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之我见
2010-08-15樊红梅
樊红梅
(泽州县金村中学,山西 晋城 048012)
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段。针对中学生这一特点,笔者向他们推崇他们崇拜的、有影响的少年作家。如:学了《十三岁的际遇》这一课,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写到自己最崇拜的人是田晓菲,于是笔者抓住时机,向他们介绍田晓菲的有关事迹,并着重介绍少年读书的情况。还有韩寒——这颗中学校园的文学之星。让他们在羡慕名人头上光环的同时,学习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向他们靠拢。“追求卓越”的动机导致他们走近了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还要抓住契机引导阅读,这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1 要强化学生课内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内阅读自然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课内的选文,有的文风优美,读后如饮甘泉;有的读来朗朗上口,读后余音缭绕。选文的内容不一,风格不一,这就需要在教学时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粗读、略读、精读、猜读等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以一次次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提高能力。
2 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培养语感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之后,要引导他们把视野转入辽阔的世界,关注多彩的生活。春天来临,细雨蒙蒙,笔者让学生阅读《在雨中》,体会那种朦胧美、迷离美;在金风送爽的秋季,笔者引领学生阅读与秋有关的诗、词和散文。体会秋的饱满、秋的美好、秋的深沉和秋的凄凉。有段时间,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中央一套播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上晚自习时,笔者给他们阅读里面很感人的一段文字:年轻漂亮的丽莎在回去找援兵的途中不幸陷入沼泽地。文章写道:“她嘴里吐着淤泥,望着天空中金灿灿的太阳,向往着她的明天,向往着,向往着——”当时,教室里静悄悄的。通过战争对人的毁灭,他们也许更能体会战争的残酷。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了“精神的底子”和“生命的底色”。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阅读,同学们是“蜻蜓点水式”的,很肤浅,只是口中“念念有词”而已。再后来是带有功利性的,摘选好词好句。其实,阅读是一种心灵被折服的过程,阅读是一种生命体验,必须通过引导达到这个境界。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阅读正是学生与书中高尚灵魂的对话。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浸染着对生命的体验。“同心同情”——这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反复给学生强调的。润物无声,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在引导下不断提高,有的提高得出人意料。
青春是一个激情飞扬的时期,我们应该让阅读伴学生同行,用文学去滋养、净化学生的灵魂,帮助他们构建纯洁的、正确的精神世界。纯洁、正确的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了它,一个人在人生孤独时不会寂寞,失败时不会倒下,无助时不会迷失,就有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