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条件下公路路基处理方式的探讨
2010-08-15张洁玙
张洁玙
(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湿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在中国境内,湿地分布较广,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存在湿地。但对于公路建设工程,湿地地质处理不当会引起路基盆形沉降、失稳和路桥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1 湿地的定义与地质概况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
公路所跨越的,一般为内陆湿地,统一归类于公路软基处理。
2 对于湿地的处理
2.1 湿地的一般处理方法
对于浅水型湿地,如人工池塘、稻田等的处理,常采用换填、抛石挤淤+土工织物、灰土垫层等处理方法。
绥化——北安高速公路工程采用了换填、灰土垫层方式进行湿地处理,效果良好。前锋农场——嫩江公路伊春——嫩江段工程建设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也采用了换填、抛石挤淤+土工织物处理方法。
对于地表水较深、软土较厚的湿地,常采用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及水泥搅拌桩等深层加固方式,绥化——北安高速公路工程中,较厚湿地区域也采用了碎石桩处理方式。
2.1.1 湿地区域浅层处理施工注意事项
(1)处理前,对湿地区域采用围堰抽水方式排干地表水,保持基底干燥。
(2)采用反铲挖掘机一次挖除湿地路段泥浆土,施工中要“边挖边填、随挖随填”,以防止淤泥回流。
(3)施工阶段安排时,可充分利用冬初地基上冻、春初地基余冻时,湿地地基具有一定承载力的特点,进行软弱土基清除。
(4)湿地地段填筑时,无论换填或抛填,一般由先填筑的路基中心区域开始,然后向两侧展开,以利于将软土向两侧挤出。
(5)一般来讲,软土地基施工前需要修筑地基处理试验路段。
(6)湿地地段一般尽量安排早施工,以便于路堤完工后留出沉降期,沉降期内的路堤上不进行任何后续工程。
(7)换填填料后,人工铺设土工织物后,再进行上部填筑。
(8)必要时,在路基两侧设置反压护道。
2.1.2 深层加固施工注意事项
(1)碎石桩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碎石料的含泥量,一般要求不大于5%。同时要保证碎石料的级配及最大粒径要求。
(2)塑料排水板在插入地基的过程中应保证板不扭曲,透水膜不破和不被污染,板的底部应有可靠的锚固措施,以免在抽出护套管时将塑排板带出,插好后应及时将露在垫层外的多余部分切断,并予以保护,以防在打桩机移动、车辆的进出或下雨时受到损环而降低排水效果。
(3)水泥搅拌桩提升时,应密切注意计量仪器表读数,发现喷粉量不足应整桩复打,复打时喷粉量应不小于设计用量;遇停电、机械故障等原因导致喷粉中断时须复打,复打重叠孔段>1 m。
2.1.3 处理效果及优缺点
上述两种方法,通过处理后,均能满足设计地基承载力要求,效果良好。
但相对而言,浅层处理方式受到处理深度的局限;深层加固方式受到造价的局限。
2.2 采用强夯置换处理二卡湿地的方法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逐步成网,高速公路建设更多地延伸至边远地带,大面积的二卡湿地处理,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常见不良地质状况。
在某边区一级公路工程建设中,路线穿越呼伦贝尔草原与二卡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湿地路段面积大,且多为塔头、芦苇等喜水草类,表层土质为草根、泥炭腐质土或淤泥质亚黏土。
2.2.1 处理设计
原设计为对湿地区域换填毛石、未筛分碎石等粗颗粒填料,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后,加铺土工布。
但工程施工当年,项目区域特殊气候条件,湿地区域出现不可预见的水位上涨,换填施工无法正常实施,后变更为强夯置换加固处理方案。
2.2.2 强夯置换处理原理
通过重锤强夯,利用夯锤冲击力,将粗颗粒填料挤压至软土地层中,通过夯坑填料,置换原地基土,形成桩柱或密实砂、石层,从而使地基承载力提高。同时,形成的砂、石桩柱是下卧软弱土的良好排水通道,可加速湿地软土层的排水固结。
2.2.3 强夯置换参数设计
(1)强夯施工技术参数。
采用2 250 kN/m能级强夯,正三角形布点,夯距4 m,分多遍进行强夯。
第一、二遍,隔行打两遍,每点5~8击,终夯控制以夯坑深度达到1.5 m或出现涌水现象为标准。
第三、四遍填料点夯,按原夯点复夯,每点5~8击,终夯控制以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 mm。
第五遍为满夯,采用1 000 kN/m能级强夯,锤印相切,每点4击,逐排夯打。
2.2.3 强夯置换施工注意事项
(1)先在待置换区域,满面铺填开山石或碎块石垫层,并高出湿地正常水位50 cm处。
(2)控制填料含泥量,一般要求不大于5%。
(3)夯击顺序同换填要求,即由路线中间向两侧进行。(4)强夯完成后,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0遍。
2.2.4 处理效果检测
施工过程中通过了反力装置,测定地基沉降量;进行了沉降观测。
通过强夯置换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到200 kPa,满足设计地基承载力要求,效果良好。
2.2.5 施工优势
(1)强夯地基处理方式适用范围广,施工操作简单、工期短,造价较低。
(2)采用强夯置换处理二卡湿地的方法,可以通过不同能级,处理2~8 m厚的软弱地基。
3 湿地路段施工监测
湿地路段属于软土地基的一种,施工中必须做好必要的沉降和稳定监测,并严格控制施工填料和加载速度。
3.1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为保证沉降观测的精度,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并做到以下几点:
(1)观测要做到4个固定,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测点及转点、固定后视尺。
(2)每次观测段落长度原则上要求不小于路堤底宽的2倍。视距不等差应小于3 m,前后累计差应小于6 m。
3.2 沉降观测
(1)填筑路基前,在清理好的地表上安装沉降板,安装要稳固,露出地面部分设立保护装置。监测沉降板安装在路中心线,纵向间距宜为200 m。
(2)对于桥头引道路堤,安装在路中心线和两侧路肩边缘线上,第一块沉降板距桥台背10m处开始,其余宜以50m间隔设置。
(3)沉降观测。软土地基施工期间按设计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每填筑一层观测1次,两层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天至少观测1次。路基加载速度应控制水平位移量每昼夜不宜超过0.5 cm,沉降量不大于1.5 cm,超过时即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路堤恢复稳定后进行。
(4)每次观测后按规定格式作好记录,并及时整理、汇总观测结果。
4 结束语
综合以上案例,并根据本公司近年来东北、内蒙、西南等地区的湿地施工实例,采用换填方式处理湿地是最为简单易行的办法。而软土地基的沉降观测非常必要,施工中必须严格进行,并根据观测成果确定填筑速度。
若湿地软土层较厚,地表水较深,换填方式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时,强夯置换不失为一种技术简单、经济可行的处理方式。与其他深层加固处理方式相比,强夯置换不需要构成工程的材料,施工操作简单、造价低廉,能够更为明显地实现湿地处理的大额度的成本节约。
目前,采用强夯置换方式处理湿地路基,已在呼伦贝尔盟及东北多条公路设计中采用并实施。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公路软土地基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4]建造师考试用书《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
[5]相关工程设计文件