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
2010-08-15秦万章
秦万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 200032)
(接上期)
2.3美容性皮肤病的研究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美容和美容性皮肤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目前日益增多的科研机构对此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实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和治疗范围。从其中医美容范围和内容来说,浩如烟海,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曾作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该系统涉猎了自春秋战国时期到1993年底的古今医籍350余种,期刊38种,针对治疗美容的38个损美性病证和保健美容的21个美容项目,收集了中医美容方剂9 600余首,食谱800余张,针灸推拿处方1 100余张,其它美容方法500余条,1 200余味药物和食物的相关文献4 800余段,300余个穴位和14条经脉的相关文献1 100余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文献1 000余段,总计18 000余条信息。此系统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的有关古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美容信息,对推动和发掘中医学美容研究发挥极好的作用。究其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研究现状和范围来说,他在中药美容研究、针灸美容研究、按摩美容研究、气功美容研究都取得较好进展,限于篇幅,现就中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作些叙述。
2.3.1白癜风的研究 白癜风是一种自身免疫有关的皮肤色素脱色症,是由皮肤和毛囊的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系统的功能减退或丧失而引起。中医称之为“白癜”、“白驳风”,是我国研究重点美容性皮肤病。临床对白癜风的治疗,中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学者分别从内服和外用两种给药途径对162首和186首文献报道治疗白癜风有效的中药方剂治疗规律进行了总结。如在内服方剂方面,其治则包括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活血祛风、祛风除湿、温补脾肾、清热利湿、滋阴补肾、温经通络、养血润燥、祛风润燥、解表散风、补益气血、活血理气等,但其中半数以上是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法;大部分以多治法组方,其中以4种治法组合的方剂最多,集中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补益肝肾。用药规律则表现为:①药物的功效特点:主要涉及补益、理血、解表、清热、熄风等。其中补益药中以补血补气类占比例最高;理血药中主要为活血类药;解表药中包括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类,以前者所占比例最高。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类在方中出现频率最高,清虚热药出现频次最低。②药物的归经特点:共涉及肝、肺、肾、脾、心、胃等12经络,其中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③药物的气味分类特点:在四气分类方面以温平为主,热为最少;在五味分类方面以甘、辛为主,而咸、酸为少。
根据白癜风可能的发病机理,中药治疗白癜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筛选:一是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如黄芪、党参、山茱萸、白术、茯苓等;二是能够激活酪氨酶活性的药物,如旱莲草、无花果、牡丹皮、刺蒺藜、蛇床子、补骨酯、白术、紫草、地黄、骨碎补、女贞子、干草、细辛、驱虫斑鸠菊等;三是能促进黑素细胞形成的药物,如透骨草、旱莲草、茜草、益母草等;四是增强光敏感的药物,如补骨酯、白芷、独活、无花果叶、马齿苋、决明子、姜黄、虎杖、茜草根、沙参、麦冬等;五是富含微量元素的药物,如自然铜、浮萍、珍珠母、牡蛎、银杏叶等;六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当归、桃仁、丹参、红花、川芎、赤芍、牡丹皮等。
其中对其作用机理研究较多的药物包括:①补骨脂:补骨脂含有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属于呋喃香豆素类物质。研究表明此类物质能提高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抑制表皮中巯基,增加酪氨酸酶活性,刺激黑素细胞,使其恢复功能而再生色素。②白芷:白芷总香豆素是中药杭白芷提取的,含有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及氧化前胡素等线型呋喃香豆素类成分。③驱虫斑鸠菊: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药材,有增强酪氨酸酶活性作用。在治疗白癜风的单味中药及有效单体方面,如补骨脂提取物、白芷总香豆素等,用以治疗白癜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另外,对作用机制尚不明晓的中药,如乌梅、菟丝子、斑蝥等,也对白癜风有一定疗效。
2.3.2黄褐斑的研究 黄褐斑属于中医“肝斑”、“黧黑斑”等范畴,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也是难治性美容性皮肤病之一。当前中医治疗黄褐斑临床上有不同的辨证分型,以补肾、疏肝、养血活血为主要原则,故有疏肝养血法、养血活血法、调补肝肾法等主要治法和相应的分型。从总体研究的情况来看,辨证分型和分型论治的实验研究不多,而复方和单方的辨病论治实验研究是琳琅满目。主要集中如下几个领域:①抑制黑素细胞以及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②提高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清除多余氧自由基的研究;③调节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④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研究;⑤调节机体激素水平的研究;⑥对抗紫外线作用的研究等。现就抑制黑素细胞以及酪氨酸酶活性研究方面简略举些实例作些介绍。黑素代谢障碍是黄褐斑产生的主要病机。黑素在黑素细胞内由酪氨酸经酪氨酸酶氧化而合成,酪氨酸酶是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决定着黑素的合成及合成量的多少,同时也是黑素细胞分化成熟的特征性标志之一。因此,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可以减少黑素的形成。研究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黑素合成显著下降、酪氨酸酶活性减弱,从而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提供了实验依据。在通过计算机排序选定5个应用频次较高的治疗黄褐斑的复方中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逍遥丸、桃红四物汤、金匮肾气丸),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水提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养颜青娥丸由青娥丸加沙苑子及制首乌2味药组方而成,常用于治疗肾虚型黄褐斑。