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2010-08-15廉士传
廉士传
四平日报社,吉林四平 136000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廉士传
四平日报社,吉林四平 136000
所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通常指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别人不能看出其价值所在,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这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新闻工作;新闻敏感性;新闻采访
所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1 要在新闻采访中,努力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新闻工作的政治性极强,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上的敏感。记者从事采访报道,首先要把新闻事实置于大的政治背景下,要从政治上权衡利弊,并以维护某种政治利益作为基本准则。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在一定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使自己的政治眼光逐步敏锐起来。
一名记者的政治敏感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时局的准确把握。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新闻记者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抱有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小事”,把捕捉到的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放在时空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大背景下,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迅速而准确地采访出有价值的新闻来。许多记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记者的思想政治水平越高,新闻敏感也就会越强,捕捉新闻的本领就会越大。
2 要在新闻采访中要提高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记者的新闻观念如何,是不是懂得新闻价值,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发现新闻。因为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种种事实中,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如果记者不懂得新闻价值,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是重要新闻,什么只是一般性的新闻。所以,在采写新闻之前,要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判断某一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同时,我们还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新闻价值,即我们判断采写的新闻“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然,记者发现与捕捉新闻,要有一把判断的“尺子”。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从那些表面看来似乎毫无新闻价值的线索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我们在日常新闻报道工作中,面对很多的新闻素材,要深思熟虑,认真鉴别取舍,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要鉴别值不值得报道,作为一般性的报道,还是要重点报道甚至突出报道,这就完全要靠我们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来判断。所以,记者要弄懂并掌握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念,提高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学会运用新闻价值的尺子去衡量事实,这是培养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3 要在采访中结合实际,注重实践
新闻产生于客观实际,社会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记者只有广泛接触实际,把握社会实际情况,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动态的诉求,同时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心,时刻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同记者职业联系起来,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职业习惯。这样,才有可能触发新闻敏感。
记者如果没有踏实的采访作风,高度的敬业精神,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出现,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丧失采访报道好新闻的机会。所以,新闻记者只有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接触实际、注重实践,才能在脑海中碰撞出新闻敏感的火花。
4 要在采访中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思考出“灵感”,实践长才干。勤于思考,就要注意积累知识和情况。如果记者头脑中的积累贫乏,那么,思维的空间就必然狭小,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记者头脑中积累的程度不同,外界的信息在头脑中引起的反响就不大一样,只有头脑中知识和情况积累得丰富,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才会多。因此,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勤于思考,积累知识的习惯。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作风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做到脑勤、腿勤、嘴勤、手勤,通过长期养成的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的习惯,使大脑常常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之突然间看到、听到或感触到某种客体信息,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顿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我们新闻记者所应该具备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性是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新闻敏感性并非神秘莫测,只要我们能够在新闻采访中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提高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接触实际、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新闻敏感性就会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增强。
G214
A
1674-6708(2010)33-0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