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2010-08-15田从魁崔承彬李长伟
田从魁,崔承彬,李长伟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田从魁,崔承彬**,李长伟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真菌细胞壁作为小分子进出细胞的第一道屏障有其特殊性。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细胞壁部分或完全丧失生理功能来调控其通透性并结合现有的生物技术进行真菌菌株选育是1种新的菌株选育思路。本文主要综述调控真菌细胞壁的方法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讨论其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微生物;真菌;细胞壁;菌株选育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来源丰富、结构新颖等特点,是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野生菌株往往因产能低或其次级代谢产物中无相应目标产物而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或新药筛选的需要。因此,菌株选育作为整个微生物药物研发的基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菌株选育的方法主要有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通常由菌种变异、突变株筛选、表达突变株特性3个环节组成。长期以来,真菌菌株选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真菌细胞壁结构的特殊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真菌细胞壁已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与重视[1-3]。迄今,国内外已开展了许多以真菌细胞壁为对象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真菌细胞壁是细胞的外部屏障,如对其进行调控使之部分或完全丧失生理功能,小分子物质的渗透障碍将被部分或完全解除,从而达到影响外界物质进入细胞,同时也会增加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传统的菌株选育技术应用于真菌往往由于细胞壁的存在而降低了其选育效果。真菌的原生质体即通过酶水解剥离其细胞壁后的原生质膜包裹的原生质,迄今已有许多在原生质体基础上进行诱变育种[4-5]的研究报道,其诱变效率明显改善。本课题组正在开展通过调控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来活性化转化无活性真菌野生菌株的研究[6-7],从目前已取得的研究进展结果看,细胞壁通透性的成功调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鉴于细胞壁与真菌菌株选育的关联,本文提出真菌细胞壁通透性调控与现有育种技术结合的新育种思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 真菌细胞壁的组成
真菌的细胞壁组成与原核微生物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具有与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例如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发挥抑菌作用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真菌就不能发挥抑菌作用。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质、类脂等,类群不同,细胞壁多糖类型也不同。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甲壳质)、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等[8]。丝状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主要以几丁质和葡聚糖为主,但卵菌纲、子囊菌的部分种却以纤维素为主,而酵母菌中则以葡聚糖和甘露聚糖为主要成分[9]。真菌细胞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对细胞起保护作用。真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盐,因而在细胞内产生很大的渗透压,细胞壁起着保护细胞膜不受渗透压破坏的作用。同时因细胞壁具有网格结构而产生分子筛作用[10]。
2 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调控
微生物菌株选育主要依据突变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生色素等方面的外观变化,挑取与出发菌以及突变株之间外观特征差异大的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并经发酵筛选获取优于出发菌的突变株。之所以能产生优良突变株其根源在于其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然而,能改变遗传特性的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微生物自身结构特征的制约。如真菌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就防止了许多外部因素对真菌细胞的作用,从而直接影响育种效果。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真菌细胞结构的深入研究,影响真菌细胞壁通透性的许多因素相继被发现,调控真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技术方法也显露出在育种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2.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对真菌细胞壁的调控主要靠机械方法或生物学效应使细胞壁出现一定程度损伤或破裂。
2.1.1 机械研磨 机械研磨法通常采用人工研磨的方式,将细胞悬浮液与玻璃小珠、石英砂或氧化铝等研磨剂一起搅拌,使细胞获得破碎。在提取真菌染色体DNA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破坏真菌细胞壁,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破坏真菌细胞壁的方法,如液氮、干冰、玻璃珠等机械研磨方法[11-12]。当采用机械研磨法时,研磨时间和强度等对细胞壁的损伤或破裂程度是需要重点考察的因素。