在研究养颜青娥丸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细胞增殖、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对细胞内酪氨酸酶的影响的实验中,结果表明养颜青娥丸可能是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和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测定6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白芷、白附子、当归、云苓、蒺藜、银杏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35.14% 、55.86% 、30.63% 、21.62% 、54.46% 、39.29%,白附子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强。又常用复方中的茯苓、山药、山茱萸能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单体18-甘草酸双氨盐、芦荟素、肉桂酸、苦参碱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形成有抑制作用。在对中医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方剂69首进行计算机拆方排序,选出高频次出现中药82味,观察这些中药乙醇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和无细胞系统多巴色素自动氧化生成黑素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1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在3个不同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其中白术、白僵蚕、藁本、白芨、白附子、沙苑子、六月雪、柿叶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与单体化合物熊果苷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的皮肤脱色机制及评估其临床应用,发现白术、茯苓等体外可显著抑制蘑菇酪氨酸酶活性。
2.3.3痤疮的研究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部、胸背部毛囊皮脂腺旺盛部位,中医称“肺风粉刺”、“粉疵”,其朴素的认识和治法有深刻的内涵。近几十年来,在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的基础上,对本病的认识又有很大的发展,首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除了古人提出的肺风、血热、肺热之外,认为本病与血瘀、湿热、痰结、胃肠实热、热毒蕴结有关,并据此拟定了新的治则。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有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有从临床实际来验证古方疗效,也有通过外治、针剌、按摩、倒膜等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更进一步则有运用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病机及治疗的药物进行研究。比较集中的有如下几个领域:①中医方药的抑菌研究;②中医方药调节内分泌代谢的研究;③中医方药对皮脂腺分泌的影响研究;④中医方药对角化影响的研究;⑤中医方药杀灭毛囊虫作用的研究;⑥中医方药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⑦中医方药对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等。现就抑菌研究相关成果作些介绍:在选用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对痤疮丙酸杆菌高度敏感的中药有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山豆根、大黄、黄连和茵陈;中度敏感的中药有黄芩、龙胆草、大青叶、金银花、地榆、百部、秦皮、椒目、当归、川芎、重楼、紫花地丁。其中15种属于清热药,3种属于活血药。可见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中药,其作用符合中医学对痤疮清热活血的治疗原则。用22种具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实验,结果显示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敏;对大黄、丹参、黄芩等的主要成分大黄素、小檗碱、丹参酮、黄芩甙等中度敏感。在采用姜黄挥发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痤疮丙酸杆菌对姜黄挥发油中等敏感,强于公认的抗厌氧菌感染药物甲硝唑。在对蛇丹方及其11味构成生药进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试验时。结果显示抑菌作用最强的是制大黄;其次为丹参、黄芩、蒲公英及蛇丹方;连翘、生山楂、夏枯草、白蒺藜、白花蛇舌草、益母草抑菌效力较弱。又对15种生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制痤疮致病菌活性进行敏感性测试。采用最大浓度抑菌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其抑菌效果,结果发现丁香生药挥发油对痤疮致病菌痤疮短棒菌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厚朴、艾叶油、金银花、蒲公英等有中等程度的抑菌作用。在复方研究中,清肺愈痤丸(黄芩、枇杷叶、丹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能非常显著地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复方蛇草汤进行体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试验时,结果显示痤疮棒状杆菌对100%复方蛇草汤煎液高度敏感,对75%、50%煎液中度敏感。研究还发现痤疮颗粒(紫草、苦参、凌霄花、赤芍、连翘等)对5种47株临床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丙酸痤疮杆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力,同时对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亦有一定抑制作用。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整体治疗是需要的,中西医结合,内外结合,不但要有普遍性,而且要因人而异。
3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的展望
从以上一些研究历史和现状来看,皮肤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令人鼓舞。我们处于新世纪的重要时刻,回顾既往,了解国内水平,掌握国际情况,找出差距,提出奋斗目标,希望在皮肤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纵观未来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下是值得我们畅想、期盼和思考的一些问题。
3.1中西医结合认识的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广大皮肤科医务人员对中西医结合认识的不断提高,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不断深入和提高,从中医领域来说,中医现代化是什么?实际就是中西医结合。我在中华医学会曾经讲过一段话:“什么是中华牌?什么是中华医学?我说应该是中医学,创立中国有特色的医学,要提高、要创新、要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发扬和研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说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研究队伍会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增多。
