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重化工业有悖于省情——关于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0-08-15曲昭仲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曲昭仲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杭州310023)

自“十一五”计划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为使浙江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探索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是,究竟怎样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在编制“十二五”计划时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浙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未来创新创业的需要,政府、学界、企业、基层等各方面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

1 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

回顾浙江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浙江省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培育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且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得到广泛尊重,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从发展阶段看,浙江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产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发展成为全方位开放的、以工业为主体、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即便如此,当前的发展状态无论是总量GDP还是人均GDP水平,无论是社会消费结构还是经济结构,都表明浙江省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在这次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中,浙江省的“草根经济”经受了考验,“草根经济”的优点是韧性较强,不会轻易屈服于困难,危机之后能够迅速恢复等。其整个的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是附加价值较低,工艺技术水平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多年来,一直在强调要使企业做大做强但真正做大做强,又能够走向世界的企业并不是很多,有些看似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初就不堪一击而破产倒闭;还有一些企业由于政府及时救助而得以维持,正在慢慢恢复其活力。所以,借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时期的有利条件,加快浙江省经济转型,实施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

2 重化工业化与霍夫曼定理

自2008年以来,在省内众多媒体与各类研讨会中,有许多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分析、建议、观点和政策取向,笔者注意到有建议在浙江省发展和建设产业关联度高和附加值高的大钢铁、大石化、大船舶、大装备的重化工产业的论点[1];也有采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双管齐下的方式鼓励产业间升级途径的观点[2]。笔者认为,要不要发展重化工产业和是否实施重化工业化是两个不同问题,确实要分别看待和分析。关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是否实行重化工业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最近的一次是在2004—2005年的“吴厉之争”。即分别以吴敬琏、厉以宁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问题展开了激励争论。吴敬琏等人认为,依靠资源和资本的高投入发展重化工业,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只能加快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环境,破坏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3]。厉以宁等人则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不然所有的钢铁、石油都依靠进口是无法想象的[4]。厉以宁及其支持者,通常是以德国学者W·G·霍夫曼(W.G.Hoffmann)提出的“四阶段论”的霍夫曼定理为理论支撑。为了认清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对霍夫曼定理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对其适用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慎思考,并积极探索新的历史阶段重化工业发展的正确路径。

霍夫曼定理依据所谓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系数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但相对消费资料工业,仍显不足,霍夫曼系数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旗鼓相当,霍夫曼系数约为1;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其规模大于消费品生产规模,霍夫曼系数小于1,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实际上,霍夫曼定理的经济背景、理论前提、基本内容、适用范围及其客观条件等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现状相去甚远,其普遍适用性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撼动。不顾客观现实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片面地将霍夫曼定理的资本品工业部门引申为重化工业而大加倡导,这样可能会遭遇客观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排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害。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强,科学技术因素的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整个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惊人的影响,资源与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强的约束。人类正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资源与环境因素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时的影响系数已经越来越大,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尽管霍夫曼理论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工业化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正是由于霍夫曼定理历史视角的局限性,使这一理论的普适性目前已大为降低,它对后起的新兴工业国、新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已经大打折扣。所以,用霍夫曼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关于现代经济学家钱纳里的重化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后期的优先地位的论点,吴敬琏在其文章中是这样阐述的:钱纳里只是在讨论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时作出这一判断的;至于说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钱纳里在其著作里说得十分明确,在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工业化中后期,增长最快、占国民收入份额最大和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都是服务业而不是工业,更不是重工业[5]。

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吸取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对传统工业化道路作出的一个重大改进,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着重阐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涵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大量涌现,效率提高成为增长的主要源泉;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降低了各个产业部门的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以及带来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3]。总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资源型的发展道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是靠效率提高,而不是单纯靠资本的增加。可以认为中共中央两届会议报告都确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否定了发展重化工业化的路子。

正如前文所言,笔者认为中央确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吴厉之争”划上了句号,否定了发展“重化工业化”的增长模式。但并不是在中国不要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在适当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优势原则和充分利用、提高效率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建设重化工业。在有些资源条件比较优越的省份完全可以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产业,而且能够围绕其产业和产品形成产业链、产业带、产品聚集地,例如河北省曹妃甸重化工业园区。但是有的地区是不适宜发展重化工业的,浙江省就是属于不适宜发展重化工业的省份之一。

众所周知,浙江省是资源小省,更是能源贫乏的地区之一,这是其发展的“劣势”,但就是这个劣势使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放下包袱,没有任何羁绊和牵挂,以锲而不舍的“草根”精神,经过30年的奋斗创造了经济大省的奇迹,这个成绩的取得固然与全省人民的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分不开,同时也与前辈决策者的正确经济决策紧密相关[6]。显然,在当前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把高资源消耗和高资本投入的重化工业当作支柱产业,希望通过其发展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只能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导致生态环境劣质化,进而破坏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这在中国的中部地区某个省份是有先例可鉴的。