2.1.2 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热、机械作用和空化效应等生物学效应。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能引起媒质分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的振动,使分子间的平衡距离发生改变,当平衡距离增幅超过极限距离时,液体结构的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该作用可能导致空泡周围细胞的细胞壁和质膜被击穿或发生可逆的质膜透性改变[13]。此外,低强度超声波不仅可使细胞周围形成微流,还可使细胞产生胞内环流,从而提高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在细胞存活的前提下,超声波对细胞通透性的提高是可逆的。因此,当利用超声波改变细胞通透性时,需考察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以保证细胞通透性足以维持目的分子有效进入细胞。
2.1.3 微波 微波电磁场的场力影响细胞膜附近的离子分布,使细胞壁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细胞的功能。电磁场的场力还可使细胞分子产生强迫振动,从而引起膜结构破坏[14],进而影响和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微波的热效应可导致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微波能,产生大量的热量,使胞内温度迅速上升,细胞质膨胀以及液态水汽化产生的压力将细胞膜和细胞壁冲破,形成微小的孔洞,进一步加热,导致细胞内部和细胞壁水分减少,细胞收缩,表面出现裂缝。孔洞或裂纹的存在使胞内外物质易于进出细胞。进行微波处理时,主要通过改变微波强度和微波辐照时间来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
2.1.4 其他物理方法 激光束[15]、离子束[16]等也能影响真菌细胞的细胞壁,使细胞壁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2.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主要利用各种化学物质,通过对细胞壁相关各种酶的特异性作用或通过一些机理尚不明确的作用来影响细胞壁结构,从而对真菌细胞壁进行调控。
2.2.1 作于细胞壁的药物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葡聚糖合成酶或几丁质合成酶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进而导致细胞膜结构破损。细胞壁膜是药物到达胞内作用靶位的必经之路,药物能够改变膜的流动性,破坏膜上蛋白质发挥正常功能所需条件,通过与膜外层蛋白非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而引起的变化产生药效[17-18]。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通过破坏细胞壁完整性,改变通透性,提高细胞对外界物质的敏感程度。
2.2.2 有机溶剂 迄今,对有机溶剂影响细胞通透性机理的研究尚处探索阶段。有机溶剂能改变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其自身对真菌细胞的影响也是需要考察的因素。有机溶剂如甲苯、苯、氯仿、二甲苯及高级醇等能分解细胞壁中的类脂,使胞壁膜溶胀[19]。DM -SO是1种万能溶剂,有良好的穿透性能,能够增加细胞壁膜的通透性。Pottz等[20]实验证明,用0.5%~5%的DM SO前处理链霉素和异烟肼可使结核菌对两种药物的耐受剂量由2 000μg降至2μg。Kamiya[21]等发现,5%的DM SO能恢复或者增强抗生素抗性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某些菌无效的抗生素在DM -SO存在时也显示出对这些菌的抑制作用,比如青霉素对大肠杆菌无效,但当在培养基中加入DM SO时,显示出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
2.2.3 其他化学物质 罗曼等[22]发现,柠檬醛能破坏黄曲霉菌丝体以及孢子的细胞壁和质膜的结构,并改变其通透性,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抑制生长。战广琴等[23]证明香茅醛能破坏黑曲霉的细胞壁、质膜,改变质膜选择通透性。常颂平等[24]证实了冰片可以作用于细胞壁,使其通透性增强,药物进入细胞内,破坏线粒体,使细胞氧化磷酸化和细胞能量偶联系统遭受破坏,能量产生减低,导致细胞浆内出现电子空白区。
2.3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对真菌细胞壁进行调控的简便方法主要是借助细胞壁溶解酶,即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在真菌中,溶解酵母细胞壁的溶解酶主要为β-葡聚糖酶,而溶解霉菌细胞壁的溶解酶主要为几丁质酶[25]。作为工具酶,几丁质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降解和重组,但在大多数产几丁质酶的真菌中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成型过程。β-葡聚糖酶主要用于分解酵母细胞的细胞壁,还可以对几丁质酶降解真菌细胞壁起到显著的协同作用[26]。用真菌细胞壁溶解酶调控细胞壁,主要靠酶催化细胞壁多糖水解,从而溶解细胞壁。该方法操作简便,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特定的酶即可,但采用复合酶或几种酶的混合液,往往比单独使用一种酶的破壁效果好[27]。如酵母多使用Zymolyase、蜗牛酶等,丝状真菌多用几丁质酶、纤维素酶、D riselase、Lysing Enzyme等。使用酶法去除真菌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利用酶法部分去除或抑制细胞壁生物功能来调控通透性,从而改善育种效果的研究并未见深入开展。
3 真菌菌株选育现状
