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乱灵魂的多重奏——莱辛笔下分崩离析的现代文明
2010-08-15方向真
方向真
(郑州铁路局文联,郑州 450052)
瑞典时间 2007年 10月 11日,再有 11天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88岁生日的时候,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耄耋老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授奖词里如此评价她的创作:“莱辛将个人生活史与 20世纪 50年代伦敦乃至整个世界的思潮变迁相融合,全景展现一代文学大师的心路历程。她以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女性经验,以怀疑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感、透视心性的想象力,审视分崩离析的现代文明。”多丽丝·莱辛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里讲:
我们有一个非常珍贵的殿堂——文学的殿堂,去回望埃及、希腊、罗马,它们都在这儿,这是文学的富有。假如这个珍宝不存在,我们将会多么地贫穷和空虚。
我们从古老的讲故事人那里得到了一系列的故事、传说……讲故事的人溯源来到森林里的一片燃着火的空地,那些古老的巫师在唱和跳,我们故事的源头就始于火和巫术,并且它至今是世界精神的支撑。
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梦想的创造者——这个神奇的创造者——我们的涅槃凤凰。当我们最具创造力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巅峰状态。
莱辛这个把讲故事的人视为“梦想的创造者——神奇的创造者”的女性,自 20世纪 50年代出道,笔耕不辍近六十个春秋,且至今还在继续写作。即使不考虑她其他的小说、自传、诗歌、戏剧等多达五十多种的作品,仅一部《金色笔记》,就足以使她当之无愧地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本文选取莱辛最能反映女性存在的两部作品——长篇小说《金色笔记》和传记《影中漫步》,来透视女性关于爱情、年华、自我的困惑和迷乱,以及时代在一个女性作家心灵的投射。
一、《金色笔记》:失重的自由女性
难以想象,从女性心灵的视角出发的《金色笔记》,将 20世纪 50年代及其前后的国际风云、政治格局、种族纷争、阶级矛盾、知识分子的信仰、现代男女关系、子女问题、女性的诸多体验等等集中于笔端。一部小说能具备如此宏阔而又探察幽微的多重内容,可以称得上是史诗性的巨作了。
光怪陆离、分崩离析的 20世纪 50年代,欧美青年充满了由怀疑、困惑而激发的批判、否定、继而寻求精神出路的政治情怀。一个失重痛苦的灵魂,更深切的痛苦恐怕就是信仰的痛苦和爱的痛苦了。《金色笔记》里,离了婚的女主人公安娜带着年幼的女儿在伦敦谋生,她曾经成功的小说《战争边缘》的版税使她不用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发愁,她的痛苦和不安主要来自精神的危机。那个多变的时代里,安娜这颗不安的灵魂不停地思考和寻觅,渴望找到安顿自己的理想所在。写作之余,她尝试加入党组织、做公益、谈情说爱,在混沌的世界里奔波、哭泣、沉思、绝望,濒临崩溃的边缘……
作品里的安娜就是莱辛的化身。如何安置安娜这颗混乱、多变时代里失重的灵魂?莱辛为她的《金色笔记》设计了全新的三重内容,以此结构小说庞杂的内容。
“自由女性”:小说主人公女作家安娜与她的好友摩莉的故事;安娜的“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蓝色笔记 ”、“黄色笔记”:分别记录安娜的作家生活、政治生活、爱情生活和精神生活;金色笔记:与邂逅的美国男作家分手前的一席对话,启示另一种生活的开端。
严格地讲,这部小说应该看作六重结构内容的交织——“自由女性”为一重结构内容,黑、红、黄、蓝四色笔记各为一重结构内容,“金色笔记”为一重结构内容。也可以说,《金色笔记》是由一个中心故事和五本笔记构成。
假如把这部作品看做一部宏大的叙事交响,其结构则是这样的:“自由女性”与黑、红、蓝、黄四色笔记依次排列,又反复演进,像一部完美的交响作品的四个乐章 (这一组合四次演进);之后,“金色笔记”一章出现:安娜与她邂逅的美国作家关于人的境况和创作的对话——预示未来的乐章;最后,孤立的一章“自由女性 V”出现:主题再现,给人广阔的回想空间。
无法想象,除了这个精心设计的结构,还有哪一种形式的结构能更完美地将那个混乱多变时代中一个失重痛苦的灵魂多层面地、有序地展现出来。