综观浙江省现状,2007年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增加值为1 723.34亿元,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增加值为5 847.98亿元,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22.76%和77.23%;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两大类收入各为8 953.39亿元和26 295.06亿元,分别占总额的25.4%和74.6%;而利税总额指标,两大类各实现779.33亿元和 2 226.59亿元,分别占总额的25.92%和74.08%(数据来自《浙江统计年鉴—2008》)。基本上重化工业占工业的各类指标处于1/4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比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如果说浙江还存在有别于其他地区和省份的特殊省情,那么这种省情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源较多但水平不高,自然资源不足且能源紧缺,自有资本资源比较充分但外资不足,生态环境有逐渐脆弱的趋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这种资源禀赋的条件下,浙江省显然应当尽量发展以低耗能、低资源投入的产业,这样又能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和中国人心灵手巧的优势的产业为主要方向。倘不如此,“扬短避长”地实施、发展重化工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愿望与结果相背离,甚至会失去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

4 发展重化工业的消极后果

中国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浙江省更是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如果像近年来内地的一些省份那样,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和重化工业,即使是取得一定的账面盈利,但按照真实成本计算,得到的往往只是国民财富的净损失。这样的增长方式只能造成消耗大量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名声,损失了大头利润的被动局面。片面强调以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还将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

4.1 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果看看中国空气污染分布图,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其中浙江省的酸雨面积密度是比较高的地区之一,这与浙江省加工业密集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密切相关。如果再过度发展重化工业,造成中国东部的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浙江省绿水青山的丢失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每年对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总量的5%~8%。假如由于决策失误,发展重化工业产业而破坏了浙江的绿水青山,破坏了已经处于紧张状态的生态环境,则将无法面对后人。

4.2 将放松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努力

实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方针,必然要实施与之相配套的淡水、能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低价政策,使企业满足于低附加值、低盈利率产品的数量扩张,靠要素成本扭曲来赚取利润;而不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驱动下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长此以往,将对浙江省以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4.3 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由于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虽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多,但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的能力较低。近年来,国内有些地方集中物力和财力,发展大型重化工企业,结果加剧了就业问题。另外,重化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较高,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无人操作的环节越来越多,这些都减少了就业机会,不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统计数字显示,非重化工业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万人。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优先发展重化工业,中国就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从过去的0.45左右下降到0.10左右;与之相适应,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3%上升为目前的4.5%。这应该是一个警示[7]。

4.4 对重化工业的过度投资孕育金融风险

中国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实体,对这个先决条件而言,资本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必须高度珍惜。然而在近年来对城市建设和重化工业的投资热潮中,无论企业还是各级政府机构,都靠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这样的增长是一种“借来的增长”;在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和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极易造成银行坏账大量增加,形成潜在不良资产,可能引起金融系统的系统风险[8]。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整体影响相对较弱,但是,一些国有的重化工企业在金融资产方面遇到麻烦却是不争的事实。

4.5 重化工业还会造成煤、电、油、运输及其他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

重化工业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大都是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的消费大户,自2002年起,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由于巨大的消费需求,使交通运输业始终处于紧张态势。

5 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对于具体的转型升级措施,笔者提出几点建议:浙江省是一个制造业大省,正在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是浙江省至今没有代表先进制造业的飞机工业、航天工业、重型设备工业,只在舟山有一部分万吨型造船业,这与浙江省的发展战略目标不相符;所以,要依托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和制造业优势,把制造大省转变为制造强省和创造大省,必须在具体发展目标上作相应调整和补充:

1)首先,对重化工业中的钢铁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火力发电决不能扩展和上新项目;对已经存在的企业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有目的地发展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努力争取飞机制造业和航天工业在浙江省落户,发挥其现有的制造业优势,建设制造业强省。同时将现在的造船业做强壮大,多在特殊用途船舶的制造上下工夫,争取在未来5~1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3)众所周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浙江有广阔的海岸线,是为数不多的海洋大省之一,在200哩海洋经济区范围内有更加广大的、还没有开发的空间。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水平,围绕海洋发展和开拓新型制造业大有可为。例如,大型和特殊船舶制造,海洋开发与勘探设备制造,远洋渔业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潮汐发电设备制造,海洋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海洋海底通讯设备制造,海水淡化设备研发与制造,海上石油勘探平台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等。

6 结 语

对于浙江经济转型调整升级的时机、战略、途径等问题,省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有好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例如:两大升级,即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三个转变,即发展动力的转变,发展结构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四项战略,即实施创新强省战略,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构筑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等等。总之,要大力发展浙江省生产型服务业,早日实现“创新创业,强省富民”的目标。

[1] 郭占恒.着力做好经济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N].浙江日报,2008-09-05(2).

[2] 盛世豪.浙江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与政策取向[N].浙江日报,2008-09-04(2).

[3] 吴敬琏.我国经济发展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华工商时报,2005-02-17(1).

[4] 厉以宁.中国重化工业之路如何前行[N].商务周刊,2005-03-07(1).

[5] 吴敬琏.质疑重化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之必然[EB/OL].(2005-06-15)[2009-05-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890444.htm.

[6] 卓勇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时机、趋势与战略[N].浙江日报,2008-09-08(2).

[7] 李佐军.正视重化工业阶段的挑战[N].上海证券报,2004-08-24(5).

[8] 林毅夫.谨慎对待“重化工热”[N].商务周刊,2005-0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