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艺术的和谐美
2010-08-15黄璐
黄 璐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从1926年贝尔德创造电视至今已有84年,在这84年里,电视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电视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有了电视,人们的生活从以前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变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电视艺术表现出的各种门类的艺术美,则给观众带来了多种多样的艺术享受和艺术体验。
1 关于“中”“和”之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和”是辩证思维之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就是“中和为美”。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曾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体现出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从对立统一来看,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总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看,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看,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看,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一个“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2 关于电视艺术中的“中”“和”之美
许多电视艺术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冲突矛盾,但冲突之后往往归于团圆,归于和谐,这一点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或者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电视艺术既要表现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冲突,更要表现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和谐美具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的能力,使人们既感受到生命的壮阔与沧桑,又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可亲。
然而,通过电视艺术表现和谐,往往比表现冲突难度更大。电视艺术运用的是视听语言,通过运动的画面和流动的声音来表现生活,抒发感情,诉诸观众的感官知觉;而和谐常常是在风平浪静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内涵,展示电视艺术的魅力;如果处理不好,那才会使作品变得没有波澜、平淡无奇甚至平庸乏味。
老子有言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与自然和谐,万物才会欣欣向荣。儒家提倡仁爱,提倡以和为贵;道家主张兼爱;基督教强调博爱;佛教倡导普渡众生,宽大为怀。总之,儒、墨、佛、基督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1 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和编剧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应理性的表达在作品中。例如,专题片《藏北人家》,表现的是藏北牧民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青藏高原面前,在生活、劳动、家庭、宗教等方面都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表现了藏北牧民与大自然和谐、恬静的关系,同时,也向观众暗示着人类生命本质的意义等一些永恒的话题。
电视剧《刘老根》中,在龙泉山庄那场戏中的几个大全景的镜头:远处矗立着群山,环抱着清澈的河流,山谷上空飘荡着人们传出的畅谈的声音,声音清脆、空气新鲜,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展现出和谐之美。
2.2 文化和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电视艺术应立足本土,发掘民族文化特有的优势和特色,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形势。
电视专题片《远在北京的家》,通过表现安徽省5个女青年闯北京做保姆的过程,展示了普通人为争取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通过努力实现生活的进步精神与社会现实相呼应,是人们适应社会的一种和谐体现。再如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过把瘾》、《新同居时代》、《家有儿女》等,剧情结构中虽然有些矛盾冲突,但总体上是和谐的。
2.3 电视艺术中的大团圆结局
电视艺术中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和谐美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使观众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在他们的心理承受结构中给予一种满足和放松,使得观众达到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存在相统一的和谐美感,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
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受到关注,剧中张大民以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去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张大民的妈妈说话生动有趣,其他剧中人物的个性也都比较鲜明,各具特点。这部剧的播出使很多老百姓从剧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比自己的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在虚、实的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以大团圆为结局是许多电视剧、电影甚至文学作品对结局的处理方式,这都是基于观众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期待心理的选择,在这里,和谐就是美。
和谐是一种特色,是一种风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电视艺术作品在着重处理矛盾冲突的同时,充分考虑“和谐”的艺术审美规律,秉承传统文化的厚重基石;发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同时,还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艺术之路必将走得更远。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高教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北京.
[3]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北京.
[4]《中国电视》2007年第十一期。
[5]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载《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第38页,第39页。
[6][德]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