作家安娜和演员摩莉,都是离异后带着孩子独立生活的女人。自由女性的 I、II、III、 IV、V五章,就以安娜和摩莉的现实生活为主线来讲述她们的故事。“自由女性”每一章开头都用一句楷体的文字概括这一章的内容,如:
自由女性 I:一九五七年夏天,安娜和她的朋友摩莉重逢……。自由女性 II:两次拜访,几次电话和一场悲剧。自由女性V:摩莉结婚了,而安娜又有一段风流韵事。
五章的“自由女性”,大部分是以安娜与摩莉的电话或者对话来展示现实日常生活里的她们 (包括安娜与摩莉的儿子汤姆、原来的丈夫理查的对话),诸如安娜的爱情烦恼、摩莉的家庭纠葛 (包括摩莉原夫理查与其现在的妻子马莉恩的分离)、汤姆因怀疑生活而自虐的悲剧、她们信仰的危机、她们重构生活的努力等。如果把“自由女性”的几章集中起来阅读,会发现这是一个连续的故事:安娜和她的女友摩莉的日常生活及其由现实诸事带来的精神困扰。而前四章“自由女性”下面依次出现的安娜的黑色笔记、红色笔记、蓝色笔记、黄色笔记和最后一章“自由女性 V”之前的“金色笔记”,则是安娜的生活及其精神的多向度展开。如果我们走进这部书的每一重结构,就会惊异它们内容的丰富,就会惊异它们的思想魅力和艺术表现的魅力。
两个女人单独呆在伦敦的一套住宅里……第一章“自由女性”开篇的首句,是这部小说临近结尾时安娜邂逅的男人美国作家索尔·格林为她就要创作的小说写的开篇一句。好像一个仪式,安娜与索尔分手时,彼此为对方就要动笔的小说写下了开篇的第一句。《金色笔记》的开头预示着女主人公安娜从写作障碍里走出来进行的一次自我重构,也隐喻了那个一度迷乱、痛苦的安娜的远去。
如同一条主线,“自由女性”的故事引出了几条副线:即安娜的几本在继续写着的黑、红、黄、蓝色笔记的内容。它们是回忆与思考的见证,它们展现了安娜的多重生活和安娜丰富的人生体验,因而也更深刻,更具有启示力。
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几本笔记的内容:
“黑色笔记”记录作家安娜与左翼分子在非洲的经历,她遭遇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诸种冲突,她的创作境况,及她对自己创作的反省。
“蓝色笔记”是安娜从 1949年到 1956年的部分日记,安娜记录那个年代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国际战争和争端,原子弹冲击波,冷战局面,欧美大事记,社会新闻;记录自己的梦境,向心理医生求助,爱与性的历程和心理活动等。蓝色日记展现了安娜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面临崩溃的轨迹,这看似自由却混乱惶惑的生活更具私人性和心灵性,使人从中窥到一个真实的、失重的、分裂的灵魂。
“红色笔记”是安娜对自己的政治生活的回忆和叙写。由于对人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追寻,安娜一度热情地加入左翼政党并置身于其社会活动之中。但是后来她发现,她的期望与现实隔着一方幻觉的地带。
“黄色笔记”本身就是一部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小说。爱拉是安娜的长篇《第三者的影子》里的女主人公。同“自由女性”里的安娜一样,爱拉是个作家,离异后带着孩子独立生活。爱拉经历着与安娜相像的状况及困惑。我们可以将爱拉的故事看做安娜自我的副本,是安娜为自己设置的一个镜像。爱拉经历的生活和痛苦的思索构成安娜自我的一部分。小说套小说,莱辛与她的女主人公安娜以及安娜虚构的爱拉共同完成了一个现代女性作家的人生历练。这个连环套设置得天衣无缝,既分担了庞杂的社会内容,又在安娜与爱拉的类似经历及各自微妙的差异中极尽人物丰富的内心感受,增大了作者及其人物经历和内心体验的容量。
《金色笔记》精心的布局,让我想起了老巴赫的音乐和贝多芬的音乐,犹如一座恢宏的宫殿——一个包罗了丰富内容的有序而严整的庞大结构。就作品的内在秩序和手法的严谨而言,莱辛可算得上是传统大师级水平。然而,从作品表现的现代生活的混乱、无序及其主人公失重、迷乱的灵魂来看,《金色笔记》又显然蕴含着现代主义的精神元素。小说繁复的结构为莱辛心里那个世界孕育的东西找到了几条合理的出口。
让我们进入安娜与个人情感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政治探寻的时光里。