3.2中西医结合研究水平的提高
3.2.1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方法水平的提高 可以这样认为,熟练掌握中西医结合两套基本理论是指导中西医结合开展皮肤病研究的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从微观辨证到辨证微观化是中西医结合的飞跃和必然发展之路。这些都是我们探讨皮肤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正确思路与方法。从发展来看,中西医结合研究皮肤病,其探讨范围相当广泛,浩如烟海的中医学典籍的许多独特经验已经发掘和有待进一步发掘。更重要的是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3.2.2中西医结合研究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西医结合要提高研究水平,必须全面掌握近代的科学技术,如近代生物学技术包括免疫学及基因工程等重要手段的迅速进展,并逐渐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皮肤科同样是如此,显然皮肤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银屑病及美容性皮肤病等与其密切相关,若能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应用先进的免疫技术如基因芯片、蛋白质图谱和微量分析鉴定技术以及蛋白质数据库、信息网络集成系统等来研究其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原理,掌握其新的契机,这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3.3理论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和其他中西医结合医学一样,他是一个新型医学,他的灵魂也在于创新。
3.3.1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人才的阵容不断壮大 没有人才就没有成果,随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那就是国家重视,国情需要,综合国力,管理决策的加强,随之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的队伍会不断壮大。回顾我国皮肤科几项重大成果,如活血化瘀研究、雷公藤研究等,无不是中西医结合大协作的结晶,我主张“大兵团作战”,大协作才会出大成果,随着皮肤科领域各种研究中心、各种疾病协作组的建立,学术团体的加强,如从皮肤科学会团体来说,在全国即将要成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三个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扭成一股绳,力量会不断壮大,未来会有更多成果。
3.3.2中西医结合理论不断创新 随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的发展,将会有而且也必须有新的理论来充实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学术的内涵,并有效的来指导临床实践。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最为现实而实际,通过研究许多疾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将不断达成一定共识,如药疹有热毒、血热、阴虚之分,银屑病有血热、血燥、血虚、血瘀之别,痤疮有肺风、肺热、湿热、血瘀、痰凝之说,脱发有心脾气虚、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郁血瘀之见解。又对自身免疫病雏议较多,总结起来有两大学说:一是血瘀发病学说,二是肾虚发病学说。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可以把诸多自身免疫病分成两大类型:一是肾阴虚血瘀型,其代表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二是肾阳虚血瘀型,其代表性疾病有系统性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以上疾病均相应有他们的治疗大法和具体方药,从理念和思路来说属于宏观调控范畴。血热、血虚、血瘀是什么?凉血、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又是什么?肾阴虚、肾阳虚是什么?不能单独用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来解释,补肾阴、壮肾阳作用道理如何?这些方药为什么会发挥很好的治疗效果,都需要阐明他们的本质。要阐明自然少不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所谓“实践出真知”“真知”是什么?归根到底要拿出成绩,拿出成果,成绩和成果是什么?疗效的肯定,本质的阐明,概括起来就是科学性、先进性和新颖性,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社会实用价值。前面提及“要创造世界一流成果”,“要作原创性研究”。我说雷公藤的研究正符合这一要求,是我国医药学特色和创造。雷公藤的疗效立竿见影,作用机理多样,其毒性可以驾驭,具有很大发掘潜力。从雷公藤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已从原有雷公藤粗制剂研究开拓逐步走向和重视单一化合物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为我国原创性一类新药而奋斗。
3.4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 可以大胆而豪放的肯定,通过皮肤科几代人的广泛而深入努力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水平会出现更好的局面,我预知不久的未来几件现实的事可以达到:①有几本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和几本专著陆续会和大家见面;②《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内容会不断丰富和提高,影响亦会不断增大,国内其他的几本皮肤科杂志刊载的中西医结合内容的比例和质量亦会不断增加和提高;③有更多的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发现会在国内、国际的讲坛上和国际一流的皮肤科杂志上发表;④会出几个或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科著名的大师或理论家。
从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医学事业在发展,中国的皮肤科中西医结合事业也在发展,我们由不同层次早期一方一药、对号入座的结合;到在辨证论治的广泛应用,探讨对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规律;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结合,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规律的深入研究;以至进行运用现代科学先进手段,深入探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实质;同时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再度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原理,这是一个艰难和深入的过程,相信今后会有更大的突破,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