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科技时代大型活动的美感营造与受众认同

2010-08-15徐文明

科技传播 2010年9期
关键词:全运会开幕式美感

徐文明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高科技时代大型活动的美感营造与受众认同

徐文明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大型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高科技元素。高科技元素的运用为大型活动的组织增添了别样的魅力。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为例,探讨了在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手段如何帮助大型活动进行空间美感营造、人文内涵与美感营造及个性之美营造。同时,本文还认为,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高科技的深度介入,营造美感并且让活动锦上添花,还需考虑到受众的审美接受程度,与文化的认同感。

高科技;大型活动;美感营造;受众;认同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逐渐发展,高科技的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与体育赛事的联姻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及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中大量使用投影技术,营造出的奇幻世界与动人美感,让国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充分领略到高科技给大型活动带来的神奇变化。

长期以来,科技发展与艺术的美感营造始终存在密切联系。如果将“艺术”一词拆分开来,其实它既有“艺”的一面,即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等创造性层面,也有一个“术”的问题。艺术创作的材料、形式、制作方法与制作工艺等,“术”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材质、不同的制作工艺,都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比之文学更为密切,艺术的发展更有赖于技术、材料的进步,艺术不仅仅是文字,它还有影像、屏幕、面料、颜色、音响、灯光、舞台布景、照像,以及陶、瓷、石、木、金、银、铜、钢、塑胶、沙土、羽毛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及其制作的程序和技巧。”[1]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科技作为艺术中“术”的组成部分,它的不断进步,带给当代艺术的变化往往是突破性的。

高科技进步给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也给大型活动的组织与演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给观众带来了新的美感体验。首先,高科技发展给大型活动带来了独特的视听美感。回顾我国以往举办大型活动的历史,由于大型活动社会影响大,所以主办方资金注入、人力物力耗费惊人。我国在以往大型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往往追求场面宏大,所以开幕式彩排动用大量的人员,将其长时间训练后参加大型团体操表演,以“人海战术”的大场面取胜,或者是追求名人效应,通过名人登场表演,以壮声威。这些活动的举办,往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也发挥了中国人口众多、讲究集体主义协同作战的优势,但是时间久了,其单一化、模式化的弊端凸现无遗。例如,团体操表演,由于有大量人员参演,表演空间又大多局限于场地之内,造型手段较为单一,大量的平面化的图案造型,尽管也有一定的和谐与韵律之美,但从视觉审美上看,造型手段单一的弊端还是容易让观者产生审美疲劳。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大型活动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现在的大型表演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团体操模式与惯用的“人海战术”,表演更具人性化。运用现代视觉艺术的声光电造型手法,使舞台突破了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变成立体化的多维动态空间,为大型活动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视听美感。

以大型活动的空间美感营造为例,大型活动的演出空间往往比较开阔,在广阔的空间内,如何充分利用场地所提供的长度、宽度与纵深的高度,便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北京奥运会及第11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就提供给我们有益的启发。在北京奥运会和11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创意中,将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入整个开幕式的文艺演出,在表演区的空间使用上几乎扩展到极至,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体育场的立体空间。除了在平面空间表演并充分利用表演区的二维空间外,创作者还最大化地利用了表演区的纵深空间,通过设置地球模型、巨碗,加上吊威亚等技术,将表演场地的纵深空间进行了较充分的开发利用,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的系统使用中,充分利用了表演区的长度、宽度与纵深的高度,营造了充满奇幻的空间视觉美感。张艺谋在谈到奥运开幕式的创意时说:“我们的开幕式的突破点选择在多媒体数字技术上,结合传统的舞台、团体操等,进行立体的展示。从空间上寻找突破。”[2]由于现代声光电设备的应用,奥运舞台在空间极大扩展的同时,整个表演也充满了立体感、美感、动感。流动的光影,明灭之中的光影变幻,神秘莫测的视觉造型,冲击着人的感官,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融入大型表演后带来的空间美感与奇幻魅力。可以这样讲,在高科技进入大型活动后,使传统的表演空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强烈辐射性的多维空间,亦真亦幻,令人叹为观止。

