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0-08-15刘志军
刘志军
(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广东 增城 511340)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而且在速度上也不断加快,即对人类报复的时间不断缩短。人类盲目地采伐森林、开荒扩面,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盲目地扩大矿物能源使用量,导致大气圈层中的CO2浓度急剧增加,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1 水利工程开发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在水资源问题上,水资源的利用主要考虑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而在维护生态平衡所需的用水方面,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正是由于这种忽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水环境、水生生态严重破坏的现象。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了水体功能的衰退过程,使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胁,进而加重了水资源危机,使环境更为脆弱,水灾害相对频繁。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给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
2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工程以人类追求的目标而论,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与提供高效、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从另一观点来看,水利工程又可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起到破坏作用,导致了有害的影响。为此,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应当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河流、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河流及其集水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河道、河势、流量、水位、水流流速、输沙、蒸发、下渗、地下水、地形、地貌、地应力、局部气候、植被及栖息其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是经过千万年的发展与演替,逐步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水利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资源、为人类自身福利服务的设施与手段,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冲击或破坏。在获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水库的修建要淹没土地,把陆生生态环境改变为水生生态环境,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原有的生态系统几乎全部被破坏,新的系统必须重建。有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与演替,才能适应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特别是利用高坝大库对江河径流过度控制,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科学工作者们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应该看到,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条件下,要做到使水利工程一点也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修建水利工程以前,充分地考虑到工程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及时地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那就会大大地减轻水利工程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使水利工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3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
3.1 环境影响评价
不同国家的环保法的规定细则各不相同,评价的内容也千差万别。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水利水电工程涉及面广,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各领域。因此,环境影响是个多层次、多方位、多因素的综合系统。系统的各层次之间,各要素之间,环境因子与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合的生态环境系统。
3.2 风险分析评价
实际上,每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都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不冒一点风险的工程是不存在的。工程风险存在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后果,为做到有备无患,水利工程环境评价的风险分析评价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水利工程的风险因子往往有许多个,不仅如此,而且每个风险因子还有多种甚至无限多种(如连续分布)取值,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以随机模拟为基础的蒙特卡罗法、最大嫡法或其他需要建模求解的方法进行风险估计。
3.3 环境影响评价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没有认识到环境价值的存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市场不能完全反映、甚至完全忽略了环境物品和服务的价值,仍然导致环境物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低价甚至无价的状况。而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即货币化技术的运用,能较好地表达环境的经济价值,使隐性的外部性问题得到显化和内化。
4 完善移民政策
为了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为了解决好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4.1 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之类的研究日趋活跃,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仅限于水资源对人口和经济的载量,特别是水资源与人口协调关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承载能力研究的根本目标在于找到一整套资源开发利用措施或方案,使之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可行,在环境方面以稳妥的速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4.2 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
人既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也就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即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这样,如果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减去恢复力小于零,则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如果小于生态环境的承裁力,则生态环境可以保持;如果大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则生态环境将遭受破坏。移民安置区或周边涉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及栖息地,则可能使某些生物种生存、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要根据安置建设活动分析受影响的物种类型,栖息地面积,以及适合就地拆迁、迁地优护等问题。安置区涉及古树名木,应分株进行调查,提出保护措施。移民后靠安置,将造成人口上移,生产活动向高海拔山区发展,非法狩猎,对野生动物构成威胁。应对各种潜在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各种应对和管理的措施。大量移民资金的投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活力,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移民安置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农业生态建设,使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
4.3 土地承载能力分析
土地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衡量农村移民安置是否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就在于移民安置区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就耕地而言,还不能完全求出安置容量,还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草地处可改造的低产山,也是重要的安置因素。如果将一亩荒地改造为一亩高标准的柑橘园,也可安置一人,对低产田进行坡改梯,旱改水等改造后可增加产量,也可以安置部分移民。
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环境,对已形成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只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以缓解的。我们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的平衡机制,改变自然对生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