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师范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010-08-15梁剑莹

科技传播 2010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梁剑莹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广东 广州 510631

现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当前的社会已经不能满足于高校仅仅发展教学和科研而不实现成果转化的现状了。在全国都在强调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大潮流下,作为高等院校,走与企业合作的道路,走产学研的道路已经是大势所趋[1]。特别是我国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此成果抵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这一事实,强而有力的说明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必要性和不可抗拒性。

1 形势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转化能力还不强。据统计,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 %[2-3],而师范院校这一转化率更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因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而被大量浪费掉了[2]。师范院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科研实力相对薄弱,底子薄、人才缺,发展后劲不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更加薄弱。如果师范院校不能加强科研能力,不能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就必然会淹没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因此,在现在强调科研成果转化的大背景下,工科薄弱的师范院校将面临比其它院校更加严峻的挑战。

2 现状

对于师范院校而言,目前摆在其产学研道路上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传统观念束缚影响较大

长期以来,因为国家早期政策的引导,高校的教师都以教学和基础科研为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师兴办企业或者参加生产活动都被视为“不务正业”,而一些教师利用手头技术去创收更被称为“下海”。种种的传统观念束缚着高校教师发挥科研成果的转化行为,而这些现象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更甚[4]。

2)成果转化机制不成熟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极其重要,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试”,这是成果转化的一个关键点,是为了推广实验室科研成果所做的后续试验和应用性的工作。因为在实验室中研究出来的成果无论是生产规模、操作技术还是工艺条件还有成本预算控制方面都和现实中的工业化生产有着巨大的差别,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就需要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而言,产业化过程中的实验室阶段经费、中试经费和产业化经费的比例为1:10:100[4]。可见,中试是一个极其费钱的环节,我国的中试经费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换。而师范院校由于缺乏扎实的工科基础,缺乏一些必须的中试设备,这就使师范院校在成果转化这一节上寸步难行。

3)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纵向科研经费占了总科研经费的大头,而纵向科研方向和项目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和下达的。这种做法比较有利于宏观调控,但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而言缺乏针对性,形成了科研和经济分离。近期的科研制度改革将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全部变成了竞争性拨款,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工作者的危机感,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趋同和重复的科学研究。而且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在这种政策下不得不与工科类院校竞争相同的课题,难以根据自身特点来进行科学研究。此外,师范院校的科研人员担负着更多的教务工作,主观上也只看重政府的科研课题,因为这类课题“好交差”,只要求文章和编著。对于科研成果能否转化,能否与市场对接,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在这样的科研管理机制下,必然导致师范院校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社会脱节。

3 对策

师范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出合适的产学研发展的方针和道路。

3.1 改变传统观念

国务院拟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5]中明确指出了我国今后15年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家与地方科技资源的投入与分配越来越强调科技对社会与经济的贡献率。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的科研人员应积极改变传统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产学研。同时我国师范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也要改变传统观念,要与时俱进学习吸收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科研人员走产学研的道路。

3.2 营造良好和谐的学术科研环境

加强科研创新的精神、抵制科研不端行为、正视当今在师范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术权力、学术垄断”压制新生科研力量的事实、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和科研法制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鼓励创新

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本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用于评定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从该成果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3个标准也是现行发明专利是否能获取的条件。

2)保护创新

对于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进行保护:一是要通过专利的方式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在这方面,则必须要求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时刻注意了解专利权申请程序的变化,特别是在高科技背景下我国专利制度的革新,此外还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学习和研究专利法,以做到切实保护本校创新成果;二是要设立监督反馈机制,防止校内学术权威盗用新进人才的创新成果,打击新进人才的积极性。

3.3 促进产学研改革

产学研要求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这就意味着我国师范院校应当去适应企业的生产步骤,而不是让企业迁就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从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模式来看,我国师范院校应当走以合作开发和共建实体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尝试的产学研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合作开发的“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课题”、“共办高科技实体”等[6-7]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还可以通过创办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研究开发中心,开放性实验室,共建企业,科技中介服务,产学研办公室等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样既能增强我国师范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做法有:

1)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激励力度

出台相应的科研激励政策,把为基层企业服务和成果转化的指标纳入科研人员业绩评价体系中,让科研人员从论文等硬性指标脱离出来,加强成果应用和成果转化。

2)加大学科调整力度

针对师范院校工科薄弱的情况,引进工科团队,新建工科基础学院与专业。

3)积极引入本科学生加入科学研究行列,扩大科研队伍

将本科生引入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扩大科研队伍,增强我校科研实力;二是利用科研服务教学,一方面能促进教学;三是锻炼了本科生的能力,提高本科生素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提前接触科研和企业,为将来就业铺垫一条道路。

4)提高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提高横向科研项目的“含金量”,发挥横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学校要出台新的科研激励政策,逐渐削减无实际转化的科研成果的奖励,加大对有实际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或者专利转让的奖励力度。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科技成果转移园,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3.4 加大人才结构调整力度

人才结构调整包括了2个方面:一是人才引进;二是人才培养。

人才引进要服务于新学科、新平台、新机构、新基地、新院系、新领域、新行业、新专业、新学位点等“新”体制建设,人才引进的类别、方式、目标要有站得高、看得远的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要注意培养青年群体和留学回国群体。学校应给予启动与育苗,为他们开展科研的前期积累和锻炼,有效地为他们奠定一定的竞争基础,吸引和鼓励他们加入科研队伍,以建立良性循环,这样科研队伍才能形成规模,先有科研的数量,才能有科研的质量。

[1]帅燕,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2008(24).

[2]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曲靖示范学院学报[J],2008,2.

[3]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2006,24(3).

[4]吴甘霖.地方师范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之浅见[J].安徽科技,2002(7).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

[6]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浅析[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