑤胃酸分泌过高,FD患者常有溃疡样或反流样症状,而这些症状通常认为与胃酸分泌有关。⑥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后导致胃泌素及酸分泌的增加,以及Hp本身对胃黏膜屏障的损害,增加了损害的敏感性等因素,可导致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⑦胃肠激素、NO与性激素,胃肠激素对消化道运动有显著的影响。胃动素、胃泌素等能引起胃电节律的增快,并诱发峰电位的产生,从而增强胃窦的收缩,促进胃的排空;而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抑胃肽等则对胃肠有抑制作用[7]。⑧其他因素,包括饮食因素、微量元素、年龄影响、肠胃反应等。
2 FD的中医证型研究
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证候分型,且各地治疗的情况不同,因此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但就现在临床研究及治疗情况来看,大抵可将其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三种情况[8]。其表现为:①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得食则减,喜温喜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细弱。②胃阴不足型,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9]。③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便干,易怒,舌红苔薄白,脉弦数。以这三种情况为主证还可兼挟湿阻、郁热、淤血、食滞等兼证,其具体表现为:①湿阻,胃脘痞满,泛恶欲呕,痰涎庸盛,舌胖苔腻,脉滑。②郁热,胃脘痞闷不通,反酸,烧心,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③淤血,胃脘痛如针刺,舌质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④食滞,脘腹胀满不舒,嗳气恶食,呕吐酸腐,得食则甚,吐后得舒,大便秽臭并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苔厚腻,脉滑实。因此,临床在治疗主证的同时对兼证也一一治疗。
3 中医药治疗FD的疗效指标
中医治疗FD的疗效指标目前是结合国际上的症状评分(四分法[10]),认为主要是主观性指标,但是由于主观性较强,临床难以把握,易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疗效指标来控制其偏倚性。由于FD目前没有一种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在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阳性药物做对照并不能说明中药治疗FD的效果,因此,可以采用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进行临床研究。此外,中医药治疗FD是一项缓慢的过程,在治疗的时间中,还应把握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选择国际上制定出来的有关焦虑的量表来一起用于疗效评价。中医药治疗FD也要注意它的中期、长期疗效评价。由于FD既是功能性疾病,又是一种心身疾病,发作易反复,因此中长期的疗效指标更有其意义。
4 结语
目前FD的治疗尚无特异的手段,但是中医药在治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的过程中,西医根据有无胃肠动力、感觉及心理障碍等情况,中医则运用辨证分型,根据患者所表现主来的症状及体质、情志等因素,两者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中医在治疗FD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临床研究方法,制定出有效的剂型,发挥出中医药在治疗FD的重大作用。
[1]Tack J,Talley NJ,Camilleri M,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In Rome: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Drossman DA,eds,2006:419-486.
[2]李乾构,周斌,任蜀兵,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115-116.
[3]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2(6):381-383.
[4]Talley NJ,Stanghellini V,Heading RC,et al.Fune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In RomeⅡ: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Drossman DA(editor),2000:299.
[5]Douglas A,Drossman R.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l390.
[6]徐敏,卜平,时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222例证候病机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46-247.
[7]陈建,李君曼.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碍与血浆胃肠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1999,34(2):23.
[8]颜洪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方法[J].四川中医,2007,25(11):22-23.
[9]陈贞,许文君,张声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11):841-843.
[10]Holtmann G,Adam B,Haag S,et al.Efficacy of artichoke leaf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functional dyspepsia:a six-week 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mul-ticentre trial[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3,18(11-12):1099-1105.
R25
A
1674-4721(2010)09(a)-014-02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