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2010-08-15王梅
王 梅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环境保护局监测站,贵州六盘水 553537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王 梅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环境保护局监测站,贵州六盘水 553537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从“生态立省”到“环境立省”,贵州立足实际,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贵州;生态;建设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2 贵州的生态现状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贵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素以“西南煤海”著称。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省内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 08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叶裕惠等在《绿色珠江建设方略》中提出在愈来愈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9年7月至今年春季,贵州遭遇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六盘水、安顺和毕节等几个石漠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此次大旱的重旱区,由此可以看到,贵州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会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
3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西部地区,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摆脱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经济,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当前,贵州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发展不动摇,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不断调整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以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促进发展,促进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贵州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来谋求一时的发展。要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相协调。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
4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我国石漠化的重灾区,贵州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在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面前愈显脆弱。如今,威宁、贞丰等石漠化较为集中的地区正通过种植牧草、栽种花椒、种植金银花等方式治理石漠化,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勤劳的贵州人正积极寻求突围之道,探索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共同推进,实现生态与生存的和谐发展。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仅 “保护”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力以赴进行“建设”,2003年以来赤水已通过坡改梯、退耕还林等方式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显著成效。并投资近亿元实施了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个重点项目,结束了向赤水河和习水河倾倒垃圾的历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带路人。凤冈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坚持猪-沼-茶-林生态茶园建设的凤冈模式,把茶叶作为凤冈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实现了因茶扬县、因茶富民的愿望,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
贵州的优势在生态,但最脆弱的也是生态。尽管近年来贵州大力建设生态,构筑起了“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但生态形势仍不容乐观。据贵州省水利厅统计,全省现有耕地中,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0%,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20%。人地矛盾突出,成为制约贵州生态建设的“瓶颈”。2010年 7月7日,“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发展研讨会”在贵州省凯里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及贵州省内外近百名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将对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讨。 本次研讨会以“绿色·多元·和谐·发展”为主题,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组织院士、专家用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探讨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并形成了“专家建议”,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大省的建设。
5 结论
由于贵州省是资源大省,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同时,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石漠化、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已经发展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并直接威胁到贵州省的生态安全。走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被越来越多的省委决策者所接受。因此,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类文明观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1]寇奉新,李晓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和谐旅游的探索与实[N].中国旅游报,2008-10-31.
[2]叶裕惠,等著.绿色珠江建设方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刘兴先.理论观察,2000(5).
[4]孟昭元.关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2).
[5]建设生态文明参考资料.黔2009年第150号.
[6]来自贵州省石质荒漠化问题的调查[N].中国环境报,2001-3-31.
X321
A
1674-6708(2010)24-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