“我决定加入共产党,这是在我的怀疑成为一种持续的个人的困扰时发生的。”安娜希望在这个党描述的前景的祈盼和努力中,在这个党的同志们身上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可是,在政党里没有多久安娜就被另一种复杂情绪攫住:“我的态度一直在怕它恨它和拼命地依赖它之间徘徊”。当初安娜为了摆脱怀疑情绪的困扰而参加了共产党,可是组织生活又使她陷入了更深的怀疑和痛苦。于此同时,安娜对自己的小说《战争边缘》进行反省:“《战争边缘》有一种可怕而虚伪的怀旧情绪,一种对放肆、自由、混乱、无序的渴望。这种情绪也正是战争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创作的感伤倾向,观念的激进,政治的狂热等在逐渐成熟的安娜看来,只是那个时代人们热衷追随的潮流,如同盲目追随时尚。此时,孤独的安娜感觉自己“在一片茫茫的白沙的地平线上跋涉”,视野和情感一片虚无。那可怕的,黑暗的,漩涡式的混乱正包围着她,侵入她的肌体。安娜的灵魂不断被这恐怖的混乱侵袭,无处可逃。在一次次的犹豫、尴尬和痛苦之后,安娜终于从迷幻的乌托邦里走出来。安娜对政党的热衷参与,继而茫然、怀疑、思考、否定,退党,安娜从追随到幻灭的过程与她的爱和性的经历体验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化为整合灵魂的动力,使她完成了一个由依赖于外界力量到回到发掘自己内在力量的过程,这也是安娜人格逐渐丰满和独立的历程。
对爱情的期待和寻觅也始终纠缠着安娜,这是令安娜这类自由女性困惑和感伤的情结。她们表面做出不那么在乎的样子,可是内心总有着挥之不去的隐隐的伤感——为情人的游戏态度,为情人随意的移情别恋。一种不安全感时时笼罩着安娜和她的女主人公爱拉。爱拉被她相恋多年的情人保罗抛弃之后,别的男人很难再进入她的视野。安娜似乎比她故事里的爱拉洒脱,她心无负担地消受自己的青春和自由,可是每一次与异性的相遇和分离,都使她感到淡淡的无奈和失落。她已经不再期待,她平静地接纳,平静地分离,好像经历生活的必然流程。一个深谙人性,洞察现代男女的作家安娜,不可能再去大喜大悲地沉浮于人生之海。
自由也是要有代价的。安娜和她的女友摩莉为她们所追寻的自由付出了比平常女人更多的艰辛:直面人生的孤独、痛苦、甚至绝望。然而,一如攀援而上,虽然人生没有凌绝顶的胜利和欢欣,总有新的高度在前方。只有艰难地登临,才能亲历绝顶的风光。
小说最后的一章,两个女人又在摩莉的厨房见面。摩莉说她要与一个进步商人结婚。安娜准备到一个婚姻福利中心做指导,并且打算加入工党,每个月为少年犯上课。两位自由女性看起来仍然是日常状态的她们。但安娜她们已经从自由女性的处境获得了诸多领悟,安娜说服自己让灵魂和肉体接受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不再奢望、沉沦、畏惧。也许,更为开放、包容是成熟的现代女性应有的姿态。
莱辛在她的自传《影中漫步》里讲到,那个年代人们期望找到一个救世与自救的金色真理,其实这只能是虚妄的幻想。《金色笔记》里安娜一次次尝试和一场又一场的自我交战之后,看不到激烈鏖战的胜利,却留下痛苦的诗意和无奈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澄明之境。现代人谁还相信那大团圆的结局和廉价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金色笔记》反映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境况和真实的心路历程。但是,如果因此就为《金色笔记》贴上现代主义的标签也太苍白了。
莱辛 75岁时,又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又来了,爱情》。作品里 65岁的女编剧兼导演萨拉这个成熟女性再度的痛苦体验——理智与情欲激烈交战的痛楚,令我们看到《金色笔记》里那个自由女人安娜并没有能让自己一劳永逸地自由起来。萨拉痛苦的内心体验说明女人的自由只是一个追寻的过程——终生追寻的过程,它伴随着痛苦、幻灭和自我超越的艰难。
自由女性安娜经典的心路历程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探索者从中发现历史的变幻与复杂的现实交织碰撞的精神反射及种种复杂的心理诉求。今天,任何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目光仍然不可能游离于社会、政治诸多现实问题之外,不可能不关注人的精神和自身的情感。正是在这里,《金色笔记》彰显出它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二、《影中漫步》:以女性经验审视这个世界
在高高的轮船甲板上,我抱起我的小儿子:“看,那就是伦敦。”
莱辛的自传《影中漫步》就从 30岁的她第二次离异后,带着小儿子离开非洲独闯伦敦开始。