在给演出带来独特空间美感的同时,高科技的适当运用也给大型活动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与美感质素。在以往的大型活动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些精彩的创意因难以付诸实施而被迫割爱。但在如今高科技的辅助下,一些以往无法具象化的视觉体验与创意变成了现实。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美、哲学所讲求的天人合一、意境营造等理念,较多在文人画或书法中得以展现,在我国以往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中,这些理念由于博大精深,较难用视觉表述,所以出现的较少。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这些人文精神的渲染成为可能。例如,中国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主要的造型手段,通过对线条艺术化地运用,创作者追求既有变化又具和谐美感的整体艺术审美效果。无论是山水画还是在书法创作中,都讲究线条的变化与布局营造,格外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在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北京奥运会和全运会开幕式中实现了用光影作画,用流动的光影线条写诗作画,用充满艺术气质的流动的线的造型,勾勒出中国书法、绘画所特有的动态美感与飘逸神韵,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讲究的散点透视、留白、虚实相生等创作理念,也在奥运会及全运会开幕式中得到了真切的展现。中国艺术讲究留白的手法,在虚与实的辩证处理中,营造出一个充满联想的“景外景”、“象外象”的广阔空间。中国传统审美所推崇的这种虚与实的辩证统一与玄妙精雅,突出体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卷轴作画之中,那玄妙的流动的影像带来虚与实的无尽美感,在大片的留白中让人浮想联翩。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中,让人交口称赞的“水晶碗”也突出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相生”的精髓,在光束的流动中,在“实”与“虚”的交互转换中,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碗跃然而出,引发观众无限的联想。借助现代科技,创作者精妙地将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意境、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呈现出来。在光与影的流动中,在虚与实的变奏中,展现出充满动感与神秘气息的线条神韵,也留给观众独特的美感体验。正如人们评价全运会开幕式所说的,开幕式巨碗“独特的构思和造型让人叹为观止。在演出过程中,这个巨碗成为类似巨型背投的装置,随着节目和场景的变化,‘碗’幕上的影像也随之变换,时而‘装满’悠久的历史,时而‘溢出’浓郁的书香,时而再现中国体育的辉煌……一场视觉盛宴从这个神奇的‘巨碗’中倾泻而出。”[3]变幻莫测的影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高科技给大型活动带来了独特的视听美感与人文美感,也为大型活动带来了独特的个性之美。无论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卷轴画”还是11届全运会上的“晶莹碗”,这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营造的独特形象,都给大型活动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个性之美。这种独特的个性之美也让它们具有独特的美感,为自己确立了与众不同的视觉识别之路。当人们谈论北京奥运会和11届全运会时,那独特的卷轴画与“晶莹碗”一定是会被谈及的内容,他们各自具有的个性美,也成为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识别编码。其实,这里所谈及的个性之美,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识别”问题,在当今大型活动汗牛充栋的情况下,如何让大型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关大型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

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高科技的深度介入与锦上添花,也需要广大受众的接受与深度认同。而如何获得受众的认同,是活动的主办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从北京奥运会及全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来看,两次大型活动的举办都紧紧围绕各自的主题,充分考虑到受众需求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广泛认同。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它的举办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面也很广,从总体上来说,它的受众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广大的海内外华人,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渴望在奥运会开幕式中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另一部分是一些海外观众,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或了解不深,这部分受众是带着新奇与期待的心理审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团队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法,考虑到两类受众的需求特质,并从中寻找到既能满足华人民族认同心理又能最大限度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视听形象。活动的主办者精心选择并展现了击缶而歌的魅力,在卷轴作画,以及表演中出现的竹简、论语、活字印刷、戏曲表演、木偶、丝绸之路、茶文化、瓷器文化、指南针、华表、四大发明、昆曲、风筝、武术、太极拳等元素的运用中,最具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奇幻的魅力,巧妙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神秘与浪漫。这些精心选择的文化元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最具代表性地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满足了广大华人的审美心理需求也让外国观众如痴如醉,使得整个鸟巢成为一个充满民族风情与独特魅力的梦幻之地。正如英国《独立报》网站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日发布的一篇名为《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报道中所说的:“2008名鼓手擂出的鼓声如同滚雷,是开幕式的完美倒计时方式,它展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他们认为,开幕式盛况并没有选用熊猫、大红灯笼和舞龙等标识,但却同样在数小时内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4]。的确,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但却不是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让海内外的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魅力产生了较大程度的认同,实现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任务,并因此赢得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广受好评的第11届全运会的开幕式的创意同样精彩,全运会的开幕式与奥运会有所不同,虽然都是运动会,但全运会是中国国内的赛事,其主要受众是广大的华人,这些受众的审美心理希望能够在全运会上看到中国健儿的出色表现,并借此展示充满活力的中国国家形象,唤起国人深藏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现实成就的深度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全运会影响的逐渐扩大,全运会的举办也成为举办地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传播平台。因此,在11届全运会开幕式中,我们看到了浓郁的山东地域文化风情,在高科技手段的烘托下,创作者紧紧围绕主办地山东的历史文化,利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艺表演中既展现了黄河文化的豪迈与阳刚,也有动人清雅的荷花与泉水秀色,突出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文化精神,这些古老与优雅的内容展示,让人回味无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开幕式表演还用较大篇幅展现充满动感与活力的当代中国,在对运动健儿的歌颂中呈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形象,让广大的中国观众热血沸腾,唤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两者的出色结合,既使受众各取所需,也使全运会的开幕式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使其具有了有别于奥运会开幕式的独特魅力,也成功地获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否认的是,现在受众的选择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挑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在高科技时代的大型活动中营造独特的美感并且获得受众的认同,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北京奥运会及11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成功,是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的成功典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视觉传媒的泛滥,现在的观众已经习惯于视听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观众的认同也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心理。北京奥运会和11届全运会的开幕式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审美习惯,以此获得了成功。如张艺谋所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前卫的探索,是一次数字时代的开幕式,是一次全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开幕式。领衔二十一世纪大型广场活动的方向。这是必然的趋势。我们这届开幕式,总的品质让人感觉到很现代、很时尚。即使传递的是古代的信息,我们也采用了现代的手法,通过完美的视听语言来展示。如开局晶莹剔透的画轴,给人梦幻般的感觉。从多媒体短片切进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开头的这一组镜头奠定了整台节目的风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将自己最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用最现代的视听手段包装。”这种利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的包装,为传统文化的展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5]。