丝状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次级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与后来从丝状真菌Tolypocladium inf latum中获得的选择性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Cyclosporin)的成功开发,成为了人类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真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许多有用的化合物或者重要先导化合物来源于真菌代谢产物,如烟曲霉素(Fumagillin)、梭链孢酸(Fusidic Acid)、干蠕孢菌素(Siccanin)、宛氏霉素(Variotin)、黄霉素(Xanthocillin)、洛伐它汀(Mevinolin)等。此外,如雷帕霉素(Rapamycin)、阿卡波糖(Acarbose)、他克莫司FK-506(Tacrolim us FK-506)等起初从放线菌发现,但后来从真菌产物中也分离得到[28]。而如何获得有用产物产生菌资源,对于微生物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菌株的优化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目前,真菌菌株选育主要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诱变剂诱导DNA突变,并经活性筛选获取目标菌株。虽然,目前应用的诱变方法缺乏特异性靶位,正向突变率低,工作量大,但是,因其使用范围广,无需菌株遗传背景知识,以及具有可成功性等优点,仍然为菌株选育有效可行的方法[29]。
随着相关学科的交融与发展,基因重组技术、遗传工程等技术也成功用于真菌菌株的选育。Cantwell等[30]将cefEh(编码青霉素N扩环酶)和CepDh(编码青霉素N差向异构酶)成功导入青霉素产生菌中,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头孢菌素的前体deacetoxycephalosporin C,从而构建了1个新的头孢菌素生合成途径。Craw fo rd等[31]利用DNA重组技术,改变产黄青霉的代谢途径,发酵生产了半合成抗生素中间体7-ADCA。Berg[32]等完成了Penicillium chrysogenum的基因组测序并分析确定了许多影响青霉素产量的基因。基因重组技术为菌株改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在国内也开展了许多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真菌菌株的相关研究。王富强等[33]成功构建了产黄青霉转基因载体p PIPKA,并建立了优化工业菌株的高效转化体系,转化率高达18个转化子/μg DNA。李兵等[34]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克隆至质粒载体pM K4中,构建了表达载体pM K4-LV,并用于转化青霉素产生菌产黄青霉的原生质体,获得了转化子,经发酵vgb的表达使青霉素产量提高了9.68%。但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的菌株选育往往局限于对遗传背景研究比较透彻的菌株且对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实际应用受到制约。
4 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前景
破坏细胞壁的屏障作用,可直接引起细菌突变,进而影响和改变其代谢功能。迄今,细胞壁缺陷对原核微生物的影响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细胞壁缺陷变异是细菌变异的一种特殊类型,细胞壁缺陷不但导致细菌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常常导致代谢、致病性、遗传等多种特性发生改变。已有研究[35]证实,细胞壁缺陷造成淋病奈瑟菌的形态等生物学特性改变以及cppB基因丢失。陈燕萍[36]等通过研究细胞壁缺陷对伤寒沙门菌代谢特性的影响发现,细胞壁缺陷细菌可致其形态和多种生理特性发生改变,而且细胞壁缺失的程度不同,可导致细胞壁缺陷细菌表现出不同的代谢特性。部分丧失细胞壁的缺陷细菌通常可保留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多种代谢活性,而完全缺失细胞壁的细胞壁缺陷细菌则完全丧失常规细菌学方法可检测的亲代细菌所具备的各种代谢活性。然而,真菌细胞壁缺损或缺失与其代谢相关性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可否通过造成细胞壁的人为缺损获得次级代谢发生变化的真菌突变株,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真菌细胞壁相关研究已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而真菌细胞壁相关药物靶点的发现已极大地推动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发展。然而,与真菌细胞壁有关的育种技术研究迄今仍然停留在针对原生质体的水平上,如原生质体融合、对原生质的传统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等。胡杰等[4]对米曲霉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氯化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到8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的突变株,其中最高产酶活力达出发菌株的1.62倍。于长青等[5]采用紫外线诱变原生质体的方法,获得的高产菌株YZ-124所产花生四烯酸的产量比出发菌提高了5.76倍,且遗传性能稳定。朱林东[37]等利用始旋链霉菌原生质体,经UV诱变结合自产普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高产突变株,其普那霉素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01.3%。
由于真菌细胞壁的特殊结构,许多传统诱变策略或前沿生物技术在用于真菌选育时均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调控真菌细胞壁,使之部分或完全丧失生理功能,同时与现有的生物技术进行组合应用,有可能解决目前真菌育种中的很多难点问题。如核糖体工程抗生素抗性筛选育种技术已作为成熟的方法在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类群得到广泛应用[38-39],但对真菌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组曾尝试用常规的核糖体工程技术对无活性真菌野生株进行选育改造,但由于真菌细胞壁的屏障作用使抗生素无法到达作用部位,因而未获成功。后经实验摸索,通过将真菌细胞壁通透性调控与核糖体工程技术以及人工诱变技术结合进行育种,获得了成功。
通过调控细胞壁功能选育真菌目的菌株,属新的菌株选育思路。本课题组在有关真菌药源活性菌株资源开发相关研究中,通过调控细胞壁功能,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从无活性海洋真菌G59已成功转化获得了一系列抗性突变株,并经抗肿瘤抗真菌活性筛选,获取了相当数量的高活性突变株,而且还分离阐明了部分突变株新产活性产物[40-43]。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已初步显示出细胞壁通透性调控技术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5 讨论与展望