多丽丝·莱辛原名多丽丝·泰勒,1919年 10月 22日出生在波斯(现称伊朗)。少年的莱辛就读于津巴布韦的索尔兹伯里一家女修道院学校,十四岁时因眼疾主动离开学校,回到了她父亲的农场。她回忆:“我自己阅读,当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时就穷追到底。”她读狄更斯、史蒂文森、吉卜林等作家的作品,从父亲家乡伦敦寄来的书滋养了她的心灵。沉静的莱辛又是一个自由不羁的少女,她一天到晚想的就是逃离母亲的统治,逃离这个家。她热衷于各种派对,各种波西米亚式的集体调情联欢。18岁时,莱辛回到了索尔兹伯里,做保姆、秘书和接线员。她喝酒,参加舞会,成了“白种殖民者社会”中的一员。一年后,即 1939年她嫁给了一名年轻的公务员,随后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场婚姻维持了四年。离异后的莱辛参加了一群共产主义者组成的“左派读书俱乐部”,遇到了一个德国的共产党流亡者戈特弗利·莱辛,他们 1945年结婚,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多丽丝·莱辛是取她此任丈夫的姓。1949年,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的莱辛带着两岁半的儿子彼得来到英格兰。莱辛说:“我没有婚姻的天赋。”此后的莱辛再没有结婚。她把自己丰沛的精力、想象、以及对爱情的领悟投入到她的作品里。她的作品使她赢得了不断的尊崇和爱戴。
《影中漫步》记述的是莱辛 1949年从非洲来到伦敦至1962年出版重要作品《金色笔记》这段时间的经历,莱辛将她这一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生活与奋斗经历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水乳交融地呈现出来。
刚刚三十岁怀着梦想充满活力的莱辛,带着她的小儿子来到伦敦,随身还带着一部书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衰败、政局变幻莫测、人心不稳的年代,莱辛的人生经历如同想象般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这本《影中漫步》的传奇不在于令读者陌生惊叹的情节和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而在于女作家富有特性的感受和思考:写作生涯中关注国际风云,参与政党活动,与不同的左翼人士及作家的交往,作家本人的情爱体验,与母亲、儿子间的亲情等。莱辛的智慧、幽默在她沉潜其中的写作生涯里无处不在,她以她的幽默、智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将她所经历的五六十年代镀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那是经历一个特殊历史时代的心灵之光、智慧之光放射出的人性之光。我想起了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当一颗灵魂沉潜到历史的深处、城市的深处时,任何日常的生活都会焕发出艺术的、神奇的光彩。这便是讲述的魅力。
丹柏路、肯新顿 教堂街、沃维克路、朗翰街,四个街道的名称把厚重的《影中漫步》分成四个部分,莱辛的讲述沿着她伦敦生活的踪迹展开。单一的讲述线索却串起纷繁庞杂的内容。
带着小儿子回到英国定居的次年,莱辛出版了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这部白人女性与黑人雇工爱情悲剧的小说在社会上赢得了较大反响。但那时的莱辛仍然彷徨无系:
我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转折点,就好像被投入了一个大熔炉,等待着被重新塑造……
我想写一部小说供后人阅读,帮助他们了解人们曾经如何看待自己,然后看待那些曾经的共产主义者和对黄金时代心驰神往者。我必须提醒一下,我们曾经相信这种黄金时代就在前面。我们怎么会如此愚蠢地相信任何事情?至少,这些精神错乱应当载入历史。
我需要一个框架和形式来表达那些极端化的隔离及其后来的崩溃,这些是我的阅历和当前的经历。意识形态不仅具有严格的政治性质,而且也关系到妇女看待自己的方式。
《影中漫步》里莱辛交代了她继《青草在歌唱》之后写作《金色笔记》的背景和初衷。《金色笔记》里的安娜,正是《影中漫步》里青年时代的莱辛——那个迷茫、困顿的化身。《金色笔记》出版已经六十多年了,安娜的思考和体验依然鲜活地游历在当今时代前沿的知识女性的精神世界里。
《影中漫步》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混乱、迷失的时期里信仰、爱、行动……一切都惶惑无序,记录了莱辛自己深刻的思索和敏锐的发现。
对于恐惧和背叛的认识能颠覆人的整个价值观,使一个人对整个过去——过去的理想、奋斗、追求等产生质疑。认识真相,就意味着付出巨大的痛苦代价。这不是所有人能够和愿意承受的。怀疑过去的信仰,无疑于一场痛苦的分离——与原来的那个自己的分离。《影中漫步》真实记录了苏共二十大召开对欧美左翼人士的打击。“所有这些人都曾受到过那个存在于俄国的美丽、真实的乌托邦的鼓舞,但是他们在《观察家》上读到了赫鲁晓夫的全部讲话,他们气愤,痛苦,不愿相信……他们处于绝望之中,心灵深深受到伤害。”