可以想见的是,在今后的大型活动举办中,现代的科技与传统的文艺会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潮流与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如何能在高科技时代的大型活动中实现独特的美感营造并获得受众认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的确,高科技可以带来悦目的体验,也可以对人的感官造成冲击,但能否“赏心”,却并不是唯一的灵丹妙药。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也离不开内容,在今后的一系列大型活动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越来越显重要。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过程中,除了形式美感的营造之外,活动的主办者还要“攻心”,在营造美感的同时获取受众的认同。张艺谋在谈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说:“中国人其实从古自今,一直不缺乏浪漫。中国古代的写意画、中国的诗词、音乐,充满着浪漫的色彩,浪漫其实早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里面。不着一字,尽得风流。”[5]“从创意的角度看,我十分喜欢‘太极’一段。这段内容把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用很好的形式进行了诠释。全世界几十亿人将通过电视收看到这一幕,接受到中国人对‘太极’理解的准确信息。”[5]张艺谋所谈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提出的美学思想,他所谈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核心思想之一。或许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与美学积淀,张艺谋才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游刃有余地将这种思想成功体现。也正是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科技的精彩结合,才使他的开幕式表演如此动人,成功获得广大国人的认同。从张艺谋的成功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启示:在全球化时代,高科技是重要的手段,使用高科技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它也不是万能药。一个大型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参与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明确的美学追求。在大型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如果盲目追求高科技,甚至走上技术拜物教的迷途,一味展示高科技的神奇,而忽视了对观众审美传统、审美心理与美感体验的把握,缺乏自己的创新与文化积淀,其结果很可能像是东施效颦,或培育出一个涂脂抹粉却缺乏精神的“病美人”,这种病美人虽然容貌艳丽,但空有其表,缺乏动人的精神,她的“病态美”恐怕也难以长久。

因此,我们说,在高科技时代,科技的进步为大型活动的美感营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的确为大型活动的成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仅有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从最理想的状态来讲,科技进步带来的美感营造与受众认同应该是一体的,高科技时代的美感应该是视听美感、人文美感与个性美感的统一。其中的人文内涵与个性营造不能忽视,它是获得观众心理认同的重要层面,也是打造大型活动独特个性的关键。对今后中国的大型活动的实施者来说,在具备了现代科技意识之后,如何能够更好地将科技之美、人美之美与个性之美统一在一起,并且注意对受众心理的认真研究并获得他们的深入认同,将是今后中国大型活动组织者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1] 金丹元,徐文明.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指认与当下整合[J].文艺理论研究2008(2)129.

[2] 汪涌.浪漫的中国•梦想的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专访,新华社,2008-8-8.http://news.qq.com/a/20080809/000001.htm.

[3] 中新网.全运会开幕式:四大亮点营造“超奥运氛围”,中新网,2009-10-16.http://www.chinanews.com.cn/ty/tyzhqt/news/2009/10-16/1915645.shtml.

[4] 佚名.英国媒体赞美北京奥运开幕式.新华网,2008-8-8.

[5] 汪涌.浪漫的中国•梦想的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专访,新华社,2008-8-8,转引自http://news.qq.com/a/20080809/000001.htm.

G206.3

A

1674-6708(2010)18-0012-03

猜你喜欢

全运会开幕式美感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运动会开幕式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