真菌的遗传背景比原核生物类细菌、放线菌等复杂得多,对其本身的揭示受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限制。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基因克隆等还不能广泛用于真菌育种工作。目前,大多真菌选育工作仍然主要靠经典方法进行诱变,但诱变效率较低、适用方法有限。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与本课题组研究工作,介绍了将细胞壁通透性调控与已有育种技术组合的真菌育种新思路和方法,所述方法操作简便、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在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就可完成所需全部实验,因此易于实际应用。这对改善真菌育种诱变效率或部分克服经典方法在真菌育种领域遇到的难点将有可能有所裨益。当然,对调控真菌细胞壁通透性而言,许多影响因素仍然十分复杂,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采取哪种作用因子对所选原始菌的细胞壁进行调控比较适宜,调控程度如何控制等。这些影响因素有待通过系统研究来探索揭示。
微生物育种迄今主要集中在提高产能相关研究中,获取新产物特别是活性新产物产生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但在药源微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如何将大量闲置的无活性菌株转化为活性突变株,并从中寻找发现药源活性新产物,从而有效拓展药源活性菌株新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正是获取活性新产物产生菌相关育种研究工作的意义之所在,而本文所述真菌细胞壁通透性调控育种新策略将有可能在真菌药源活性菌株资源开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
[1] Jeniel Nett,Leslie Lincoln,Karen Marchillo,et al.Putative Role ofβ-1,3 glucans in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 resistance[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7,51(2):510-520.
[2] A rroyo J,Bermejo C,García R,et al.Genomics in the detection of damage inmicrobial systems:cellwall stressin yeast[J].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09,15(1):44-46.
[3] Damveld R A,Franken A,A rentshorst M,et al.A novel screening method for cell wall mutants in Aspergillus niger identifies UDP-galactopyranosemutase as an important protein in fungal cell wall biosynthesis[J].Genetics,2008,178(2):873-881.
[4] 胡杰,潘力,罗立新,等.米曲霉孢子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选育[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5):116-119.
[5] 于长青,李丽娜.深黄被孢霉高产花生四烯酸菌株的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育种[J].微生物学报,2009,27(1):65-66.
[6] 田从魁,崔承彬,韩小贤.特殊生态环境真菌的分离培养及抗肿瘤活性筛选[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35(6):401-405.
[7] Cui CB,CaiB,Han X X,et al.Practical app roach for altering ribosomal function of microbes by ribosome engineering to discover bioactive metabolites[C].41th IUPAC World Chem istry Congress,Turin,Italy:Programme and Abstracts,2007:13.
[8] Adams D J.Fungal cell wall chitinnases and glucanases[J].Microbiol,2004,150:2029-2035.
[9] 吴绍熙,郭宁如.真菌的分子生物学[J].中国真菌学杂,2007,2(4):231-242.
[10] 王世强.细胞壁[J].生物学教学,1999,25(7):1-2.
[11] Lecellier G,Silar P.Rapid methods for nucleic acids extraction from Petri dish-grow n mycelia[J].Curr Genet,1994,25:122-123.
[12] Haugland R A,Heckman J L,Wymer L J.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fo r the extraction of DNA from fungal conidia by quantitative competitive PCR analysis[J].J M icrobiol Methods,1999,37:165-176.
[13] 丁志山,沃兴德.超声波法转化酵母原生质体[J].生物技术,1996,6(4):41-43.
[14] 李巧玲,李琳,郭祀远,等.微波生物效应对细胞的影响[J].生命科学,2000,12(5):231-233.
[15] 冯光文,成浩,徐辉,等.激光诱变技术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2007,44(5):56-61.
[16] 尧俊英,李景原,苏明杰,等.离子束轰击对植物细胞壁结构的损伤效应[M].//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福建:武夷山,2005.
[17] 方建茹,谢小梅,章洪华.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6):364-366.
[18] 胡宏岗,赵庆杰,张俊,等.抗真菌药物作用靶位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2):65-71.
[19] 王庆利,何丹,郑晓冬,等.有机溶剂对细胞的毒害及细胞的耐受性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4):81-85.