莱辛联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她的父辈们对政府的失望和孩子们的经历:“对于参与一战的士兵们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不仅伴随着痛苦的醒悟和对政府的失信,而且还伴随着一种对大多数人的无知无觉的理解。”而事实的真相是:“战争内阁把最残忍的民族感情美化了——为国家而死无上光荣——并压制了战场上的恐怖真相。”
莱辛的那些参加一战的父辈们——包括莱辛的父亲——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对亲历的战争充满了苦涩的记忆,他们感觉遭受了背叛。而四五十年代的政党继续向人们灌输的观念——“不过是早在一战以前就植根于欧洲人心目中的对宗教式苦难的热爱的延伸”。
自己父亲、母亲在一战中受到的伤害以及莱辛对个人从追寻到失望的精神历程的反思,她发现了一个她称之为“包裹”的问题:
几十年来,出身于西方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不得不接受某种唯一性的说教,我称之为“包裹”,这个包裹里最大的内容,即唯物主义哲学:上帝已死,科学是世界之王……写完《金色笔记》的时候,我找到了走出“包裹”的方式。但这并不是说我写完最后一股句子,然后欢呼:“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我发现当我与一些同志和前同志,甚至一些半路相遇的政治朋友在一起时,在“包裹”的作用下,他们显得颇为自满,但不是骄傲自负。相信持续进步和唯物主义的自动升梯,成为人类美好愿望和关注的明证;将上帝扔出窗外,独自面对冷世界,这是勇敢的表现。信仰革命,特别是私下里想象着拒绝刑讯,在集中营生存,这意味着你是有勇气的。
这个“包裹”已经趋于衰弱、虚伪,它首先是一股主观拼凑的结果,包括来自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点滴,来自克伦威尔时代或工业革命的碎片,马克思或列宁信仰的文章。
“包裹”——莱辛发现了一种线性的、主宰人们认识的偏狭观念!她用“包裹”这个词儿来形容,真是精妙传神!“包裹”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它的本质却一样:偏狭的、自满自负的、线性的、非辩证的、矫情的、非客观的……凡是背上了“包裹”,人就进入了一种可怕的认识误区而迷途难返。狭隘的民族主义狂热、信仰的夸张式执着迷恋、自我中心的英雄主义情结、曲解经典和别人的认识、将自己的错误观念越俎代庖地强加别人的诸种表现,都是“包裹”的不同表现形态。
“包裹”使我们从观念的角度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而从另一角度,莱辛又直指人的道德弱点:个人崇拜,对权力的追逐:
苏共二十大的反馈被全世界的共产党描述为“个人崇拜”。“个人崇拜”这个词就像我们必须批判的横幅上的标语那样被选择的,在我看来,党发生问题只是我们思想上堕落的一个标志。因为,它暗示了破坏党内民主的原因是过度的个人主义。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最坏的不是一个领导人成了独裁者,而是数以百计千计的党员们,在苏联里或者在苏联外,丢弃了个人的良知和道德,让那个人成为了一个独裁者。
……不,是权力,权力是麻药,是诱惑。拥有内部消息,听到权力的风声,知道真相。属于某个精英的需要肯定是一切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贵族,盖世太保。秘密社团——这些都一样。
避开对人的良知的反思,避开对人的权利欲望的深入挖掘、批判,人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个人崇拜”就有可能重演。莱辛从超越自身、超越时代的高度看到人的认识误区和存在误区,她的洞察力实在是不同凡响。
莱辛以她的写作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和收获——“艺术真正的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莱辛几十年不辍的创作,成就了她的非凡的高度——天才的洞察高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痛苦和迷茫。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失望及对新的社会理想、秩序的渴望,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心仪共产主义理论并且参与共产左翼运动。莱辛亲历了这一思潮,也一度加入了共产党。作为一个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社会对自身反思的写作者,她由参与到怀疑,继而批判,经历了一个知识分子探寻自由与精神出路的的思想过程。
