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

2010-08-15杨丽坤

政工学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服务

●杨丽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的有效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后,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逐步形成“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思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不仅使文化成为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文化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共同为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加明确地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路径。

一、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属于国家和全民的公益事业,保障的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我党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全新认识。2010年6月召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议,又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走向成熟。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十一五”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25.28%。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均已实现翻一番。为了让农业人口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文化权益,“十一五”期间共投资39.48亿元,用来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09年,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资金已达到3.03亿元,其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使农村老百姓可以十分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务。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用于补助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从2004年起,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逐步实行了免费制度,到2010年9月,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50家,充分显示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流动文化服务、区域文化联动一体化、群星课堂等,努力盘活文化资源,使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不断拓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重要示范性、导向性评选活动的带动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

在“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提出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突出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农村、中西部地区等基层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核心,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均等化水平,争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要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大机遇,按照党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着力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均等化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化、均等化、便利化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尽力向文化建设薄弱的农村和基层倾斜,彻底改变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和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着力解决运行保障的投入,按照免费开放的要求,增加人员和运行经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益和水平。

三是着力解决内容服务的投入,保证文化共享、春雨工程、舞台精品、流动服务等重点工程和重大艺术节庆活动的投入,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

四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设立公共文化从业的准入门槛,改变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努力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

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高文化对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等等。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由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4月,中宣部等9部委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一批亮点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得到银行贷款支持,涉及金额136亿元。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经历了疾风骤雨式的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5%到20%,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中,我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激活了文化市场,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进文化领域,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格局开始形成。文化企业正在成为对外文化贸易的生力军,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论断正是基于2000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对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一个最基本判断,是要占到同期GDP的5%-6%。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占同期GDP比重为2.5%,这就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翻一番。十年来文化产业年均15%至20%的增速,使这一指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正如《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张晓明所言,在今后5到10年时间里,由于经济危机所推动的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文化产业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环境之下将开始一轮新的增长。

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建议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提出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要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其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

二是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城乡服务网点,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方式,加强各类文化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四是挖掘丰厚的民族文化生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民族文化产业项目。

五是开拓国外文化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一个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正在推进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在召唤着我们为文化发展、民族复兴而追求和奋斗。广大军队文化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服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