[20] Pottz G E,Rampey J H,Benjamin F.The Effect of dimethyl sulfoxide(DMSO)on antibiotic sensitivity of a group of medically important microorganisms:Preliminary report[J].Ann N Y Acad Sci,1967,141(1):261-272.
[21] Kamiya S,Wakao T,Nishioka K.Confirmation of chronic toxicity of DMSO[J].Nippon Ganka Kiyo,1967,18(3):387-389.
[22] 罗曼,邹国林,蒋立科.柠檬醛抑制黄曲霉生长相关机理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47(6):745-751.
[23] 朱奇,陈彦.溶菌酶及其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8,33(10):9-10.
[24] 常颂平,李玉春.冰片对真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306-308.
[25] 林翠花,肖素荣,孟庆国.溶菌酶结构特点及其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5,5(2):108-110.
[26] 战广琴,黄有凯,李耀亭.香茅醛对黑曲霉有关形态及结构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220-223.
[27] 张国锦,薛林贵,张宝芹.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5:74-76.
[28] 刘吉开.高等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M].//于德泉,吴毓林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4-298.
[29] 胡海峰,张琴,朱宝泉.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菌株的优化[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23(3):124-128.
[30] Cantwell C,Beckmann R,Whiteman P,et al.Isolation of deacetoxycephalosporin C from fermentation broths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ransformants:construction of a new fungal biosynthetic pathway[J].Proc Biol Sci,1992,248:283-289.
[31] Crawford L,Stepan A M,Mcada PC,et al.Production of cephalosporin intermediates by feeding adipic acid to recombinant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trainsexpressing ring expansion activity[J].Biotechnol,1995,13(1):58-62.
[32] Van den Berg M A,Albang R,Albermann K,et al.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of the filamentous fungus Penicillium chrysogenum[J].Nature Biotechnology,2008,26(10):1161-1168.
[33] 王富强,任志红,徐平,等.产黄青霉转化载体p PIPKA的构建及青霉素工业生成菌株的转化研究[J].菌物学报,2004,23(1):66-72.
[34] 李兵,李术娜,周艳芬,等.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产黄青霉中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7):400-402.
[35] 魏荣旋,王和.细胞壁缺陷对淋病奈瑟茵cppB基因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22(5):492.
[36] 陈燕萍,王长奇,李勤,等.细胞壁缺陷对伤寒沙门菌代谢特性影响[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5):741-742.
[37] 朱林东,金志华.普那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0):591-594.
[38] Kozo Ochi.From microbial differentiation to ribosome[J].Engineering Biosic Biotechnol Biochem,2007,71(6):1373-1386
[39] Ochi K,Okamoto S,Tozawa Y,et al.Ribosome engineering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 p roduction[C].Advan Appl Microbiol,2004,56:155-184.
[40] 柴云晶,崔承彬,田从魁,等.无活性海洋真菌G59的抗肿瘤活性突变株筛选[C].青岛:第十届中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172-177.
[41] 田从魁,崔承彬,李长伟.海洋真菌无活性野生株G59的活性突变株筛选[C].青岛:第十届中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189-193.
[42] 卜秀嫣,崔承彬,田从魁,等.用超声诱变结合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技术活性化转化海洋来源无活性真菌G59的研究[C].青岛:第十届中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198-202.
[43] 吴长景,崔承彬,田从魁,等.无活性真菌野生株G59的抗肿瘤活性突变株筛选与新产活性产物研究[C].青岛:第十届中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210-216.
Regulation of the Permeability of Cell Wall for the Fungal Strain Breeding
TIAN Cong-Kui,CU ICheng-Bin,L IChang-Wei
(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Academy of M 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China)
Fungal cellwall is a specialo rganelle as the first barrier w hich the smallmolecules go in or out the cell.Thispaper introduces a new idea and app roaches for fungal strain breeding by regulating the permeability of fungal cell w all coup led with classical and conventionalmethods fo r m icroo rganism breeding.
microorganism;fungi;cell wall;strain breeding
Q93-3
A
1672-5174(2010)05-038-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3631&3057227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AA 09Z41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103-019,2009ZX09301-002);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项目(DYXM-115-02-2-09)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重大专项(2008)资助
;2009-12-07;
2009-12-29作者简介:田从魁(1981-),男,博士生。
**通讯作者:E-mail:cuicb@sohu.com,cuicb@126.com
责任编辑 徐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