莱辛的幽默为这部自传增添了特殊的魅力。发现人生的悖论是一种幽默,平静的、智慧的表达也是一种幽默。《影中漫步》众多的人事——国际间的,左翼间的,男女间的,处处呈现着悖论:人们所追随和崇拜的又反过来嘲弄他们;高呼要改变世界的激进者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精确定义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上;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像最新夹克衫一样穿上,乐意让周围人大吃一惊,却对共产主义的历史一无所知;设置规则者却是规则的践踏者;渴望爱情的又被爱情伤害;号称争取女性权利的又反过来张扬另一种性别暴力;人们寻求安全和庇护,却“如此多的人进了精神病院或者监狱”……不仅那个时代及人们的命运都有显而易见的戏剧性幽默,莱辛的讲述——尴尬中的自嘲,恐惧里的温柔,冲突中的转向,于平实自然叙述中显出的幽默,使她笔下的一切似乎不经意中带上了传奇的神秘。而朴素的幽默又使这部书避免了自传通常难以避免的自我包装和明显的修饰。
莱辛讲述她那个时期的交往、经历的访谈对象 (政界、文化界的人士),她接触到的人和她朋友们的故事,她与他们的友谊、爱情、以及一切她喜欢不喜欢的人事,她敏锐的洞察力使我们洞烛幽微地体察到那个年代的风貌、气息和可感可触的变迁。比如:
我在朗翰街住了四年,那里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生动而美好的记忆……这不仅仅是由于在我搬去朗翰街时已经赚到了很多的钱,生活不再纳闷艰难,令我忧心的事情也少了,情感上也自由了,而且也因为社会总体氛围已经摆脱了战争的紧张和压抑,变得非常轻松。抑郁的英国似乎处于另外一个时代,似乎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够回想起来……当你谈论着轰炸点,破裂面,还有那些灰秃秃没有涂漆的大楼时,最年轻的一代人根本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或者一提到“实用装”,糟糕透了的食物。难以
咽下的咖啡,以及人们在晚上十点钟就上床睡觉等
事情时,年轻人会感到不可思议……
战后英国乃至欧美人的精神惶惑以及十几年间这些国家经济奇迹般的恢复重建,在莱辛的笔下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莱辛的这本自传,让亲历那个年代的人们更深刻地重温和认识了那段历史,让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后人们进入那段历史,去感受它,理解它,并且进一步理解《金色笔记》的真实性——历史的真实、人物命运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
我想起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的话:“艺术是什么?实际就是回到常情,回到深刻的常情。”莱辛用日常语言讲述日常的生活故事,她的这两部作品直接地、真实地、全方位地呈现出一代女性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呈现出那个时代失重、迷乱的灵魂。一代一代的读者从自身的阅历和感悟出发,都能从她这几部作品里找到真切的回应,从认识和领悟她那个年代的人们来深一步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时代的过去和未来。
多丽丝·莱辛这个历史的回望者,这个迷乱灵魂的观察者、亲历者,让我联想到她的获奖感言里讲到的森林空地的火、巫术,还有那火中的凤凰。她唤起人们心里那个深藏着的讲述者,并且触动了那个火——内心的想象之火——它引导我们去看,去想,去认识,去塑造这个世界中的我们自己。
[1]多丽丝 ·莱辛.金色笔记 [M].陈才宇,刘新民,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
[2]多丽丝 ·莱辛.又来了 ,爱情 [M].瞿世镜 ,杨晴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
[3]多丽丝·莱辛.影中漫步 [M].朱风余,等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
[4]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 [M].一蕾,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
[5]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 [M].邱益鸿,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